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行派之“无种姓”思想初探(释长慈)

  瑜伽行派之“无种姓”思想初探

  ─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

  释长慈

  提  要

  《瑜伽师地论》对于有情修学圣道是否能证得涅槃,依“种子”(bIja)的立场安立“住种姓补特伽罗”(gotrasthAH pudgalAH)与“住无种姓补特伽罗”(agotrasthAH pudgAlaH)二类,其中“住无种姓补特伽罗”因“种姓”(gotra)决定,不论其如何努力,永远不可能证得涅槃圣果,在《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中更提出五难六答来广成“住无种性补特伽罗”的“无般涅槃性”。

  约与《瑜伽师地论》集出的时代略早或同时的《大般涅槃经》“前分”,对于与“住无种姓补特伽罗”相类似的有情称之为“一阐提”(icchantika)。Icchantika汉译为“一阐提”、“一阐底迦”、“一阐底柯”、“一颠底迦”、“一阐提迦”等,其意为“现在正欲求者”。除了“多贪”的字义之外,在汉译经典中进一步引申出指“断善根”、“信不具足”、“慧不具足”、“烧种”、“极恶”之众生,如北本《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然在《楞伽经》中提出了二类的“一阐提”说,即“焚烧一切善根”的恶行者和“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的大悲菩萨,一阐提思想出现了另一种风貌的诠释,以大乘菩萨的大悲精神来诠释注解“一阐提”众生的不入涅槃。“一阐提”的思想除了以危机意识来诠释之外,开展出另一面向的说明。

  关于“一阐提”思想,先前之研究主要是以北本《大般涅槃经》为中心,旁涉其它如来藏系相关经论而对一阐提思想提出详尽的探讨,如从教团史的考察,探讨一阐提思想的产生原因;乃至一阐提能否成佛等问题的论究,但对于唯识系经论中与一阐提相类似的“无种姓”思想则著墨较少。

  本文拟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旁涉其它与瑜伽行派有关之经论如《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等来探讨“无种姓”思想,最后并与《大般涅槃经》“一阐提”思想作一比较,以厘清“住无种性补特伽罗”与“一阐提”有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1. 一阐提 2. 不住种性补特伽罗

  瑜伽行派之“无种姓”思想初探

  ─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

  目  次

  一、 前言

  二、 “一阐提”思想研究之回顾与检讨

  三、 《瑜伽师地论》的“住无种性补特伽罗”

  (一)“不住种性补特伽罗”之相

  (二)“无涅槃法补特伽罗”之证成

  四、 其他唯识相关经论之“无种姓”观

  五、结语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对于有情修学圣道是否能证得涅槃,依“种子”(bIja)的立场安立“住种姓补特伽罗”(gotrasthAH pudgalAH)与“住无种姓补特伽罗”(agotrasthAH pudgalAH)二类 ,其中“住无种姓补特伽罗”因“种姓”(gotra)决定,不论其如何努力,永远不可能证得涅槃圣果。

  约与《瑜伽师地论》集出的时代略早或同时的《大般涅槃经》“前分”,对于与“住无种姓补特伽罗”相类似的有情称之为“一阐提”(icchantika)。Icchantika汉译音译为“一阐提”、“一阐底迦”、“一阐底柯”、“一颠底迦”、“一阐提迦”等 ,其梵文字根为√iS,乃“希求、欲乐”之意;现在分词为icchat,强干变化为icchant,加上名词构成音ika形成icchantika,意谓:“现在正欲求者。”慧琳.《一切经音义》中对icchantika的解释是:

  一阐底柯(icchantika),此云多贪,谓贪乐生死,不求出离,故不信乐正法。

  除了“多贪”的字义之外,在汉译经典中进一步引申出指“断善根”、“信不具足”、“慧不具足”、“烧种”、“极恶”之众生,如北本《大般涅槃经》中所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楞伽经》中提出了二类的“一阐提”说,即“焚烧一切善根”的恶行者和“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的大悲菩萨, 一阐提思想出现了另一种风貌的诠释,以大乘菩萨的大悲精神来诠释注解“一阐提”众生的不入 涅槃。

  有关“一阐提”思想的研究,日本学界已有诸多探讨的文献,如水谷幸正博士的〈一阐提考〉 、河村孝照博士的〈佛性.一阐提〉 、望月良晃博士的《大乘涅槃经の研究─教团史的考察》 、常盘大定博士的《佛性の研究》 等;国内有关“一阐提”思想的研究文献有郭琼瑶的〈大般涅槃经一阐提说〉 、恒清法师《佛性思想》 以及如定法师之〈慧沼对“一阐提”之见解及所持立场的探讨〉 等,相对于日本则少了许多。上述之文献主要是以北本《大般涅槃经》为中心,旁涉其它如来藏系相关经论而对一阐提思想提出详尽的探讨,如从教团史的考察,探讨一阐提思想的产生原因;乃至一阐提能否成佛等问题的论究,但对于唯识系经论所述及的“无种姓”思想著墨较少。

  本文拟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旁涉无著、世亲菩萨与此相关之早期唯识经论如《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等,对“无种姓”思想作一探讨,最后并与《大般涅槃经》的“一阐提”思想作比较,以期能厘清二者之间的异同。为了论述上的方便,笔者在下一节中将先对“一阐提”之思想作一简要的说明。

  二、“一阐提”思想研究之回顾与检讨

  考察从印度传译的经论,“一阐提”一词从后期大乘佛教 之《大般泥洹经》后才开始出现于诸经论中, 但从经中对“一阐提”的描述,可以发现类似此一特质的人物在佛陀时代早已有之,如提婆达多(Devadatta)的破僧、恶心出佛身血等,然何以当《大般泥洹经》成立之后,一阐提的思想才普遍地出现其中并加以广泛地讨论呢?水谷幸正博士、恒清法师等从经典的叙述中认为大致上是由于教团不断有贪著利养且行为偏差的僧众出现,如犯四重禁、诽谤佛法等,教团出现了衰灭相,严重威胁僧团的清净和佛法的久住,因而逐渐有正法将灭的危机意识在经典中出现。 危机意识固然是一阐提思想出现的原因,但在更早的《法华经》中同样说到正法衰微、教团出现败坏相的种种,并且严重威胁僧团的清净和正法的久住, 但却不见有一阐提之说法的出现,因此笔者认为可能还有其他更根本的原因才是。

  从早期传译之如来藏系经典来看,如《如来兴显经》、《大哀经》、《大方等如来藏经》等,这些经典都未出现一阐提这一语词的使用。然此中值得注意的是《大方等如来藏经》中的如来藏说,经中一连用了九种譬喻 来说明如来藏,使如来藏法门更具体,更通俗化,而这九个譬喻的共同意义是在众生烦恼身中有清净如来。如经中说:

  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这样的教说其正面的影响是让每个人觉得身相庄严的如来就在自己身中,如此容易激发愿求修持的精进;但若有人认为自己已具足无染污之如来藏,德相备足,与佛无异,则将会有恃无恐,如此也可能会造成一类众生不欣佛道、贪求利养而造作出种种的恶行。

  在《タ─ラナ─タ゜印度佛教史》中说到南印度有个毗土耶奈伽罗(VidyAnAgara)的地方,在那里,《如来藏经》的偈颂连童女们都会吟咏歌唱。 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知道这一众生本具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的如来藏的教说已到了非常通俗、普遍的情况。

  在稍后译出的六卷本《大般泥洹经》及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中便大量出现有关“一阐提”的思想,以《大般涅槃经》为例,一阐提人的特征主要有:

  (一)犯四重禁、五无间罪、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自知犯如是重事而心无布畏、惭愧而不肯发露。

  (二)对于如来所演说之法要不信、不闻、不能观察、不得义理;且不信因果、不信业报、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

  (三)诽谤佛法,说无方等、无道、无菩提、无涅槃。

  (四)断灭善根、不作善法。

  (五)破坏僧团之法纪,坏清净法。

  这样的性格可说是从人的角度来定义一阐提众生;换句话说,“一阐提”是因人造作种种恶行而成,这样的众生可谓是“最极恶者”、“最极下根者”。综合以上所述之《法华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及《大般涅槃经》的内容来看,笔者以为除了因僧团的危机意识而产生一阐提思想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经论中谈一阐提者多是如来藏系的经论,其根本的原因也许与如来藏思想的发达有关。再如《大般涅槃经》中极力提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换句话说就是一切众生必定成佛;但“前分” 却一再地排除一阐提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如说: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一阐提。

  如果一切众生不论其行为如何都将毕竟成佛,则造恶之人将有恃无恐,为了防止此一现象的扩大,因此提出一阐提思想予以对治。笔者认为一阐提思想的产生,其根本的原因可能与如来藏思想的发达而一类众生作不当的曲解有关。

  有关“一阐提”能否成佛的问题可说是“一阐提”思想研究者最关心的课题之一,虽然《大般涅槃经》对一阐提的最后定论是:

  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一阐提众生是定当成佛的,但整部《大般涅槃经》前、后对一阐提众生的态度并不相同,主要可分成三个部分:

  (一)一阐提没有成佛的可能性,这是《大般涅槃经》前十卷的主张。此一部分称一阐提为焦种、断善根者、必死之人、无疮 、非法器、无目 、生盲、截断多罗树头(喻不能再生)。这样譬喻明显地是认为一阐提人是不能成佛。

  (…

《瑜伽行派之“无种姓”思想初探(释长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唯识学九大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