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行派之“無種姓”思想初探
─以《瑜伽師地論》爲中心─
釋長慈
提 要
《瑜伽師地論》對于有情修學聖道是否能證得涅槃,依“種子”(bIja)的立場安立“住種姓補特伽羅”(gotrasthAH pudgalAH)與“住無種姓補特伽羅”(agotrasthAH pudgAlaH)二類,其中“住無種姓補特伽羅”因“種姓”(gotra)決定,不論其如何努力,永遠不可能證得涅槃聖果,在《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中更提出五難六答來廣成“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的“無般涅槃性”。
約與《瑜伽師地論》集出的時代略早或同時的《大般涅槃經》“前分”,對于與“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相類似的有情稱之爲“一闡提”(icchantika)。Icchantika漢譯爲“一闡提”、“一闡底迦”、“一闡底柯”、“一顛底迦”、“一闡提迦”等,其意爲“現在正欲求者”。除了“多貪”的字義之外,在漢譯經典中進一步引申出指“斷善根”、“信不具足”、“慧不具足”、“燒種”、“極惡”之衆生,如北本《大般涅槃經》中所說。然在《楞伽經》中提出了二類的“一闡提”說,即“焚燒一切善根”的惡行者和“憐愍一切衆生,作盡一切衆生界願”的大悲菩薩,一闡提思想出現了另一種風貌的诠釋,以大乘菩薩的大悲精神來诠釋注解“一闡提”衆生的不入涅槃。“一闡提”的思想除了以危機意識來诠釋之外,開展出另一面向的說明。
關于“一闡提”思想,先前之研究主要是以北本《大般涅槃經》爲中心,旁涉其它如來藏系相關經論而對一闡提思想提出詳盡的探討,如從教團史的考察,探討一闡提思想的産生原因;乃至一闡提能否成佛等問題的論究,但對于唯識系經論中與一闡提相類似的“無種姓”思想則著墨較少。
本文擬以《瑜伽師地論》爲中心,旁涉其它與瑜伽行派有關之經論如《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等來探討“無種姓”思想,最後並與《大般涅槃經》“一闡提”思想作一比較,以厘清“住無種性補特伽羅”與“一闡提”有情之間的異同。
關鍵詞:1. 一闡提 2. 不住種性補特伽羅
瑜伽行派之“無種姓”思想初探
─以《瑜伽師地論》爲中心─
目 次
一、 前言
二、 “一闡提”思想研究之回顧與檢討
叁、 《瑜伽師地論》的“住無種性補特伽羅”
(一)“不住種性補特伽羅”之相
(二)“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之證成
四、 其他唯識相關經論之“無種姓”觀
五、結語
一、前言
《瑜伽師地論》對于有情修學聖道是否能證得涅槃,依“種子”(bIja)的立場安立“住種姓補特伽羅”(gotrasthAH pudgalAH)與“住無種姓補特伽羅”(agotrasthAH pudgalAH)二類 ,其中“住無種姓補特伽羅”因“種姓”(gotra)決定,不論其如何努力,永遠不可能證得涅槃聖果。
約與《瑜伽師地論》集出的時代略早或同時的《大般涅槃經》“前分”,對于與“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相類似的有情稱之爲“一闡提”(icchantika)。Icchantika漢譯音譯爲“一闡提”、“一闡底迦”、“一闡底柯”、“一顛底迦”、“一闡提迦”等 ,其梵文字根爲√iS,乃“希求、欲樂”之意;現在分詞爲icchat,強幹變化爲icchant,加上名詞構成音ika形成icchantika,意謂:“現在正欲求者。”慧琳.《一切經音義》中對icchantika的解釋是:
一闡底柯(icchantika),此雲多貪,謂貪樂生死,不求出離,故不信樂正法。
除了“多貪”的字義之外,在漢譯經典中進一步引申出指“斷善根”、“信不具足”、“慧不具足”、“燒種”、“極惡”之衆生,如北本《大般涅槃經》中所說。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楞伽經》中提出了二類的“一闡提”說,即“焚燒一切善根”的惡行者和“憐愍一切衆生,作盡一切衆生界願”的大悲菩薩, 一闡提思想出現了另一種風貌的诠釋,以大乘菩薩的大悲精神來诠釋注解“一闡提”衆生的不入 涅槃。
有關“一闡提”思想的研究,日本學界已有諸多探討的文獻,如水谷幸正博士的〈一闡提考〉 、河村孝照博士的〈佛性.一闡提〉 、望月良晃博士的《大乘涅槃經の研究─教團史的考察》 、常盤大定博士的《佛性の研究》 等;國內有關“一闡提”思想的研究文獻有郭瓊瑤的〈大般涅槃經一闡提說〉 、恒清法師《佛性思想》 以及如定法師之〈慧沼對“一闡提”之見解及所持立場的探討〉 等,相對于日本則少了許多。上述之文獻主要是以北本《大般涅槃經》爲中心,旁涉其它如來藏系相關經論而對一闡提思想提出詳盡的探討,如從教團史的考察,探討一闡提思想的産生原因;乃至一闡提能否成佛等問題的論究,但對于唯識系經論所述及的“無種姓”思想著墨較少。
本文擬以《瑜伽師地論》爲中心,旁涉無著、世親菩薩與此相關之早期唯識經論如《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等,對“無種姓”思想作一探討,最後並與《大般涅槃經》的“一闡提”思想作比較,以期能厘清二者之間的異同。爲了論述上的方便,筆者在下一節中將先對“一闡提”之思想作一簡要的說明。
二、“一闡提”思想研究之回顧與檢討
考察從印度傳譯的經論,“一闡提”一詞從後期大乘佛教 之《大般泥洹經》後才開始出現于諸經論中, 但從經中對“一闡提”的描述,可以發現類似此一特質的人物在佛陀時代早已有之,如提婆達多(Devadatta)的破僧、惡心出佛身血等,然何以當《大般泥洹經》成立之後,一闡提的思想才普遍地出現其中並加以廣泛地討論呢?水谷幸正博士、恒清法師等從經典的敘述中認爲大致上是由于教團不斷有貪著利養且行爲偏差的僧衆出現,如犯四重禁、誹謗佛法等,教團出現了衰滅相,嚴重威脅僧團的清淨和佛法的久住,因而逐漸有正法將滅的危機意識在經典中出現。 危機意識固然是一闡提思想出現的原因,但在更早的《法華經》中同樣說到正法衰微、教團出現敗壞相的種種,並且嚴重威脅僧團的清淨和正法的久住, 但卻不見有一闡提之說法的出現,因此筆者認爲可能還有其他更根本的原因才是。
從早期傳譯之如來藏系經典來看,如《如來興顯經》、《大哀經》、《大方等如來藏經》等,這些經典都未出現一闡提這一語詞的使用。然此中值得注意的是《大方等如來藏經》中的如來藏說,經中一連用了九種譬喻 來說明如來藏,使如來藏法門更具體,更通俗化,而這九個譬喻的共同意義是在衆生煩惱身中有清淨如來。如經中說:
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善男子!一切衆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
這樣的教說其正面的影響是讓每個人覺得身相莊嚴的如來就在自己身中,如此容易激發願求修持的精進;但若有人認爲自己已具足無染汙之如來藏,德相備足,與佛無異,則將會有恃無恐,如此也可能會造成一類衆生不欣佛道、貪求利養而造作出種種的惡行。
在《タ─ラナ─タ゜印度佛教史》中說到南印度有個毗土耶奈伽羅(VidyAnAgara)的地方,在那裏,《如來藏經》的偈頌連童女們都會吟詠歌唱。 從這一描述中可以知道這一衆生本具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的如來藏的教說已到了非常通俗、普遍的情況。
在稍後譯出的六卷本《大般泥洹經》及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經》中便大量出現有關“一闡提”的思想,以《大般涅槃經》爲例,一闡提人的特征主要有:
(一)犯四重禁、五無間罪、誹謗方等、非法說法、法說非法,自知犯如是重事而心無布畏、慚愧而不肯發露。
(二)對于如來所演說之法要不信、不聞、不能觀察、不得義理;且不信因果、不信業報、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誡。
(叁)誹謗佛法,說無方等、無道、無菩提、無涅槃。
(四)斷滅善根、不作善法。
(五)破壞僧團之法紀,壞清淨法。
這樣的性格可說是從人的角度來定義一闡提衆生;換句話說,“一闡提”是因人造作種種惡行而成,這樣的衆生可謂是“最極惡者”、“最極下根者”。綜合以上所述之《法華經》、《大方等如來藏經》及《大般涅槃經》的內容來看,筆者以爲除了因僧團的危機意識而産生一闡提思想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經論中談一闡提者多是如來藏系的經論,其根本的原因也許與如來藏思想的發達有關。再如《大般涅槃經》中極力提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換句話說就是一切衆生必定成佛;但“前分” 卻一再地排除一闡提衆生成佛的可能性,如說: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即得成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除一闡提。
如果一切衆生不論其行爲如何都將畢竟成佛,則造惡之人將有恃無恐,爲了防止此一現象的擴大,因此提出一闡提思想予以對治。筆者認爲一闡提思想的産生,其根本的原因可能與如來藏思想的發達而一類衆生作不當的曲解有關。
有關“一闡提”能否成佛的問題可說是“一闡提”思想研究者最關心的課題之一,雖然《大般涅槃經》對一闡提的最後定論是:
善男子!一切衆生定當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義故,我經中說一切衆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闡提悉有佛性。
一闡提衆生是定當成佛的,但整部《大般涅槃經》前、後對一闡提衆生的態度並不相同,主要可分成叁個部分:
(一)一闡提沒有成佛的可能性,這是《大般涅槃經》前十卷的主張。此一部分稱一闡提爲焦種、斷善根者、必死之人、無瘡 、非法器、無目 、生盲、截斷多羅樹頭(喻不能再生)。這樣譬喻明顯地是認爲一闡提人是不能成佛。
(…
《瑜伽行派之“無種姓”思想初探(釋長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