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行派之“無種姓”思想初探(釋長慈)▪P4

  ..續本文上一頁見這似乎是真谛叁藏所添譯。

  對于此無涅槃性衆生是否能得涅槃的問題,真谛譯《攝大乘論釋》引論頌雲:

  被障因不具,一切衆生界,住二種定中,諸佛無自在。

  另佛陀扇多譯作:

  障中阙少因,衆生界中遍,諸佛無自在,定二隨順者。

  達磨笈多譯本作:

  障礙及阙因,衆生界普遍,二種決定故,諸佛無自在。

  玄奘譯本作:

  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二種決定轉,諸佛無自在。

  上述引文中,諸本之《攝大乘論》本身的譯文差異不大,提到諸佛于衆生無有自在。

  依玄奘大師所譯之世親釋,此偈頌在說明若諸佛如來于一切法都能隨意自在而轉,何以有一些衆生不得涅槃?其理由是這類衆生因爲“具障”與“阙因”的緣故,雖有無量佛出現于世,也不能令這些人得般涅槃,因此諸佛于此衆生無有自在。此中的“具障”,即衆生有業等障,所謂“阙因”,即此類衆生無涅槃法,名爲阙因。精確地說,即無有種性。

  由此可知,依玄奘大師所譯之世親釋,“阙因”者,即無涅槃種性者,諸佛是無法令其得般涅槃,參較其他諸譯本,除真谛叁藏之譯本外,亦大同,如達磨笈多譯本的解釋是:

  阙因者,謂無涅槃法性,此爲阙因,由無彼性故。

  然比對真谛叁藏之譯本,發現釋文有些微妙的變化,如雲:

  若衆生無涅槃性,名因不具。諸佛于此位中,不能令彼般涅槃,通慧亦無自在。無涅槃性,謂貪著生死,不信樂大乘。

  對于“因不具(即“阙因”)”的解釋,同樣是“無涅槃性”,但對于“無涅槃性”的解釋,並非是無有涅槃種性(種子),而是“貪著生死,不信樂大乘”這似乎對于無涅槃法尚有保留。 在真谛叁藏的譯本中另有二段釋文提到了一闡提,如《攝大乘論釋》卷11雲:

  複有白法,謂信根、智根、精進根、定根,此四根即是四位。念根通四位,能除一闡提、外道、聲聞、獨覺四種黑障,能得淨、我、樂、常四德,故名白法。

  又此定能破一闡提習氣無明闇,是闇對治故名光。此定緣真如實有易得,有無量功德故,能破一闡提習氣,即是方便生死障于大淨,由破此障故得大淨果。

  比對其他譯本都無這樣的解釋,而此二段文說明了一闡提能得涅槃法,這似乎是真谛叁藏的思想,無著菩薩的《攝論》與世親菩薩的《論釋》都是堅守《瑜伽師地論》的本有種子立場,無涅槃種子是畢竟不得涅槃法。然《攝大乘論》是種子新薰說之思想, 種子既然可以新薰,何以畢竟不得槃涅槃法?此一課題值得再進一步深入探討。

  五、結語

  從上所述,在印度唯識學系的論典中,“一闡提”(icchantika)這一語詞似乎不大使用,僅在《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叁〈成就品〉中出現一次,多數是使用“無般涅槃法”這樣的語詞來定義下劣衆生。窺基大師在其所著《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一中提到有叁種的闡提:一闡底迦(icchantika)、阿闡底迦(Acchantika)及阿顛底迦(Atyantika)。一闡底迦之義爲樂欲,即樂欲生死;阿闡底迦之義爲不樂欲,即不欣樂涅槃;阿顛底迦之義爲畢竟,即畢竟無涅槃性。 唯識學系是一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系,他們將“一闡底迦”一詞作精確的定義,與“阿闡底迦”、“阿顛底迦”有所區別,因此與《大般涅槃經》中“一闡提”的範圍不同,《大般涅槃經》中“一闡提”是包含一闡底迦、阿闡底迦、阿顛底迦這叁個語詞的內容。

  “無般涅槃法”嚴格來說是同于“阿顛底迦”的內涵,依窺基大師所說:“阿顛底迦名爲畢竟,畢竟無涅槃性故。” 但接著後面又說:“此無性人亦得前二名也。” 依窺基的意見,《瑜伽師地論》中“無般涅槃法”也可名爲一闡底迦(icchantika)、阿闡底迦(Acchantika)的,如此,“無般涅槃法”亦包含一闡底迦、阿闡底迦、阿顛底迦這叁個語詞的內容,內涵與其他經論中所說的“一闡提”可說是相當。

  唯識學系一闡提觀的提出主要是從理論上來說明,這與大乘經中從現實中提出一闡提思想的立場有很大的不同。再者,到底是犯四重禁、五逆罪等極重惡業之後才成爲一闡提,還是先是一闡提後才有這些惡行?從《大般涅槃經》等大乘經的描述來看,比較像是犯四重禁、五逆罪等極重惡業之後,而無慚愧心才成爲一闡提,這如《大般涅槃經》卷10〈一切大衆所問品〉所說:

  純陀複問:一闡提者其義雲何?佛言:純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粗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爲趣向一闡提道。

  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于佛正法永無護惜建立之心,毀呰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若複說言無佛、法、僧,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大正12,425b2~10)

  《瑜伽師地論》則從種子的立場安立無種姓人,是從理上來說,並非是從行爲來斷定,因有種姓人可能造五逆,而無種姓人可能有人天善法的行爲,所以從行爲的好壞並無法斷定種姓的有無,與《大般涅槃經》的立場不同。

  本文爲就讀福嚴佛學院研究所之作品

  【參考書目】

  一、原典:

  1.《大般涅槃經》40卷(北涼.昙無谶譯)大正藏第12冊,No.374。

  2.《佛說無上依經》2卷(梁.真谛譯)大正藏第16冊,No.669。

  3.《入楞伽經》 10卷(元魏.菩提留支譯)大正藏第16冊,No.671。

  4.《瑜伽師地論》100卷(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大正藏第30冊,

  No.1579。

  5.《攝大乘論》2卷(阿僧伽作,後魏.佛陀扇多譯)大正藏第31冊,

  No.1592。

  6.《攝大乘論》3卷(無著菩薩造,真谛譯)大正藏第31冊,No.1593。

  7.《攝大乘論本》3卷(無著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

  No.1594。

  8.《攝大乘論釋》15卷(世親菩薩造,真谛譯)大正藏第31冊,No.1595。

  9.《攝大乘論釋論》10卷(世親菩薩造,隋.笈多共行矩等譯)大正藏第

  31冊,No.1596。

  10.《攝大乘論釋》10卷(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

  No.1597。

  11.《攝大乘論釋》10卷(無性菩薩造,唐.玄奘譯)大正藏第31冊,

  No.1598。

  12.《大乘莊嚴經論》13卷(無著菩薩造,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藏第

  31冊,No.1604。

  13.《瑜伽論記》48卷(唐.遁倫集撰)大正藏第42冊,No.1828。

  14.《成唯識論掌中樞要》4卷(唐.窺基撰)大正藏第43冊,No.1831。

  15.《一切經音義》25卷(唐.玄應撰)《高麗大藏經》第32冊。

  16.《一切經音義》100卷(唐.慧琳撰)大正藏第54冊,No.2128。

  17.《開元釋教錄》20卷(唐.智升撰)大正藏第55冊,No.2154。

  二、現代人著作:

  1. 小川一乘著,《佛性思想》,東京,文榮堂,昭和57年9月20日發行。

  2. 水谷幸正著,《佛教思想と淨土教》,京都,思文閣,平成10年12月

  12日初版。

  3. 印順法師著,《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七十年十二月

  初版,八十一年五月修訂一版。

  4. 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四

  月初版一刷,八十七年八月初版七刷。

  5. 宇井伯壽著,《瑜伽論研究》,東京,岩波書店,昭和叁十叁年十月十日

  第一刷發行。

  6. 武邑尚邦著,《佛性論研究》,京都,百華苑,昭和52年2月20日發

  行。

  7. 河村孝照著,〈佛性.一闡提〉,《講座.大乘佛教》卷6《如來藏思

  想》,東京,春秋社,昭和57年5月 30日第一刷發行。

  8. 恒清法師著,《佛性思想》,臺北,東大,民國八十六年二月初版。

  9. 高崎直道著,〈如來藏思想の曆史と文獻〉;《講座.大乘佛教》卷6

  《如來藏思想》,東京,春秋社,昭和57年5月 30日第一刷發行。

  10. 常盤大定著,《佛性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昭和48年9月15

  日第一刷發行;昭和59年3月10日第叁刷發行。

  11. 望月良晃著,《大乘涅槃經の研究》,東京,春秋社,昭和63年1月

  31日第一刷;平成5年4月20日第叁刷發行。

  叁、期刊論文:

  1. 郭瓊瑤著,〈大般涅槃經一闡提說〉,《獅子吼》卷二十七第四期,民國

  七十七年四月十五日發行,pp.14~18。

  2. 望月良晃著,〈一闡提再考─“分別邪正品”を中心に─〉,《印度學佛教

  學研究》第叁十七卷第二號,平成元年叁月,pp.57~63。

  工具書:

  橫山纮一著,《瑜伽師地論總索引》,東京,山喜房,平成8年8月8日初版。

  

《瑜伽行派之“無種姓”思想初探(釋長慈)》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唯識學九大要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