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行派之“無種姓”思想初探(釋長慈)▪P2

  ..續本文上一頁二)微密佛性和一闡提的不定,這是第十一卷到第二十卷的主張。

  (叁)佛性開顯和一闡提的生善,這是第二十一卷到第四十卷。

  對于一闡的成佛與否,河村孝照博士提出“一闡提=趣向一闡提道者”的觀念來貫通經中前後所說不能成佛與能成佛的差異。此中說一闡提人不能成佛是因其無悔過之心,若是能生起悔過之心,則是有成佛的希望。這是依據〈一切大衆所問品〉中所說。 印順法師從“空性”即“佛性”義的角度,解釋“後分”所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說:

  說空性爲佛性,當然是“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但說衆生有佛性,決不是瓶中有物那樣,芽中有樹那樣,“佛性亦複如是,無有住處,以善方便故得可見” 。所以一闡提(icchantika)人不斷佛性,也可說“一闡提中無有佛性”。

  這裏不再是從文字上去推敲一闡提人有無佛性,而是直從此一部分對佛性的定義而從義理的角度來說明一闡提人有無佛性之意涵。上來所說,簡要地對前人之研究作一概述與檢討,以下即進入本文之主題。

  叁、《瑜伽師地論》的“住無種性補特伽羅”

  《瑜伽師地論》集出的時代,約與《大般涅槃經》的“前分”略晚或同時,“一闡提”的用語已經在經典中廣泛地使用,然在《瑜伽師地論》中並無“一闡提”(icchantika)這一語詞的使用,對于惡性衆生之描述,所用的是“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不住種性補特伽羅”、“住無種姓補特伽羅”、“無般涅槃法”、“無種姓”等的語詞。以下將就“不住種性補特伽羅”之相狀來進行探討。

  (一)“不住種性補特伽羅”之相

  《瑜伽師地論》卷21〈本地分〉中提到六種“不住種性補特伽羅”之相,第一種補特伽羅是對世間的愛染,如論雲:

  阿賴耶愛遍一切種,皆悉隨縛附屬所依,成無量法,不可傾拔,久遠隨逐,畢竟堅固,依附相續,一切諸佛所不能救,是名第一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姓相。

  此類衆生對世間的種種起著深重的愛染,由于愛染心過重而于阿賴耶識中“成無量法,不可傾拔”,再加上久遠劫不斷造作,使此愛染畢竟堅固,依附賴耶而不斷相續,致使一切諸佛所不能救。這是積習過重的一類不住種性補特伽羅。

  第二類不住種性補特伽羅是于生死不見少分戲論過失,不見少分的過患,亦不能少分厭離,如論雲:

  彼聽聞以無量門呵毀生死衆多過失,又複聽聞以無量門稱贊涅槃衆多功德,而于生死不見少分戲論過失,不見少分所有過患,亦複不能少分厭離。如是見厭于過去世不能已生,于未來世不能當生,于現在世不能正生。又于愛盡寂滅涅槃不見少分下劣功德,不見少分所有勝利,亦複不能少分欣樂。如是見樂于過去世不能已生,于未來世不能當生,于現在世不能正生,是名第二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相。

  慧琳叁藏于《一切經音義》中雲:

  阿闡底迦(梵語,此雲無欲,曾不樂般涅槃;亦言一闡底柯,此雲多貪,謂貪樂生死,不求出離,故不信樂正法。舊雲阿闡提,譯雲隨意也。)

  從中可以看出《一切經音義》所說的“一闡底柯”相當于第一類不住種姓補特伽羅及第二類不住種姓補特伽羅中,聽聞無量門稱贊涅槃衆多功德,于生死不見少分戲論過失,不見少分所有過患,亦複不能少分厭離者。而“阿闡底迦”即是第二類不住種性補特伽羅中,愛盡寂滅涅槃不見少分功德,不見少分所有勝利,亦複不能少分欣樂者。

  第叁種不住種姓補特伽羅是以歡喜心造種種惡且無慚無愧,如論雲:

  彼本性成就上品無慚無愧,由是因緣無有厭惡,心無怯畏,以歡喜心現行衆惡,由是因緣未嘗追悔,唯觀現法,由是因緣自身財寶衰退過患,是名第叁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相。

  此類衆生和《大般涅槃經》中所說:“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 有類似之處,都是無慚無愧的一類有情。

  第四類不住種姓補特伽羅是不信解佛所說法,如論雲:

  一切種圓滿分明稱當道理,美妙殊勝易可解了;或依苦谛,或依集谛,或依滅谛,或依道谛,宣說開示正法教時,不能獲得微小發心,微小信解,況能獲得身毛爲豎,悲泣墮淚?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是名第四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相。

  《大般涅槃經》中亦說到:“如來尚爲一闡提等演說法要。……一闡提者不信、不聞、不能觀察、不得義理。” 此第四類不住種姓補特伽羅與《大般涅槃經》所說大致相同。

  第五種不住種姓補特伽羅是是佛教中破壞僧團綱紀的汙道沙門,如論雲:

  彼或時于善說法毗奈耶中暫得出家;或爲國王所逼迫故;或爲狂賊所逼迫故;或爲債主所逼迫故;或爲怖畏所逼迫故;或不活畏所逼迫故,非爲自調伏,非爲自寂靜,非爲自涅槃,非爲沙門性,非爲婆羅門性而求出家。既出家已,樂與在家及出家衆共諠雜住;或發邪願修諸梵行,謂求生天或余天處;或樂退舍所學禁戒,或犯屍羅。內懷朽敗,外現真實,如水所生雜穢蝸牛,螺音狗行 ;實非沙門,自稱沙門;非行梵行,自稱梵行,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當知如是不住種姓補特伽羅假相出家,非不樂學補特伽羅名真出家,受具足戒成苾刍性,由此異門,由此意趣,義顯于彼。本非出家,唯有任持出家相狀,墮出家數,是名第五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相。

  此類衆生在大乘經典中有很多的記載,尤其在涅槃部系的諸經典中特別多, 可見大乘經中所說確實是反映當時的情形。如來藏系經典從南方傳出,而《瑜伽師地論》在北方,二者同時都說到了僧團中的壞紀份子,整個印度的佛教,不健全的份子似乎有愈來愈多的傾向,而這些人多爲貪得利養。由此可知佛教一方面在興盛(護持佛教的人多),而一方面也在衰敗中(破戒壞律的僧伽不斷地增加)。

  第六種不住種姓補特伽羅是希求諸有者,如論雲:

  彼少有所作善業,或由于身或語或意,一切皆爲希求諸有:或求當來殊勝後有;或求財寶;或求殊勝所有財寶。是名第六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相。

  這類衆生對于善業是少有造作的,如果有也只是爲了希望來世過得比較好或是求取殊勝的財寶,和上述五種不住種性補特伽羅比起來,這類衆生應是較爲普遍一般。本來善業就作得不多,而所作的善業又都不是爲了出世的涅槃,因此也就無有涅槃的分了。上來所述六種即《瑜伽師地論》中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相,與《大般涅槃經》所說的一闡提人是有些重點的偏重不同,在後面論述中將作進一步的比較。

  從立名來看,不住種姓補特伽羅是無種姓、無般涅槃法, 但是否畢竟不能得般涅槃?《瑜伽師地論》卷21雲:

  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住決定聚。彼若遇緣,若不遇緣,遍一切種畢竟不能得般涅槃。

  這是不論有否遇到涅槃法緣 ,決定是畢竟不能得般涅槃。其理由是:

  離種姓無涅槃法補特伽羅,當知如是補特伽羅無種姓故,定無堪能當得趣入及當成熟,何況當能得般涅槃?

  《瑜伽師地論》立種子說而成立五種姓,能否得般涅槃就看衆生有無此一類的種子(種姓),然此中之種子是本有還是可以新熏?若是本有則真的是永不得般涅槃,若是可以新熏,此中只是就尚未熏有種子而說不得。考察《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的思想是種子本有論, 因此本論此處的立場是認爲此離種姓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是畢竟不能得般涅槃。

  上述所說之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無種性相是先已判定其是不住種姓補特伽羅,而再描述其相狀,並非是依其相狀而來說明是不是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瑜伽師地論》卷21在談雲何安住種姓補特伽羅時說到:

  雲何安住種姓補特伽羅?謂住種姓補特伽羅或有唯住種姓而未趣入亦未出離,或有安住種姓亦已趣入而未出離,或有安住種姓亦已趣入及已出離;或有軟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或有貪行,或有嗔行,或有癡行; 或生無暇,或生有暇;或有縱逸,或無縱逸;或有邪行,或無邪行;或有障礙,或無障礙;或遠、或近,或未成熟,或已成熟;或未清淨;或已清淨。(大正30,398b25~ c4)

  從這段敘來看,安住種姓之補特伽羅尚有貪行、嗔行、癡行、邪行等,因此可以說:依《瑜伽師地論》的立場,判定是不是不住種姓補特伽羅的依據是種子, 從行爲來看是不能判定是否爲不住種姓補特伽羅。

  (二)“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之證成

  《瑜伽師地論》成立的時代,如來藏、佛性的思想已廣泛地在教界流傳著,因此對于有一類衆生不能成佛,甚至連二乘的涅槃都不能成就的主張便有人提出質疑,而有五難六答 廣成有“無般涅槃性”的論辯。此中的五難,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稱之爲爲:一、說無疑起難;二、有情無根難;叁、諸界平轉難;四、應具諸界難;五、無應轉有難。而六答分別爲:一、“教、理”並違答;二、假設非例答;叁、非喻乖理答;四、平喻無別答;五、背法不齊答;六、縱轉不成答。以下將依問答的次序一一探討。首先是第一難第一答,如雲:

  【第一難】

  雲何而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耶?

  【第一答】

  應誨彼言:汝何所欲?諸有情類種種界性 ,無量界性 ,下劣界性 ,勝妙界性,爲有耶?爲無耶?

  若言有者,無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不應道理 ;若言無者,經言:“諸有情類有種種界性,乃至勝妙界性”不應道理。

  引文中的第一難爲“說無起疑難”,意即外人無法理解如何有“畢竟無般涅槃法”的疑難。論主的第一答爲“教、理”並違答。論主反問難者是否承認一切法有種種的界性,彼此之間有無量的差別,以及是否承認有下劣界性和勝妙界性?若難者認爲有種種界性,下劣界性等觀點,則“畢竟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是下劣界性,而難者又不承認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如此便于“理”相違。若難者不認爲有種種界性,下劣界性等觀點,則便與契經所說有“種種…

《瑜伽行派之“無種姓”思想初探(釋長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學九大要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