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客观”参照就是“本质相分”(疏所缘缘行相)。我们的意识之所以具有确定性,能与生活实践符合,这是因为“本质相分”是“影像相分”的基础。虽然“本质相分”又可称为“本质客境”,但绝不等于说它存在于心识之外。尽管它与能缘心识生起的见相二分异质异种,但归根结底也是他人的心识和心所变现,而为自己的八识所缘。所以,“所缘缘”义不仅揭示了人的认识对象(境)始终不离主体心识而独立存在的真实性,同时也回答了不同意识“表象同一性”和同一意识境不相同的诘难。这样,“唯识无境”面对的认识对象(境)客观性与独立性的挑战得以消解。
唯识中道:三自性与三无性
佛家最根本的精神是求真。唯识学所认为的真实义是什么呢?《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15]如所有性真实性,是指一切事物皆具如实而有的本性,也就是佛法称的本来面目,唯识称为“实性”或“真性”。这种真性,是如常不变的绝对真理。尽所有性一切性,是指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必须尽其所有而统摄无遗,才是全面。因此唯识认识论所显示的真实,既要依法性,也依据法相。故依于唯识性相,建立三自性和三无性。《唯识三十颂》:“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16]是又意味着三自性即三无性。其实,三自性与三无性是认识主体在认识对象(所缘境)之真实性时的三个思维层次,并通过这三个思维层次全面地、具体地显示“一切不真实就是最极真实”的要义。
三自性是指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遍,是周遍的意思;计,是思量,计度义;所执,指我法二执,能所二取。遍计所执自性,就是周遍地观察而有虚妄分别,把一切事物都认为是实在之物,将一切外在境相认为是种种实体的差别相,其体本无,而执为有。这种对所相(境)的主观的虚妄解释,不是认识的本质,故所得的认识是错误颠倒的认识。
依他起自性,依,仗托;他,指因缘,但不是指客体之外的因缘。依内识(主体)产生的一切境相皆仗因托缘而生,境相本身与名言概念并无必然联系,一切事物只有幻相而无实体,故能相之识,非自因生,是诸识“种子生现行”的因果相续之流,显现为俗谛之有相。依他起性所得的认识是相对的真实。
圆成实自性,是指能相之识圆满地成就究竟真实之性,即真谛之有相,又称为真如、法性、胜义谛、无为法。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颠倒妄想,认识到一切我法诸相,都是内识所变现的幻相,相有而体无,如果能了悟亲证这种道理,于是原先人为地套在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所执便会消散,则依他起性自然地呈现出来,这就叫圆成实性。从相上讲,圆成实性与依他起性的关系是“一真一俗”,“不一不异”。若从智(性)上讲,依他起自性是尽所有智,圆成实是如所有智,依二智能显二无我之法性真如。这样,圆成实性所达到的认识就称为绝对真实了。
唯识学还依“三自性”建立“三无性”:遍计所执依虚妄分别,所执境相,属于带质境(迷情夹带本质),不但无体而且无相,如龟毛兔角,所以名“相无性”;依他起性是缘生法,从内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又随因缘生灭变化,如梦幻泡影,自无实体,即无自然而生的实性,名“生无性”;圆成实性,无一切实我实法相,清净无体,如太虚空,是胜义谛,一法不立,故名“胜义无性”。“三无性”显示了一切法空,但主要是空主体认识上的主观执著。
唯识中道认为,任何一法(现象)都有空、有两面。空,指性空,有,指相有,所以成立遍计、依他、圆成三自性,为唯识相;因其体空,故说相、生、胜义三无性。然而相虽有,只是幻相,并非实有;性虽空,也不是虚无之无,而有诸法的真空本性、我法二空的无颠倒的真理,故非空。所以,三自性和三无性就是“非有非空”的中道观。《辩中边论》:“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于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17]意思是一切法,遍计、依他、圆成三性总不离非有非空之理,经过三层“非有非空”之双谴,即由错误的认识,到相对真实的认识,再到绝对真实的认识,并且亲证绝对的真实必以相对真实为基础,离开相对真实,便无绝对真实可言。反之,相对真实也不能离开绝对真实而存在,故求绝对真实,必于相对真实之中。二者不一不异,不即不离,这样才能获得全面无偏见的认识,才是真正彻底地契合中道。唯识学依心意识立三自相,依三自相立三无性,更依三无性建立“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一乘法”,如来称为中道真了义教[18]。
中道是佛教最高真理的标准。三自性作为一种正确的人生观物方式,揭示了一切存在的状态是依他起的,然而世间人们依经验心识的分别活动,认为心识之外别有客境,并执著这样的存在为实体(遍计所执),若能通过修行实践,在依他起性上发起般若之智,将经验的心识转成根本智(转八识成四智),就达到圆成实性。所以,唯识的“非有非空”的中道观,不仅为佛学的智慧之学,而且是佛学最高辩证法,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结语
“唯识无境”的确是唯识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唯识之立名,就是根据“唯识无境”、“一切诸法皆不离识”,即体与相、法性与法相上立名的。在此基础上,唯识学又依心识的伟大作用,即认识义而立名。因为人的认识是决定一切的,认识正确(悟),方法就正确,行为就正确,就得成佛成圣果报;认识不正确(妄),便是凡夫,迷执颠倒,沉沦生死之苦海。那么怎样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才是认识的本质呢?综合以上唯识立名之三义,核而言之,就是“观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这种认识义,明确地显示出唯识学与其他世间学理不同的独特性。在它反思性的“观”的认识活动中(即在第六识上发起般若之智),八识(摄诸心所)合而为一心,显现为“种现熏生”相似相续之识流。在这样的识流中,主体与客体、真谛与俗谛、无我律与因果律、性与相、能与所、见分与相分是不二的,思维和存在是不二的,精神和物质是不二的,从而安住在“一真法界”中。唯识的“转依”的解脱论就建立在这一认识之枢纽上,若配合修学六度,勤修加行,逐步从相解脱达到彻底的粗重解脱,便可最后成就圆满的转依佛果。唯识学从认识论上提出“唯识无境”的命题,又从方法论上提出“非有非空”的中道观(严格意义上,唯识中道既是方法论,
又是认识论),唯识学融汇中道般若智慧之学,把顿悟与渐修结合起来,终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转识成智”的成佛理想。所以,在“一乘法”的意义上,唯识学应该看作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的学说,也正是佛法的真精神和真慧命所在。
注释及文献参考:
[1]《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第六》,《大正藏》卷16。
[2]《成唯识论》卷七转引《厚严经》颂,《大正藏》卷31,第39页。
[3]慈航《相宗十讲》,台北天华出版社,民国68年,185页。
[4][17]《辩中边论》卷二,《大正藏》卷31,477页。
[5][6][13][16]《唯识三十颂》,《大正藏》卷31,62—70页。
[7][8][9][11]《成唯识论》卷三—卷七,《大正藏》卷31,7—48页。
[10]胡晓光《唯识与因明》,载《法音》1996年第12期,第 10 页。关于“四分”说,印度十大论师所见不同。如安慧仅立自证一分;难陀、亲胜等唯立相见二分;陈那、护月等立相、见、自证分三分;而护法立相、见、自证分、证自证分四分说,为胜友、智月等所继承。故有所谓“安、难、陈、护,一二三四”之说。笔者认为,若采用“四分说”需要强调的是,八识之中只有第六意识才具有这四种功能。
[12]陈那《观所缘缘》,《大正藏》卷31,888页。
[14]《二十唯识论》,《大正藏》卷31,75页。
[15]《瑜伽师地论》卷36,《大正藏》卷30,280页。
[18]《解深密经》卷二,《大正藏》卷16,69页。
法 音 2001年第9期 (总第205期) 第26页
《“唯识无境”初探(徐湘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