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诸圣教说,唯量、唯二、种种皆名依他起故。”《大正藏》卷31第46页—亡)
既然“于此而空”,不因其中所在而使空为不空;“由彼故空””变不因所在不空而不空,玄奘法师把所遍计还以不空而有,引申见分相分亦是不空,而且由熏习力而能熏起,而见分和相分又认为是自体分上的两分,自证分又依靠证自证分,此之四分是不是也是由三能变识所变,或也是由熏习力故而熏起
玄奘法师把“于此而空”的“此”扩大了,以从代了主,以依他起性替代了遍计所执性。而且,只把遍计所执性压缩在所遍计为依他起这一个方面,也和玄奘法师翻译《摄大乘论》时自相矛盾。
玄奘法师所译《摄大乘论·所知相分第三》中说:“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由此相者,是如此义。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
缘何境界
取何相貌
由何执著
由何起语
由何言说
何所增益
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著,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遍计能遍计度。”《大正藏》卷31第139页中)
所遍计是依他起,可是“由此相”故,就是通过能遍计名言安立的行相之中,就由名所诠成为遍计所执性。玄奘法师在《成唯识论》中只依所遍计是依他起来认为有见分相分,“由熏习力所变二分”,只讲“于此而空”,未此“由彼故空”,所遍计亦是遍计所执性。
玄奘法师所译《摄大乘论·所知相分第三》中说:“复次,此三自性,为异为不异
应言,非异非不异。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
由是遍计所缘相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大正藏》卷31第139页中)
拨乱三,以反作正。
《成唯识论》卷二中说:“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过,非即非离,唯识理成。是故契经伽他中说:“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见种种差别。”此颂意说,众生心性二分合成,若内若外皆有所取能取缠缚,见有种种,或量、非量,或现、或比多分差别,此中见者是见分故。”(《大正藏》卷31第10页中、下)
玄奘法师拿颂子当正面的意思,来证明见分相分、四分是正面的。而此颂实际上是不同意众生的心二性,不同意有种种缠,二分本身就是非量,心二性就是所取能取。圣者要证真如,就是要远离所取能取。二取是遍计所执性,怎么能用来证明四分、三量等是依他起性
玄奘法师所译《摄大乘论·所知相分第三》中说:“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
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所以者何
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有相见故得成二种。”(《大正藏》卷31第138页下)
我在《总摄大乘纲领论》中译此段为:“云何当安立此等了别识为唯了别识性耶
若总摄者,由三行相故。由尽唯是此故、无有义。由二故者、谓由了别识具有原由与能见故。由种种俱时一齐生起故者、谓由种种行相生起故。如是此第一切了别识者由无义故、即是唯此。”
“具有原由与能见”译为“有相有见”(真谛法师译为“相及见识”)是不正确的,梵文"Nimittam",藏译作“Rgyu—mtshan”,是“原由”的意思,梵文“Preksate”,藏译作“Ita—ba”,是“能见”的意思。“具有原由与能见”,是没有二的意思。任何依他起性都是具有原由与能见,一隐一现,又是种子,又是现行,不能绝对分成两个,具有原由与能见,而不是有二义。
《总摄大乘纲领论·悟人所知能相品第四》中又言:“说悟入于此唯了别识性者、当作是问:怎样悟人
即悟唯此性、具有原由与能看见二、及种种之二行相。谓假立名与义、自性与差别,及自性与差别之义,如是六行相为无义性。”此即是说义是没有,因为只有了别识。第二、具有原由、具有能见,正表示反对二,无二,就是指无“众生心二性,所取能取缠”。为证真如,必须反对所取能取,不但没一个真正所对的义,而且没有二,也没有种种。(奘译本此段位于《大正藏》卷31第142页下~143页上)
拨乱四:绳假蛇威(为遍计所执性存在模式打埋伏)。
《成唯识论》卷七言:“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大正藏》卷31第40页下)
按说所缘如果允许为有,亦应是识种所生。若以色法为缘,粗色跟细色都不能够避免被破析而毁坏,那就是色根本不能做缘,都无支撑的作用。
《总摄大乘纲领论》中有言:“佛陀在《十地经》中说,谓如此三界者唯是心。又在《解深密经》中,慈氏菩萨启请已、薄伽梵所答。“薄伽梵1此三摩地所行境界之影像抑与此心说为差异耶
抑说为非差异耶
”薄伽梵告曰:“慈氏!说非差异。此何以故耶
识者、所缘唯是由了别识所显。”薄伽梵!三摩地所行境界之影像若与心非是差异者,即由此心云何还取即此心
”慈氏!虽任何法亦不能取法,然而若诸如是生起之心,即此亦如是显示。喻如以色作缘、还见即此色,而计为观见影像。于此中者、此色与此显现影像、即显现为差异义。如是即如是生起之心亦依此说为显现异义。”(玄奘法师译本此段文见《大正藏》卷31第138页中)
“三界所缘”,就是了别识显现,一切东西都离不开识体,就是离不开分别。就象画个画儿必须有个线条,线条就是分别,了别识就是把所有分别都总到一起,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出不了了别识,也就是都离不开分别。分别是单个的,了别识就是总体、整个的。我们阿赖耶识里一切名言种子跟一切业力异熟种子,两种种子都是具有原由,两种种子都有能看见的、现行的、能表露出来的,所以具有原由就是种子方面,具有能见就是所有现行的识体。
拨乱五:以辨代了。
了别识、辨别识,在藏、梵文里都不是一个词,而汉译中却都翻作一个“识”字。梵文“Vijn~apti”,藏译作"Rnam—par—rig—pa””是“了别识”的意思,梵文“Vijn~dna”,藏译作“Rnam—par—shes—pa”,是“辨别识”的意思。
六辨别识虽然于色声香味触法各能总做了别,但于眼耳鼻舌身意各别缘境时,犹受六根异熟因果影响,尚有能缘所缘分别,不能脱离遍计所执性存在模式的影响,必须通过唯能分别、唯能遍计,即是通过了别识才能还原于不受遍计所执性存在模式影。向的依他起性存在模式。了别识比第六意识更有普遍性和基础性。不管色法还是心法,都离不开唯能分别、唯能遍计之构成,只有能,而无所,即是只有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所以唯有了别识,没有遍计所执性,没有常一不变,没有独立存在,这样才能显示真正因果规律。若将辨别识代替了了别识,就不是真正的唯识学。这个问题暂且提到这里,以后尚需更加深入探讨了别识问题。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唯识学的第三次译传(韩镜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