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德澄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ity of soul);为了确立创造万物的根源,康德提出了“上帝存在”(God)。而依唯识,人的同一性和主体性,正是第七识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的执性;万法的生成,则是因为第八阿赖耶识包含有万法的“种子”。两者不同的是,在康德那里只属于“上帝”的“理性的直觉”,依唯识,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证最终“转识成智”,从而具备“理性的直觉”。因此康德的假设,依唯识,在凡夫位都是成立的。而在转识成智的圣人位,作为“我执”和“法执”的内容是需要破除的。这种破“执”的作用,则正是来自“直觉的理性”——般若智。“真正能了知一切现象界,真能建立知识基础的,如知觉(触)、概念(想)、思想(分别)、言语(名言)等等,都是前六识(特别是第六意识)上的事”,这是对的,意识是认知的主体。“故七、八二识,只能是知识的依止,而不能直接产生吾人之对现象界之观察认识、思想、分别”,依唯识,第七末那识是前六识的“染净依”,第八阿赖耶识则是“根本依”。前六识所认识的对象属于现象界,而七、八识所缘的对象属于本体界。有关现象界的知识,是可以由经验实证的科学知识。有关本体界的知识,依康德是来自于分解理性的推理、判断,并不能为人所证知。依唯识,俗谛的知识来自人的执着。而真谛的知识则来自“圣言量”,在“转识成智”之后,对俗谛的知识的执着需要破除,而对来自“圣言量”的真谛的知识则是可以实证的。

  复次,前说“知识”也即“量”或“见”或“知见”。依知识的种类中的三量来说:第八识虽是现量(知识)而不可了知;第七识在未入见道前永是非量。换言之,是在现世间中永远是错误的知识,而这种错误,依不染污无知,或恒行不共无明或所知障说,是不能解脱生死障的。眼等前五识,是现量境界知识,是直觉的、经验的知识,是产生思想知识的胜增上缘;第六意识是通三量的,它(意识)所有的哲学经验或实证境界,或随五识观察对象是现量境界知识,可说是宗教的和哲学的知识。意识若执着有无,颠倒事实,迷惑真理,就是非量境界知识,是普通常识的错误知识。意识若依现前事实正理、推度、分别、思惟、抉择,就是比量境界知识,就是世间正见,亦即是科学的知识,及非错觉的常识知识。次依八种见说,初五染污见中,第一身见是通六、七二识的,余四染见唯是第六意识上的,世间正见,论说意识相应慧,当然唯属意识。次二种无漏见,依阿含教说,当然即是意识相应的无漏慧。大乘之说可以通无漏八识王所。[44]

  “第八识虽是现量(知识)而不可了知;第七识在未入见道前永是非量。换言之,是在现世间中永远是错误的知识,而这种错误,依不染污无知,或恒行不共无明或所知障说,是不能解脱生死障的。”这是对凡夫位的凡夫说的,也是世间法的知识形成所不可少的条件。“眼等前五识,是现量境界知识,是直觉的、经验的知识,是产生思想知识的胜增上缘;”这是说由知性而来的客观知识是以感性的直觉为条件的。“第六意识是通三量的”,这是唯识的观点。依康德,意识包括知性和理性,都是分解、推理的比量;由非量而来的不算知识的范围,而由知性、理性而来的都是知识,故不是非量;意识的直觉非人所具备,故不是现量。依唯识,意识“依现前事实正理、推度、分别、思惟、抉择,”可以获得世间正见的科学知识,故是比量;意识“若执着有无,颠倒事实,迷惑真理”,那么获得的知识就是错误的,故是非量;在圣人位,转识成智后,意识可具备理性的直觉,故是现量。“意识相应的无漏慧”,就是圣人位属于现量的直觉的理性。

  复次,依善、恶、无记三性说:七、八二识唯是无记,不起强性作用。故吾人之作恶行善,起心动念,不是七、八二识,而是第六意识,故云:“动身发语独为最。”所以一切知识思想,都依第六意识而为主体。

  复次,依心所法即心理作用与情感来说:唯识学说心理的各个单位(心所)共五十一种,这五十一种除了前二类(徧、别)是就心理作用,或所观察特别对象而建立外,其余的是就伦理观点上建立的。五十一心所法,八识之中,第八识在因位只有五种;第七识只有十八种;前五识只有二十四种;唯有第六意识完全相应。故云:“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应知心所相应广,知识才会广博而复杂。

  以上是说明“知识”与八识心王心所的关系,明吾人之知识是属于意识的。在唯识学上似不注重讨论知识问题,而主要的是探讨和说明能知和所知的关系一点上。在此中又特别说明“能知”即三能变识,因为唯识主旨在遮心外有独立存在的境界。其次唯识思想是建立第七、八二识,以示别于原始佛教,并依此而建立因果律,从伦理学上着重而求得解脱。[45]

  这几段话是在介绍唯识中有关心、心所法的一些基本义理,与知识论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七、八二识虽然“唯是无记,不起强性作用”,但一个是“有覆无记”,与烦恼相应;一个是“无覆无记”,与烦恼不相应。有关“无记”,《佛光大辞典》的解释是:

  梵语 avya^kr!ta。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但此种解释仅适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说。成为无记之法,称“无记法”;对此,成为善或不善之法,称“有记法”。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一)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此。(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46]

  “心所相应广,知识才会广博而复杂”,这是就“所知”的范围而言的。就“能知”而言,依根见家就是“根”,依识见家就是“识”。就“知的作用”而言,与意识相应,则是想象层的重现(随念分别)以“念”心所为体,知性层的综合(计度分别)以“慧”心所为体。就“知识”而言,是“想”心所“于境取像,施设名言”的结果,所以“境”的范围越广,知识的范围也就越广。最后,“一切知识思想,都依第六意识而为主体”,这是对的。知识虽然由意识而发,但并不是意识本身,其与意识相对而言是独立的,所以不是“有体法”,而是属于无体的“不相应行法”,理由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唯识学上似不注重讨论知识问题,而主要的是探讨和说明能知和所知的关系一点上。在此中又特别说明“能知”即三能变识,因为唯识主旨在遮心外有独立存在的境界”, 法舫法师在这里认为““能知”即三能变识”,与“就“能遍计”而言,安慧以有漏之全八识为能遍计”看法是一致的,虽然不算错,但略嫌笼统,理由如前所述。重本体论而不重知识论,这是由佛教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七、结束语

  本文以法舫法师有关唯识学中“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的论述内容为主要参照对象,结合了西方哲学中康德哲学有关知识论的思想来展开论述。就知识论中有关“所知、能知、知的作用、知识”的问题而言,“所知”是认知的对象,其范围依康德是现象界,依唯识则只能是世俗谛。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知识就不能成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知识是指科学知识,是为人的经验所能证明的;“能知”是认知的主体,依康德是指“人”,依唯识则是八识中的“前六识”,七、八识则不是;“知的作用”是认知的形式,依康德是感性、知性、理性,依唯识则是现量(前五识)、比量(第六意识);“知识”是认知的结果,依康德,知识是实在的,依唯识则以知识为无体的“假法”(不相应行法)。至于本体界,依康德,则不能为人的感性的直觉所证知。对于本体界的知识,则是来源于人的分解的理性,其成立的前提是“设准”。因为这种认识不能为人的感性的直觉所证知,所以是“超越”的,而不是“实在”的。对于本体界的知识,是哲学的知识,因为不能为人的经验所证明,所以有别于现象界的科学知识。依唯识,真谛是实证的境界,是在“般若智”的观照下呈现出的如如实相,但这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对真谛的知识,则是来自佛菩萨的“圣言量”。至于属于世俗谛的知识,那是对法种种差别相分别、执着的结果,这种对法的执着的结果,就是法的实在性。两者不同的是,康德要使科学知识得以成立,所以就肯定了知识的实在性;而唯识是教人解脱的,对法的执着则正是获得解脱的最大障碍,所以必须破除。但在佛菩萨的境界,这种对法的执着所形成的知识,在破除对法的执着后,依然可以保留下来。所以在唯识中,科学知识依然能够得以成立。

  参考书目: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电子版);(搜索引擎:百度)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法师译:《成唯识论》;

  窥基法师:《成唯识论述记》;

  《佛学电子辞典》,版本V3.7.34(build:198)

  《佛光大辞典》(电子版);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电子版);

  商羯罗主菩萨造,玄奘法师译:《因明入正理论》;

  窥基法师:《因明入正理论疏》;

  吕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吕澄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册,齐鲁书社,1996年12月第2次印刷;

  演培法师:《八识规矩颂讲记》,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书号0997 eq \o\ac(○,4)4;

  世亲尊者造,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俱舍论》;

  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

  鸠摩罗什译:《法华经》;

  智者大师:《法华玄义》;

  冒从虎等编:《欧洲哲学通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6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1]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第11页。

  [2]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1页。

  [3] 《佛光大辞典》词条:“一切智”。

  [4] 《佛光大辞典》词条:“三量”。

  [5] 商羯罗主菩萨造,玄奘法师译:《因明入正理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卷,第12页,中。

  [6] 商羯罗主菩萨造,玄奘法师译:《因明入正理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卷,第12页,中。

  [7] 吕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 《吕澄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册,第1509页。

  [8] 窥基法师:《因明入正理论疏》,《大正藏》第四十四卷,第95页,下。

  [9] 商羯罗主菩萨造,玄奘法师译:《因明入正理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卷,第12页,下。

  [10] 吕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 《吕澄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册,第1581—1582页。

  [1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冒从虎等编:《欧洲哲学通史》下册,第147页。

  [12] 冒从虎等编:《欧洲哲学通史》下册,第138页。

  [13] 冒从虎等编:《欧洲哲学通史》下册,第141页。

  [14] 冒从虎等编:《欧洲哲学通史》下册,第147页。

  [15] 《佛光大辞典》词条:“三量”。

  [16] 世亲尊者造,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大正藏》第二十九卷,第10页,下。

  [17]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1—2页。

  [18] 张东荪:《知识与文化》,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2页。

  [19]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2—3页。

  [20]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法师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卷,第10页,中。

  [21]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法师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卷,第10页,中。

  [22] 演培法师:《八识规矩颂讲记》,第81—83页。

  [23] 演培法师:《八识规矩颂讲记》,第82页。

  [24]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3页。

  [25]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法师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卷,第10页,上—下。

  [26] 窥基法师:《因明入正理论疏》,《大正藏》第四十四卷,第140页,中—下。

  [27] 吕澄:《因明入正理论讲解》,《吕澄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册,第1579—1580页。

  [28] 《佛光大辞典》词条:“三量”。

  [29]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3—4页。

  [30]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第142页。 “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住持不舍自相。”窥基法师:《成唯识论述记》,《大正藏》第四十三卷,第239页,下。

  [31] 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十五卷,第298页,下。

  [32] 鸠摩罗什译:《法华经》,《大正藏》第九卷,第5页,下。

  [33]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词条:“十如是”。

  [34] 智者大师:《法华玄义》,《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694页,下。

  [35] 智者大师:《法华玄义》,《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694页,上。

  [36] 《佛光大辞典》:“三性”词条。

  [37]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4页。

  [38]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4页。

  [39] 护法等菩萨造,玄奘法师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卷,第11页,下。

  {40] 张东荪:《知识与文化》,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4页。

  [41]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4—5页。

  [42] 演培法师:《八识规矩颂讲记》,第80—81页。

  [43]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5—6页。

  [44]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6页。

  [45] 法舫法师;《了境能变识(知识论)》,第6—7页。

  [46] 《佛光大辞典》词条:“无记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德澄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