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王孺童)▪P2

  ..续本文上一页

  戊一、略标释

  果瑜伽者,谓一切果,更相顺故,合正理故,顺正教故,称正因故,说名瑜伽。

  戊二、引诸经论广释

  己一、总标

  此果瑜伽,虽通诸果,然诸经论,就相随机,种种异说。

  己二、别释

  庚一、依力无畏等广大功德明果瑜伽

  《分别义经》,说力无畏不共佛法,名曰瑜伽。能伏诸魔,制诸异论,胜余乘故。

  庚二、依无住涅槃

  《殊胜经》中,说佛所证无住涅槃,名为瑜伽。尽未来际,无所住故。

  庚三、依无分别智慧

  《大义经》中,说如来地无分别智,及以大悲,名为瑜伽。自利利他,常无尽故。

  庚四、依佛地功德

  《辨说瑜伽师地经》中,佛地功德,皆名瑜伽。穷于法界,无断尽故。

  庚五、依三乘果德

  《分别三乘功德经》中,三乘果德,名为瑜伽。皆与正理,等相应故。

  庚六、依三身三德

  《赞佛论》说,三身三德皆是瑜伽。一切果德,不相离故。

  庚七、依有为无为诸功德聚

  《集义论》说,果位所摄,有为无为,诸功德聚,皆是瑜伽。等至究竟,和合位故。

  戊三、总结

  于如是等诸经论中,一切果德,皆名瑜伽。具上义故,如是圣教,亦名瑜伽。称正理故,顺正行故,引正果故,有义正取三乘观行,说名瑜伽。数数进修,合理顺行,得胜果故。境果圣教,瑜伽境故,瑜伽果故,论瑜伽故,亦名瑜伽。

  如是此论瑜伽两字,尚遍扰动,圣言大海,何况具说?瑜伽师地,恐难受持,故且略说。

  丙二、释师义

  丁一、依闻思等因位明师义

  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

  丁二、依无学果明师义

  或诸如来,证瑜伽满,随其所应,持此瑜伽,调化一切圣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师。

  丙三、释地义

  丁一、总标

  地谓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摄义,是瑜伽师。

  丁二、别释

  戊一、依境界

  所行境界,故名为地。如龙马地。唯此中行,不出外故。

  戊二、依所依

  或瑜伽师,依此处所,增长白法,故名为地。如稼穑地。

  戊三、依所行

  或瑜伽师,地所摄智,依此现行,依此增长,故名为地。如珍宝地。或瑜伽师,行在此中,受用白法,故名为地。如牛王地。

  戊四、依所摄

  或诸如来,名瑜伽师。平等智等行在一切无戏论界、无住涅槃瑜伽中故,是彼所摄,故名为地。

  戊五、依十七地

  或十七地,摄属一切瑜伽师故。如国王地。

  丁三、总结

  是故说名瑜伽师地。

  丙四、释论义

  丁一、总标

  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为论。

  丁二、别释

  戊一、依有学无学地

  欲令证得瑜伽师地,而说此论,故以为名。如《对法论》。

  戊二、依无倒说

  或复此论,无倒辩说瑜伽师地,故以为称。如《十地经》。

  戊三、依增长义

  或复此论,依止此地,故以为号。如水陆花。

  丁三、总结

  由是论名《瑜伽师地》。

  乙二、释论正文

  今此论体,总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广分别十七地义;二、摄决择分,略摄决择十七地中深隐要义;三、摄释分,略摄解释诸经仪则;四、摄异门分,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略摄三藏众要事义。

  此论既有如是五分,何故但名瑜伽师地?就初立名,故无有失。又一切法,无不皆是瑜伽师地,以瑜伽师用一切法为依缘故。此中存略,且说十七。

  又十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尽。后之四分,皆为解释十七地中诸要文义,故亦不离瑜伽师地。

  由是此论,用十七地,以为宗要。虽复通明诸乘境等,然说论者,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意为菩萨,令于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乐无穷。是故此论,属菩萨藏阿毗达磨,欲令菩萨得胜智故。

  丙一、释本地分

  论曰:“云何瑜伽师地?谓十七地。”

  丁一、略释

  戊一、总问

  释曰:初问“云何瑜伽师地”者,总问此论一部宗要。问者先闻诸经所说瑜伽师地,其义未了,故为此问。谓《辨瑜伽师地经》中,数说正修瑜伽师地。《月灯经》中,亦说修习瑜伽师地。如是非一,如前广说。或作论者,先总受请,论体五分,尽在心中,欲为学徒分别解说。自假兴问,为起说因,故问“云何瑜伽师地”。若不尔者,先无略说,无容欻问此地云何。

  又发问者,略有五种:一、不解故问,二、疑惑故问,三、试验故问,四、轻触故问,五、为欲利乐有情故问。

  今是第五,专为利乐诸有情类,造斯论故。

  戊二、总答

  谓十七地者,总集所说瑜伽师地,略有十七。若广安立,地位无边,一一地中,分位差别,义无边故。

  如是一转,总问、总答。

  论曰:“何等十七?嗢拖南曰:

  五识相应意,有寻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无心地,

  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无依,是名十七地。

  戊三、征问

  释曰:何缘更问“何等十七”?虽闻总数,未了别名,故复为问。

  戊四、以颂略答

  嗢拖南者,先略颂答,略集地名,施诸学者,名嗢拖南。

  戊五、长行列名

  五识相应者,谓五识身相应地。

  意,谓意地。

  有寻伺等三者,谓有寻有伺等三地。

  三摩地俱者,谓三摩地,俱名三摩呬多地。非者,谓非三摩地,俱名非三摩呬多地。此就一相,且别地名,非尽理说。如是二名,互宽狭故。三摩地名,通定不定,唯在有心。三摩呬多,通有心位及无心位,唯局在定,如后广说。

  如是具三乘者,谓由如是闻等地故,或由如是上诸地故,得具三乘。

  及有余依、无余依地,一一别名,如后广释。

  论曰:“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丁二、广解

  释曰:次广列名,重答前问。

  戊五、长行列名

  己一、释五识身相应地名义

  庚一、辩识

  言五识身相应地者,谓眼等根,是眼等识,不共所依,眼等不为余识依故。又是亲依,眼等利钝,识明昧故。又同时依,必俱有故,非如意等。

  由是五识用眼等根,标别其名。犹如麦芽,如鼓声等,故名五识。

  庚二、解身

  由所依根有形碍故,又必不离所依身,故犹如身受,故名为身。又复身者,依义体义,如六识身,六思身等。

  庚三、释相应

  依五识身,建立此地,故名相应。如律中说,王相应论,贼相应论,谓依王贼而兴言论。此亦如是,虽此地中分别多法,五识为主,是故偏说。

  又五识身相应心品,总名相应,于此地中,虽明多法,以心心所胜故别说。

  又相应者,是摄属义。谓此地中,说五识身所摄属法,即是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故名相应。

  庚四、说地义

  地如前说,自后诸地,识身相应,随其所应,亦有通者,略故不说。

  己二、释意地名义

  言意地者,六七八识同依意根,略去识、身、相应三语,故但言意。

  又实义门,虽有八识;然随机门,但有六识。六七八识,同第六摄,就所依名,故但言意。

  所依非色,或离于身,犹如心受,故不言身。

  相应准前,故略不说。

  又六七八,虽皆同有心意识义,心法意处识蕴摄故。然意义等,故但言意,皆是思量意根摄故。

  第八持种,心义偏强;第六普遍了别境界,识义偏强,是故不说心地、识地。

  身及相应,略故不说。

  地义如前。

  何缘五识合立一地,说在最初;余识立一,说在第二?

  五识同无,当说分别所缘等业,所说事少,故合立一,说在最初;意地翻此,故别立一,说在第二。

  又以五识同依色根,同缘色境,故合立一;余依无色,所缘不定,故别立一。自性依缘,粗细次第,故说先后。

  又以五识,同现量摄,故合立一,说在最初;余识不定,或现或比,或非量摄,故别立一,说在第二。

  如是二地,自性依缘,助伴作业,合为体故,摄一切法。应知此中,以一切法不离识故,依识起故,识为体故,识最胜故,先依八识,建立二地。如是八识,自性、依、缘、助伴、业等,后当广说。

  己三、四、五、释有寻伺等三地名义

  有寻有伺等三地者,寻谓寻求,伺谓伺察。或思或慧,于境推求,粗位名寻。即此二种,于境审察,细位名伺。非一刹那,二法相应,一类粗细前后异故。今依此二,建立三地有义。

  此三就二前后相应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

  粗心心所,前后相续,可有寻伺共相应故,名有寻有伺地。

  静虑中间,粗心心所,前后相续,定无有寻唯可与伺共相应故,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已上诸地,诸心心所,前后相续,决定不与寻伺相应,名无寻无伺地。

  若欲界地及初静虑,静虑中间,细心心所,不与寻伺共相应者,及一切色不相应行,诸无为法,不与寻伺共相应故,亦皆说名无寻无伺地。

  故后论言: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一向是有心地。无心睡眠、无心闷绝、无想定、无想生、灭尽定及无余依涅槃界,名无心地有义。

  此三就二离欲分位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诸法假者,于寻及伺并未离欲,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诸法假者,寻已离欲,伺未离欲,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已上诸地,诸法假者,于寻及伺并已离欲,名无寻无伺地。

  若在下地,并已离欲。亦得说名无寻无伺。

  故后论言:此中由离寻伺欲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所以者何?未离欲界欲者,由教导作意差别故,于一时间,亦有无寻无伺意现行;已离寻伺欲者,亦有寻伺现行。如出彼定及生彼地,如实义者。

  此三但就界地建立,谓欲界地及初静虑。

  有漏无漏诸法,于中寻伺俱可得故,名第一地。

  静虑中间,有漏无漏诸法,于中无寻唯有伺故,名第二地。

  第…

《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王孺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