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静虑已上诸地,有漏无漏诸法,于中寻伺俱无有故,名第三地。
故后论言:此中欲界及初静虑,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唯伺地。
第二静虑已上色界无色界,全名无寻无伺地。无漏有为初静虑定,亦名有寻有伺地。依寻伺处,法缘真如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别现行故。余如前说。
若就相应及就离欲,建立三地,摄法不尽,亦大杂乱。虽言有寻有伺等地,唯是有心,此就一门,粗辨地相。于此门中,唯说第二静虑已上无寻无伺地中,无想定、无想生灭尽定,名无心地。余一切位,名有心地。
后有四门,复异建立,如后当说。
虽言此中,由离寻伺欲故,说名无寻无伺地。然唯说彼第二静虑已上诸地,必定已离寻伺地欲,不言已离寻伺欲者。下地诸法,亦得说名无寻无伺。若如是者,未离下地寻伺欲者,上地诸法,亦应说名有寻伺等。如是建立,成大杂乱。是故此三,唯就界地,上下建立。
己六、释三多摩呬多地名义
所言三摩呬多地者,谓胜定地,离沉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名等引地有义。此名唯摄一切有心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无心。以前颂中言三摩地俱故。
三摩地者,是别境中心数法故。二无心定,不能等引诸功德故,非等引地。若尔何故等引地说:此等引地,略有四种:谓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言静虑者,谓四静虑。言解脱者,谓八解脱。言等持者,谓空等持、无愿等持、无相等持。言等至者,谓五现见等至、八胜处等至、十遍处等至、四无色等至、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此无有失。
二无心定,是等引果,故与其名,实非等引有义。此名通有心位及无心位,所有定体。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诸功德故,亦引平等根大等故。及离沉掉、戒无悔等,平等方便,所引发故,名为等引。若无心定,虽不能引殊胜功德,而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发故。亦名等引。若尔何故前颂中言三摩地俱。此无有失。
颂中文略,且言彼俱。其实等引非俱,亦是后说等引通无心故。如实义者,等引地名有通有局,有心无心两位俱摄,故名为通。后说无想灭尽定,亦是等引地体故,唯在有漏无漏胜定,非欲界等一切散心,故名为局。以后说言唯静虑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等引,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准此上界。若在散心,亦非等引,同欲界故。由此相对,得作四句。
或等持俱非等引地,谓欲界等散心位中,三摩地俱,心心所等。或等引地,非等持俱,谓定位中。三摩地体,及无想定、灭尽定位,所有诸法,或等持俱,亦等引地。
谓诸静虑,及诸无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三摩地,或有俱非,谓除上位所有诸法。
又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呬多,名有宽狭。
三摩地,名目心数中等持,一法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然诸经论,就胜但说空无愿等,名三摩地。
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诸经论中,就胜唯说五现见等相应诸定,名为等至。
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无心,定位功德。故此地中,通摄一切定位功德。由是总故,偏目地名。
己七、释非三摩呬多地名义
言非三摩呬哆地者,翻上易了,无烦广释。
如是二地,总摄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诸法。
己八、九、释有心无心地名义
所言有心、无心地者,略就五门,建立差别。
庚一、就地总说门
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若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于此门中,无心睡眠、无心闷绝亦名有心,有七八故。唯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与心相违,名无心地。
庚二、心乱不乱门
谓四倒等,所倒乱心,名无心地,失本性故。
庚三、心生不生门
谓若缘具,此心得生,名有心地。若缘不具,彼心不生,名无心地。于此门中,随此心生,名有心地;彼心不生,名无心地。
庚四、分位建立门
谓除六位,名有心地。若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名无心地。
庚五、就真实义门
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诸心皆灭,名无心地。余位由无诸转识故,假名无心,由第八识未灭尽故,名有心地。
如是二地,诸门差别,进退不定。
己十、十一、十二、释闻思修三地名义
闻所成地者,谓从闻所生解文义,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思所成地者,谓从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修所成地者,谓从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应,心心所等。
闻谓听闻,即是耳根发生耳识,闻言教故。
思谓思虑,即是思数发生智慧,思择法故。
修谓修习,即是胜定发生智慧,修对治故。
从此三种,发生三慧及相应法等,名三地体。三慧广义,如后分别。如是三地,用三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为自性,故后论言:“修所成地,亦是有余、无余依地。”
己十三、释声闻地名义
庚一、释声闻两字
声闻地者,谓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教声,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名声闻。
庚二、释地义
如是声闻种性,发心修行得果,一切总说为声闻地。
己十四、释独觉地名义
庚一、明独觉两字
独觉地者,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
庚二、明地义
如是独觉种性,发心修行得果,一切总说为独觉地。
己十五、释菩萨地名义
庚一、释菩萨两字
菩萨地者,希求大觉,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愿坚猛,长时修证,永出世间,大行大果,故名菩萨。
庚二、明地义
如是菩萨种性,发心修行得果,一切总说为菩萨地。
三乘大义,后当广辨。
己十六、释有余依地名义
有余依地者,谓有余依涅槃地也。
依者,即是有漏所依,略有八种:一施设依,谓五取蕴,由依此故,施设假者,名种性等;二摄受依,谓七摄事,即自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属;三住持依,谓四种食;四流转依,谓四识住十二缘起;五障碍依,谓诸天魔;六苦恼依,谓诸欲界;七适悦依,谓诸定乐;八后边依,谓阿罗汉。相续诸蕴,今全取一,最后边依。除六摄事,流转障碍,取余一分。
又此地中,有四寂静:一苦寂静,谓当来苦,毕竟不生;二惑寂静,谓诸烦恼,毕竟不生;三业寂静,谓不造恶,修习诸善;四舍寂静,谓六恒住于六根门,不喜不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阿罗汉等,住无学地,具四寂静,有少余依,是故说名有余依地。
此地即是二乘无学身中,有漏无漏诸法,总为自性如来。虽无真实身心有漏余依,而有变化似有漏依,故就化相,亦得说名有余依地。
己十七、释无余依地名义
无余依地者,谓无余依涅槃地也。
一切有漏余依皆舍,二乘有为无漏亦舍,如来虽有有为无漏,而无一切有漏余依故,亦说名无余依地。
于此地中,唯有清净真如所显甚深功德,离诸分别,绝诸戏论,不可说为蕴、界、处等,及人、天等。若即若离,若有若无,所有名相,皆是假说有义。
此地正用究竟择灭真如无为为性,兼以如来有为无漏功德为性。如来功德,甚深离相,不可说故。不言亦摄五识地等,理实亦摄有义。
如来有为功德,有余依摄;无为功德,无余依摄。故后论言:“无余依地,五地一分,谓:无心地、修所成地、声闻、独觉及菩萨地。”
[1] “圣贤众”,《瑜伽师地论略纂》作“贤圣僧”。
[2] “飡受美音自满足,复为饶益诸世间,等注无穷字花雨,荣润牟尼如意树”,《瑜伽师地论略纂》作“顶礼能见智灯灭,重然法炬照群萌。等注无穷字花雨,荣润牟尼如意树。归赞我本亲教尊,不悋躯命求法者。飡受自满升知足,复遗饶益我等类”。
[3] “妙”,《瑜伽师地论略纂》作“如”。
[4] “论”,《瑜伽师地论略纂》作“义”。
[5] “种姓”,明本作“种性”。下同。
[6] 案法成将《释》中之“境”,作“教”。
《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王孺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