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法成《瑜伽師地論釋》科(王孺童)▪P3

  ..續本文上一頁二靜慮已上諸地,有漏無漏諸法,于中尋伺俱無有故,名第叁地。

  故後論言:此中欲界及初靜慮,若定若生,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無尋唯伺地。

  第二靜慮已上色界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無漏有爲初靜慮定,亦名有尋有伺地。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爲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故。余如前說。

  若就相應及就離欲,建立叁地,攝法不盡,亦大雜亂。雖言有尋有伺等地,唯是有心,此就一門,粗辨地相。于此門中,唯說第二靜慮已上無尋無伺地中,無想定、無想生滅盡定,名無心地。余一切位,名有心地。

  後有四門,複異建立,如後當說。

  雖言此中,由離尋伺欲故,說名無尋無伺地。然唯說彼第二靜慮已上諸地,必定已離尋伺地欲,不言已離尋伺欲者。下地諸法,亦得說名無尋無伺。若如是者,未離下地尋伺欲者,上地諸法,亦應說名有尋伺等。如是建立,成大雜亂。是故此叁,唯就界地,上下建立。

  己六、釋叁多摩呬多地名義

  所言叁摩呬多地者,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有義。此名唯攝一切有心諸定,皆能平等引功德故,不通無心。以前頌中言叁摩地俱故。

  叁摩地者,是別境中心數法故。二無心定,不能等引諸功德故,非等引地。若爾何故等引地說:此等引地,略有四種:謂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言靜慮者,謂四靜慮。言解脫者,謂八解脫。言等持者,謂空等持、無願等持、無相等持。言等至者,謂五現見等至、八勝處等至、十遍處等至、四無色等至、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此無有失。

  二無心定,是等引果,故與其名,實非等引有義。此名通有心位及無心位,所有定體。若有心定,平等能引諸功德故,亦引平等根大等故。及離沈掉、戒無悔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名爲等引。若無心定,雖不能引殊勝功德,而引平等根大等故,是平等定所引發故。亦名等引。若爾何故前頌中言叁摩地俱。此無有失。

  頌中文略,且言彼俱。其實等引非俱,亦是後說等引通無心故。如實義者,等引地名有通有局,有心無心兩位俱攝,故名爲通。後說無想滅盡定,亦是等引地體故,唯在有漏無漏勝定,非欲界等一切散心,故名爲局。以後說言唯靜慮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等引,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欲界不爾,准此上界。若在散心,亦非等引,同欲界故。由此相對,得作四句。

  或等持俱非等引地,謂欲界等散心位中,叁摩地俱,心心所等。或等引地,非等持俱,謂定位中。叁摩地體,及無想定、滅盡定位,所有諸法,或等持俱,亦等引地。

  謂諸靜慮,及諸無色有心定位,心心所等,除叁摩地,或有俱非,謂除上位所有諸法。

  又叁摩地、叁摩缽底、叁摩呬多,名有寬狹。

  叁摩地,名目心數中等持,一法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然諸經論,就勝但說空無願等,名叁摩地。

  叁摩缽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爲等至。

  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故此地中,通攝一切定位功德。由是總故,偏目地名。

  己七、釋非叁摩呬多地名義

  言非叁摩呬哆地者,翻上易了,無煩廣釋。

  如是二地,總攝一切定、非定位所有諸法。

  己八、九、釋有心無心地名義

  所言有心、無心地者,略就五門,建立差別。

  庚一、就地總說門

  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並無想生及滅盡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若無想定、並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于此門中,無心睡眠、無心悶絕亦名有心,有七八故。唯無想定等,心不相應,行與心相違,名無心地。

  庚二、心亂不亂門

  謂四倒等,所倒亂心,名無心地,失本性故。

  庚叁、心生不生門

  謂若緣具,此心得生,名有心地。若緣不具,彼心不生,名無心地。于此門中,隨此心生,名有心地;彼心不生,名無心地。

  庚四、分位建立門

  謂除六位,名有心地。若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余依涅槃界位,名無心地。

  庚五、就真實義門

  謂唯無余依涅槃界中,諸心皆滅,名無心地。余位由無諸轉識故,假名無心,由第八識未滅盡故,名有心地。

  如是二地,諸門差別,進退不定。

  己十、十一、十二、釋聞思修叁地名義

  聞所成地者,謂從聞所生解文義,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

  思所成地者,謂從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

  修所成地者,謂從修所生解理事,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

  聞謂聽聞,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聞言教故。

  思謂思慮,即是思數發生智慧,思擇法故。

  修謂修習,即是勝定發生智慧,修對治故。

  從此叁種,發生叁慧及相應法等,名叁地體。叁慧廣義,如後分別。如是叁地,用叁慧品,心心所等,及所得果,以爲自性,故後論言:“修所成地,亦是有余、無余依地。”

  己十叁、釋聲聞地名義

  庚一、釋聲聞兩字

  聲聞地者,謂佛聖教,聲爲上首。從師友所,聞此教聲,展轉修證,永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

  庚二、釋地義

  如是聲聞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爲聲聞地。

  己十四、釋獨覺地名義

  庚一、明獨覺兩字

  獨覺地者,常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聖果,亦名緣覺。

  庚二、明地義

  如是獨覺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爲獨覺地。

  己十五、釋菩薩地名義

  庚一、釋菩薩兩字

  菩薩地者,希求大覺,悲愍有情,或求菩提,志願堅猛,長時修證,永出世間,大行大果,故名菩薩。

  庚二、明地義

  如是菩薩種性,發心修行得果,一切總說爲菩薩地。

  叁乘大義,後當廣辨。

  己十六、釋有余依地名義

  有余依地者,謂有余依涅槃地也。

  依者,即是有漏所依,略有八種:一施設依,謂五取蘊,由依此故,施設假者,名種性等;二攝受依,謂七攝事,即自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屬;叁住持依,謂四種食;四流轉依,謂四識住十二緣起;五障礙依,謂諸天魔;六苦惱依,謂諸欲界;七適悅依,謂諸定樂;八後邊依,謂阿羅漢。相續諸蘊,今全取一,最後邊依。除六攝事,流轉障礙,取余一分。

  又此地中,有四寂靜:一苦寂靜,謂當來苦,畢竟不生;二惑寂靜,謂諸煩惱,畢竟不生;叁業寂靜,謂不造惡,修習諸善;四舍寂靜,謂六恒住于六根門,不喜不憂,安住上舍,正念正知。阿羅漢等,住無學地,具四寂靜,有少余依,是故說名有余依地。

  此地即是二乘無學身中,有漏無漏諸法,總爲自性如來。雖無真實身心有漏余依,而有變化似有漏依,故就化相,亦得說名有余依地。

  己十七、釋無余依地名義

  無余依地者,謂無余依涅槃地也。

  一切有漏余依皆舍,二乘有爲無漏亦舍,如來雖有有爲無漏,而無一切有漏余依故,亦說名無余依地。

  于此地中,唯有清淨真如所顯甚深功德,離諸分別,絕諸戲論,不可說爲蘊、界、處等,及人、天等。若即若離,若有若無,所有名相,皆是假說有義。

  此地正用究竟擇滅真如無爲爲性,兼以如來有爲無漏功德爲性。如來功德,甚深離相,不可說故。不言亦攝五識地等,理實亦攝有義。

  如來有爲功德,有余依攝;無爲功德,無余依攝。故後論言:“無余依地,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獨覺及菩薩地。”

  [1] “聖賢衆”,《瑜伽師地論略纂》作“賢聖僧”。

  [2] “飡受美音自滿足,複爲饒益諸世間,等注無窮字花雨,榮潤牟尼如意樹”,《瑜伽師地論略纂》作“頂禮能見智燈滅,重然法炬照群萌。等注無窮字花雨,榮潤牟尼如意樹。歸贊我本親教尊,不悋軀命求法者。飡受自滿升知足,複遺饒益我等類”。

  [3] “妙”,《瑜伽師地論略纂》作“如”。

  [4] “論”,《瑜伽師地論略纂》作“義”。

  [5] “種姓”,明本作“種性”。下同。

  [6] 案法成將《釋》中之“境”,作“教”。

  

《唐法成《瑜伽師地論釋》科(王孺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