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的特质(常进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高宗旨也就在转依,所以转依是唯识学的最究竟的宗旨,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的。《成唯识论》说:“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成立唯识,意为有情证得如斯二转依果。”

  四、转依是唯识行者所要证得的最高境界。一般人认为唯识学专谈理论,不讲实践,这是一种误解,绝不是唯识学的价值所在。唯识学的理论,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理,必须通过实践去悟证。如果从现实来说,所谓人生的价值,唯有证得二转依果,才能彻底地实现。再从《成唯识论》的整体组织结构来看,转依义置于修习位的末梢,究竟位的开头,作为佛与菩萨差别的关键,半得转依的称为菩萨,满得转依的称为佛。

  由此可见,转依在唯识学的重要性,所以特别谈转依。那么这种转依的特质表现在:

  一、转依在用功修行上有其阶位性。

  转依必须依靠能断烦恼的智慧。因为智慧能够观察事和理,并能判断其是非,有断惑证真的力量。《般若百颂》云:“见不见功德,慧是其根本,由修此二故,当摄持智慧。” 断惑证真的道体的智慧有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三种。虽为数仅是三种,而能包括地前地上及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慧。加行智是以闻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一分为性,缘于诸佛菩萨所说正法教理;依于正教法理修习观察法性,渐遣除一切世俗假相,能够引发根本智。根本智是由加行智遣相既尽,而起真实无漏的智,能亲证唯识实性,此后又能生发后得智。后得智是根本智后所得的,智体无漏而有分别,变似真如,观其空性。加行智为有漏智,根本后得智为无漏智。因此智慧有深浅不同,导致转有阶位性,因人因地而生六位异说:

  1、损力益能转。在资粮、加行二位上,修行者通过闻熏习真如一法,生起胜解决定,且深感惭愧之心,从而减少染种子的势力,增益净种子的功能。胜解行地的行者,虽然不能断除二障种子而实际证得转依,但能渐渐伏断二障的现行,此是转依之因,也可说有转义。《摄大乘论》卷三云:“损力益能转,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不现行故。”

  2、通达转。通达转在初入心的前六位,由加行能伏思辨分别所起二障种子,于“世第一”后位,入于见道一时钝断,而实证一分真如自体。虽然说为实证,但未圆满。理由是以有相观通达俗谛,以无相观通达真谛,所以真俗二谛间杂现前,有“令真非真,现不现故”。也就是说,入观时,真实显现,非真不现前;出观时,非真显现,真实不现前。即不能即空观于有,即有观于空,所以前六地是通达转。《摄大乘论》云:“通达转,谓菩萨已入大地,于真实非真实,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乃至六地。”

  3、修习转。在后四地入无相观时,断除与生俱来的二障种子,长时间地显现圆满真如,非真如就不现前,所以于理不相违背。《摄大乘论》云:“修习转,谓犹有障,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故,乃至十地。”

  4、果圆满转。由十地行中,经历三大阿僧祗劫,所修习的无量无边的难行而又殊胜的修行,断除原有的一切二障种子,顿时证得佛果的圆满转依,在无穷的未来时间中获得无尽的利益与安乐。《摄大乘论》云:“果圆满转,谓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最清净真实显现,于一切相得自在故。”

  5、下劣转。在二乘位中,专求自利,厌恶痛苦,欣喜寂灭,只能通达我空所显示的真如,只能断除烦恼障种子,只能证得生空理的择灭无为,没有殊胜的能力。《摄大乘论》云:“下劣转,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罗空无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

  6、广大转。在大乘位中,发大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对生死与涅槃既不欣喜也不厌欣,能通达我法二空所显的真如,断除二障一切种子,证得无上的二转依果,有殊胜堪忍性。《摄大乘论》云:“广大转,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即于生死见为寂静,虽断杂染而不舍故。”此广大转,由于小乘根性的不同,发心不同,断证之果必不同,所以说对下劣转而说广大转,对菩萨说圆满转依。或说圆满转依于如来,广大转依于菩萨。现在十地中唯取广大转,地地断障而有所证。

  六转依意在说明每一种修行阶段所能证得的转依果,然而第一是假,未证真实,后五是起所证。

  二、转依在内涵上表现为特异性。

  所谓转依,是转去杂染依的有漏界,使它彻底地不存在,转得最清净依的无漏法界,所以这转依的寂灭,不但说舍杂染种子,而且说因舍杂染而显现清净大涅槃。如何而转?依何而依?究竟转舍什么?转依在内涵上表现出相应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主要体现在能转依、所转依、所转舍、所转得上。

  1、能转依,就是能伏道和能断道,也就是以加行、根本、后得三智,转舍去一切的染法,转得一切的净法,而以这净法为所依。能伏道通有漏无漏,唯加行智不通无漏。加行智非能断,根本后得智绵能断,但所断有不同之处,根本无分别智于见道与修道时,能正断迷理烦恼,证得真如。其余修所断的迷事烦恼,是根本后得二智能正断的。所以,诸佛法修行者,依于佛法的实践,经过长期的修学,使赖耶中的染法种子淘汰,不再为诸染法所依,使赖耶中的净法种子增长起来,而成为纯净无漏法所依。

  2、所转依,就是执持种子的第八根本识,能为染净诸法种子所依。在修道位中,以能转智转舍烦恼生死及劣无漏种子,转得清净真如。此真如又是一切有情迷悟所依,一切染净诸法所依在则生。在圣无漏修道中,转舍染而转得净,除此无有一法为根本。

  3、所转舍,就是由能转道转舍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此种子在什么时候才能断舍呢?能对治道与所对治二障是相互敌对,要在无漏的真无间道智生时,才有能力战胜所对治的二障。因为所有的惑障,与能对治的圣道,是敌体关系。圣道现前时,决不容许惑障存在;惑障存在时,圣道绝对不容和生。其次,所要转舍的是非障的有漏法及劣无漏种子。虽这些不发生障碍作用,无需用断舍的工夫,但当能持的第八识转成纯净无漏的大圆镜智时,它不再任持有漏法及劣无漏种子,而自行将其弃舍。

  4、所转得,就是指能舍的智,转舍二障烦恼、有漏法及劣无漏种子后,必定有所收获。这种收获在无漏圣道中,以能断的道力断除烦恼所知障,分别所生得的大菩提和所显得的大涅槃。为何说大菩提是所生得呢?为何说大涅槃是所显得呢?因为人人本具能生,本具有菩提种子,但无始以来,为所知障蒙蔽,不能生起。后由无分别智起的圣道力所断,从清净无漏种子,生起大菩提现行,且尽未来际的展转相续,所以说为所生得。所谓大涅槃,就是真如的理体。理体本来清净无染,但为客尘的烦恼所障蔽,不能全体显现。唯依佛法修行,得到能断的无漏智,才能彻底地断尽烦恼障,自性清净的真如妙理得以完全的显现,所以说为所显得。

  三、转依在圆满位上具有创造性。

  一切世出世的有漏无漏果,都是随众生的业力而定。在有漏位上,由于八识的相互配合,分工活动,造作诸多善恶业,因而沉轮于生死苦海中。修行者在三大阿僧祗劫中,历经资粮、加行、见道、修习、究竟五位,以及四十一阶位,修无量福德智慧,彻底地断除我法二执,断尽烦恼所知二障,证得二转依果。因此在圆满位上,转依也表现出相应的创造性:

  1、成就无上大菩提。能认识、能受用的智,彻底地舍弃以八识心王为主的虚妄性、有漏性,转得为以四智菩提为主,净心、心所为辅的清净无漏智,主辅结合,广度无边众生。《成唯识论》卷十言:“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法,能变所变,种一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七六五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所谓大菩提,就是不离四智相应心品以及不离法报化三身。“四智相应心品”是指转有漏的第八识为持清净法种的“无垢识”及广现无量清净身土智影的大圆镜智;转恒审思量、执藏为我的第七识为自他平等、染净平等的平等性智;转虚妄分别、颠倒造作的第六识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及有情诸根胜劣、广度众生、施大法雨的妙观察智,转只有感性认识而无理性分别的前五识为普现三类化身、成就如来所应作事的成所作智。四智各以清净五偏行、五别境、善十一及自净识,二十二法为助伴。

  大菩提以三种佛身为自性体。《六祖坛经》言:“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1)、法身(或自性身),是诸如来所内证的真净妙理,是受用身、变化身平等所依的实性,具有无数无量微妙功德,为一切功德之所依处。这个道理四圣六凡本具,宇宙万法皆从其而生,但因被无明所蒙蔽,自性不显,所以在凡位,只名为如来藏,不名为自性法身。若到了究竟位时,修行者离垢所显的真净法界。《六祖坛经》云:“如是诸法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2)、报身(或受用身),是经万劫修行所显得的,分为自受用和他受用二种。自受用身是佛陀以种种功德成就的圆满报身,只有佛陀自己才能感受的法乐,与法身同等,五乘人都感受不到。诸如来于三大阿僧祗劫中,不断地修集无量的福德、智慧资粮,引生无边真实功德及究竟极圆、极净、极常而无所不在的常偏色身处。如是色身,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是大圆镜智所现的。

  他受用身,是上品无漏平等性智圆满所成就的,是由证得真如为体的法身如来而现起的圆满报身。如来已证圆满,为教化十地菩萨,示…

《唯识学的特质(常进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宗的修行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