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广大的神通,转正如来的*轮,决诸众生的疑网,让他们受用大乘法乐。《八识规矩颂》云:“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3)、化身(或变化身),是诸如来由成所作智,示现无量的随类不同的化身,居住在净土或秽土,为未登地的诸大菩萨众、二乘人和异生有情,随彼各个不同的机宜,示现三种不同的化身,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导一切众生,脱离轮加苦海,获得种种利乐。《八识规矩颂》云:“三类分身息苦轮”。所谓三类化身,就是大化身、小化身、随类化身。一大身,如来为应十地菩萨,化现千丈大身,演说教化菩萨一乘妙法,进取佛果。二小化身,如来为应二乘和凡夫,化现丈六紫金身,演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使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得解脱。三随类化身,如来本具大誓愿,慈悲普覆,应不定类的众生而度脱。杨文会说:“法身者,四圣六凡所同者也,称为本觉;报身者,万劫修行所显得也,称为始觉。始本合一,方证佛果,然后现无量化身以度含灵”。
2、安住于大涅槃之境。所谓涅槃,就其体说,即是真如的理体。真如理体本来清净无染,但为烦恼的障蔽盖覆,不能全体的显露出来。诸大乘人由大智大悲之力,平等运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远离二边,见一味相,度化众生,穷未来际,寂照同时,无住而住。《成唯识论》按修行证道的程度,将涅槃分为四种,即一切众生都具有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涅槃。但完全具有这四种涅槃的,也唯有究竟位的佛,不是其他圣者所能完具的。
四、转依在唯识果上显示圆融性。
根据三时判教,“法是一乘,种姓有五”(《楞伽经》)。一切众生都能证得自性清净涅槃;具有上根利器的如来种姓,必须成就无上大菩提与无住大涅槃,以解脱轮回的缠缚和法的缠缚;定性声闻、独觉,能证有余无余涅槃,解脱六道轮回之苦;对不定种姓,尽量教导,使之舍小转大,以成就大自在大解脱的佛果。二乘永离烦恼障的束缚,脱离生死,但因没有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胜解智力、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命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殊胜法,只能证得不同于法身的解脱身,因而没有四菩提,没有无尽的大功德。王恩洋:“所云果者:菩提涅槃为二转依。然又随大小乘修行不同而证果有异。声闻菩提不证法空,镜智等智亦不能起,功用狭劣斯为小也。于四涅槃亦缺无住。唯大菩萨证佛果时,四智四涅槃一切圆证,是之谓大菩提大涅槃大恩依也”。
同时,唯识在理论上把唯识与般若结合,在行持上将顿悟与渐修相结合。因为在成佛过程中,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得成佛。在自觉时重顿悟。有了现观实证才能善达法义,能为宣说以度化众生。在觉他过程中,不是只度少数人而且广度一切众生,所以重渐修。自觉重顿悟,觉他重渐修。《大阿弥陀经》云“先达诸法性,梦幻本来空,(顿悟)次度诸众生,远大无穷极(渐修),如是宝刹者,有何不可成(成佛具足净土)。”由此显示法界的圆融无碍,同时也显示出依赖耶缘起的实我实法不可得,一真法界圆融无际。
五、转依果体具有殊胜的德性。
在所通达、所受用的生活境界上,彻底舍弃颠倒梦想、众苦逼迫的轮回生活,成就了所知障尽智所行真实,实证法空真如,获得彻底转依,而成为觉雄如来。《唯识三十颂》末颂云:“此即无漏界,不可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此颂意在说明究竟的佛位,诸漏永尽,清净圆明,含藏无边希有大功德,故为“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是二转依果体所具有的殊胜德性,是彰显究竟的无漏法界。
1、不思议,二转依的果体,甚深微妙,断绝寻思之境,不可以一切世间的譬喻言议来比方,不是我们的思维可以思维的,不是我们的言语所能言说的。
2、善,微妙纯净法性,离诸烦恼。这善不是我们一般的善,是纯度绝对的高的善,而我们一般人的善,总是夹杂着许许多多的杂质,所以,我们行善的功德也是有限的。佛干任何事都是专心致志地去干,心念绝对是纯净的,这本是没有善恶观念的,但随顺世间称之为善而已。也就是说,清净法界的真涅槃,离生灭之法;四智心品的大菩提,妙用无尽,而二转依俱有顺益之相,故成为善。
3、常, 因为真涅槃,已无生灭相,性也无有变异性,以大菩提常住真如为所依;又因所化有情永无尽期,故说为常。
4、安乐,成佛之后的佛陀,不住于涅槃,不住于生死,大慈大悲,大愿无尽,唯一的目的是救度一切有情度苦得乐。
“解脱身”,本来是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都有,因为它是解脱烦恼障的缠缚而得到的果身,但佛所证的是无住涅槃,因为佛有智慧不住生死,即与凡夫有所不同;佛有悲心不住涅槃,即与二乘不同。“大牟尼”,是指内心的寂静,内心若达到绝对的寂静,就是圣者。我们都是由于内心躁动而成为凡夫。假如说你的内心极其的躁动,那么我们英雄。所以,“解脱身、大牟尼名法”是为了简别于二乘,显示三乘的果位各有不同。
由以上所述可见,唯识坚持“此有故彼有”的缘生基本法则,随顺自然规律,有世出世间、有漏无漏种种果相差别,而无漏果既有三身四智的大菩提,又有大自在、大解脱的无住涅槃,佛身净士至极庄严,生活受用至极美妙,是为唯识在果方面最极高尚,而又最空间的殊胜。
结语
唯识学在教理行果上充分显示出其特质,可见唯识是至正、至中、至极究竟圆满的一乘法,只要行者用心体会,如理观照,精进修习,便能获得殊胜的义利,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唯识的慧见之尺,必能将吾人的妄执连根拔起,彻底摆脱偏见邪见的束缚,舍不正见而生正见,去无明而生智慧,最终实现美好人间净土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1、《太虚大师全书·法相唯识学》,善导寺佛经流通处印行;2、《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撰,复旦大学出版社;3、《唯识读本》,福建省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4、《唯识学思想论集》,大乘文化出版社;5、《菩提道次第略论》,上海佛学书局印行;6、《摄大乘论》,福建省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7、《摄大乘论》,印顺著,佛教院校教材;8、《唯识三十论要释》,金陵刻经处;9、《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0、《唯识学概论》,大乘文化出版社;11、《心经唯识新悟精义》、《学佛指南》,唐仲容,上海佛学书局印行;12、《成佛之道》,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佛经赠送处钱赠;13、《瑜伽学派概说》,弥勒道场网14、《唯识史观及其哲学》,法航法师著,华出版社;15、《唯识基础》,惠庄著,岭东佛学院教材;16、《唯识二十颂述记》,窥基著;17、《瑜伽师地论》,弥勒说,唐玄奘译;18、《解深密经》,唐玄奘译;19、《阿含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成唯识论述记》,窥基著;21、《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吕澄著;22、《八识演义》,妙灵著,上海佛学书局印行;23、《成唯识论计记》,演培法师讲,莆田广化寺印行;24、《六祖坛经》,演培法师讲,上海佛学书局印行;等等。
《唯识学的特质(常进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