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廣大的神通,轉正如來的*輪,決諸衆生的疑網,讓他們受用大乘法樂。《八識規矩頌》雲:“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3)、化身(或變化身),是諸如來由成所作智,示現無量的隨類不同的化身,居住在淨土或穢土,爲未登地的諸大菩薩衆、二乘人和異生有情,隨彼各個不同的機宜,示現叁種不同的化身,示現種種神通變化,引導一切衆生,脫離輪加苦海,獲得種種利樂。《八識規矩頌》雲:“叁類分身息苦輪”。所謂叁類化身,就是大化身、小化身、隨類化身。一大身,如來爲應十地菩薩,化現千丈大身,演說教化菩薩一乘妙法,進取佛果。二小化身,如來爲應二乘和凡夫,化現丈六紫金身,演說四谛、十二因緣等法,使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得解脫。叁隨類化身,如來本具大誓願,慈悲普覆,應不定類的衆生而度脫。楊文會說:“法身者,四聖六凡所同者也,稱爲本覺;報身者,萬劫修行所顯得也,稱爲始覺。始本合一,方證佛果,然後現無量化身以度含靈”。
2、安住于大涅槃之境。所謂涅槃,就其體說,即是真如的理體。真如理體本來清淨無染,但爲煩惱的障蔽蓋覆,不能全體的顯露出來。諸大乘人由大智大悲之力,平等運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遠離二邊,見一味相,度化衆生,窮未來際,寂照同時,無住而住。《成唯識論》按修行證道的程度,將涅槃分爲四種,即一切衆生都具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余依涅槃、無余依涅槃、無住涅槃。但完全具有這四種涅槃的,也唯有究竟位的佛,不是其他聖者所能完具的。
四、轉依在唯識果上顯示圓融性。
根據叁時判教,“法是一乘,種姓有五”(《楞伽經》)。一切衆生都能證得自性清淨涅槃;具有上根利器的如來種姓,必須成就無上大菩提與無住大涅槃,以解脫輪回的纏縛和法的纏縛;定性聲聞、獨覺,能證有余無余涅槃,解脫六道輪回之苦;對不定種姓,盡量教導,使之舍小轉大,以成就大自在大解脫的佛果。二乘永離煩惱障的束縛,脫離生死,但因沒有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勝解智力、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命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殊勝法,只能證得不同于法身的解脫身,因而沒有四菩提,沒有無盡的大功德。王恩洋:“所雲果者:菩提涅槃爲二轉依。然又隨大小乘修行不同而證果有異。聲聞菩提不證法空,鏡智等智亦不能起,功用狹劣斯爲小也。于四涅槃亦缺無住。唯大菩薩證佛果時,四智四涅槃一切圓證,是之謂大菩提大涅槃大恩依也”。
同時,唯識在理論上把唯識與般若結合,在行持上將頓悟與漸修相結合。因爲在成佛過程中,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方得成佛。在自覺時重頓悟。有了現觀實證才能善達法義,能爲宣說以度化衆生。在覺他過程中,不是只度少數人而且廣度一切衆生,所以重漸修。自覺重頓悟,覺他重漸修。《大阿彌陀經》雲“先達諸法性,夢幻本來空,(頓悟)次度諸衆生,遠大無窮極(漸修),如是寶刹者,有何不可成(成佛具足淨土)。”由此顯示法界的圓融無礙,同時也顯示出依賴耶緣起的實我實法不可得,一真法界圓融無際。
五、轉依果體具有殊勝的德性。
在所通達、所受用的生活境界上,徹底舍棄顛倒夢想、衆苦逼迫的輪回生活,成就了所知障盡智所行真實,實證法空真如,獲得徹底轉依,而成爲覺雄如來。《唯識叁十頌》末頌雲:“此即無漏界,不可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此頌意在說明究竟的佛位,諸漏永盡,清淨圓明,含藏無邊希有大功德,故爲“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是二轉依果體所具有的殊勝德性,是彰顯究竟的無漏法界。
1、不思議,二轉依的果體,甚深微妙,斷絕尋思之境,不可以一切世間的譬喻言議來比方,不是我們的思維可以思維的,不是我們的言語所能言說的。
2、善,微妙純淨法性,離諸煩惱。這善不是我們一般的善,是純度絕對的高的善,而我們一般人的善,總是夾雜著許許多多的雜質,所以,我們行善的功德也是有限的。佛幹任何事都是專心致志地去幹,心念絕對是純淨的,這本是沒有善惡觀念的,但隨順世間稱之爲善而已。也就是說,清淨法界的真涅槃,離生滅之法;四智心品的大菩提,妙用無盡,而二轉依俱有順益之相,故成爲善。
3、常, 因爲真涅槃,已無生滅相,性也無有變異性,以大菩提常住真如爲所依;又因所化有情永無盡期,故說爲常。
4、安樂,成佛之後的佛陀,不住于涅槃,不住于生死,大慈大悲,大願無盡,唯一的目的是救度一切有情度苦得樂。
“解脫身”,本來是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都有,因爲它是解脫煩惱障的纏縛而得到的果身,但佛所證的是無住涅槃,因爲佛有智慧不住生死,即與凡夫有所不同;佛有悲心不住涅槃,即與二乘不同。“大牟尼”,是指內心的寂靜,內心若達到絕對的寂靜,就是聖者。我們都是由于內心躁動而成爲凡夫。假如說你的內心極其的躁動,那麼我們英雄。所以,“解脫身、大牟尼名法”是爲了簡別于二乘,顯示叁乘的果位各有不同。
由以上所述可見,唯識堅持“此有故彼有”的緣生基本法則,隨順自然規律,有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種種果相差別,而無漏果既有叁身四智的大菩提,又有大自在、大解脫的無住涅槃,佛身淨士至極莊嚴,生活受用至極美妙,是爲唯識在果方面最極高尚,而又最空間的殊勝。
結語
唯識學在教理行果上充分顯示出其特質,可見唯識是至正、至中、至極究竟圓滿的一乘法,只要行者用心體會,如理觀照,精進修習,便能獲得殊勝的義利,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唯識的慧見之尺,必能將吾人的妄執連根拔起,徹底擺脫偏見邪見的束縛,舍不正見而生正見,去無明而生智慧,最終實現美好人間淨土的目標,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
主要參考資料:1、《太虛大師全書·法相唯識學》,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2、《成唯識論直解》,林國良撰,複旦大學出版社;3、《唯識讀本》,福建省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4、《唯識學思想論集》,大乘文化出版社;5、《菩提道次第略論》,上海佛學書局印行;6、《攝大乘論》,福建省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7、《攝大乘論》,印順著,佛教院校教材;8、《唯識叁十論要釋》,金陵刻經處;9、《西方哲學簡史》,趙敦華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0、《唯識學概論》,大乘文化出版社;11、《心經唯識新悟精義》、《學佛指南》,唐仲容,上海佛學書局印行;12、《成佛之道》,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佛經贈送處錢贈;13、《瑜伽學派概說》,彌勒道場網14、《唯識史觀及其哲學》,法航法師著,華出版社;15、《唯識基礎》,惠莊著,嶺東佛學院教材;16、《唯識二十頌述記》,窺基著;17、《瑜伽師地論》,彌勒說,唐玄奘譯;18、《解深密經》,唐玄奘譯;19、《阿含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成唯識論述記》,窺基著;21、《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呂澄著;22、《八識演義》,妙靈著,上海佛學書局印行;23、《成唯識論計記》,演培法師講,莆田廣化寺印行;24、《六祖壇經》,演培法師講,上海佛學書局印行;等等。
《唯識學的特質(常進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