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學的特質(常進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高宗旨也就在轉依,所以轉依是唯識學的最究竟的宗旨,任何人也不能否認的。《成唯識論》說:“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成立唯識,意爲有情證得如斯二轉依果。”

  四、轉依是唯識行者所要證得的最高境界。一般人認爲唯識學專談理論,不講實踐,這是一種誤解,絕不是唯識學的價值所在。唯識學的理論,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理,必須通過實踐去悟證。如果從現實來說,所謂人生的價值,唯有證得二轉依果,才能徹底地實現。再從《成唯識論》的整體組織結構來看,轉依義置于修習位的末梢,究竟位的開頭,作爲佛與菩薩差別的關鍵,半得轉依的稱爲菩薩,滿得轉依的稱爲佛。

  由此可見,轉依在唯識學的重要性,所以特別談轉依。那麼這種轉依的特質表現在:

  一、轉依在用功修行上有其階位性。

  轉依必須依靠能斷煩惱的智慧。因爲智慧能夠觀察事和理,並能判斷其是非,有斷惑證真的力量。《般若百頌》雲:“見不見功德,慧是其根本,由修此二故,當攝持智慧。” 斷惑證真的道體的智慧有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叁種。雖爲數僅是叁種,而能包括地前地上及佛果位上的一切智慧。加行智是以聞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一分爲性,緣于諸佛菩薩所說正法教理;依于正教法理修習觀察法性,漸遣除一切世俗假相,能夠引發根本智。根本智是由加行智遣相既盡,而起真實無漏的智,能親證唯識實性,此後又能生發後得智。後得智是根本智後所得的,智體無漏而有分別,變似真如,觀其空性。加行智爲有漏智,根本後得智爲無漏智。因此智慧有深淺不同,導致轉有階位性,因人因地而生六位異說:

  1、損力益能轉。在資糧、加行二位上,修行者通過聞熏習真如一法,生起勝解決定,且深感慚愧之心,從而減少染種子的勢力,增益淨種子的功能。勝解行地的行者,雖然不能斷除二障種子而實際證得轉依,但能漸漸伏斷二障的現行,此是轉依之因,也可說有轉義。《攝大乘論》卷叁雲:“損力益能轉,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不現行故。”

  2、通達轉。通達轉在初入心的前六位,由加行能伏思辨分別所起二障種子,于“世第一”後位,入于見道一時鈍斷,而實證一分真如自體。雖然說爲實證,但未圓滿。理由是以有相觀通達俗谛,以無相觀通達真谛,所以真俗二谛間雜現前,有“令真非真,現不現故”。也就是說,入觀時,真實顯現,非真不現前;出觀時,非真顯現,真實不現前。即不能即空觀于有,即有觀于空,所以前六地是通達轉。《攝大乘論》雲:“通達轉,謂菩薩已入大地,于真實非真實,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乃至六地。”

  3、修習轉。在後四地入無相觀時,斷除與生俱來的二障種子,長時間地顯現圓滿真如,非真如就不現前,所以于理不相違背。《攝大乘論》雲:“修習轉,謂猶有障,一切相不顯現,真實顯現故,乃至十地。”

  4、果圓滿轉。由十地行中,經曆叁大阿僧祗劫,所修習的無量無邊的難行而又殊勝的修行,斷除原有的一切二障種子,頓時證得佛果的圓滿轉依,在無窮的未來時間中獲得無盡的利益與安樂。《攝大乘論》雲:“果圓滿轉,謂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實顯現,于一切相得自在故。”

  5、下劣轉。在二乘位中,專求自利,厭惡痛苦,欣喜寂滅,只能通達我空所顯示的真如,只能斷除煩惱障種子,只能證得生空理的擇滅無爲,沒有殊勝的能力。《攝大乘論》雲:“下劣轉,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羅空無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

  6、廣大轉。在大乘位中,發大菩提心,爲了利益衆生,對生死與涅槃既不欣喜也不厭欣,能通達我法二空所顯的真如,斷除二障一切種子,證得無上的二轉依果,有殊勝堪忍性。《攝大乘論》雲:“廣大轉,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即于生死見爲寂靜,雖斷雜染而不舍故。”此廣大轉,由于小乘根性的不同,發心不同,斷證之果必不同,所以說對下劣轉而說廣大轉,對菩薩說圓滿轉依。或說圓滿轉依于如來,廣大轉依于菩薩。現在十地中唯取廣大轉,地地斷障而有所證。

  六轉依意在說明每一種修行階段所能證得的轉依果,然而第一是假,未證真實,後五是起所證。

  二、轉依在內涵上表現爲特異性。

  所謂轉依,是轉去雜染依的有漏界,使它徹底地不存在,轉得最清淨依的無漏法界,所以這轉依的寂滅,不但說舍雜染種子,而且說因舍雜染而顯現清淨大涅槃。如何而轉?依何而依?究竟轉舍什麼?轉依在內涵上表現出相應特異性,這種特異性主要體現在能轉依、所轉依、所轉舍、所轉得上。

  1、能轉依,就是能伏道和能斷道,也就是以加行、根本、後得叁智,轉舍去一切的染法,轉得一切的淨法,而以這淨法爲所依。能伏道通有漏無漏,唯加行智不通無漏。加行智非能斷,根本後得智綿能斷,但所斷有不同之處,根本無分別智于見道與修道時,能正斷迷理煩惱,證得真如。其余修所斷的迷事煩惱,是根本後得二智能正斷的。所以,諸佛法修行者,依于佛法的實踐,經過長期的修學,使賴耶中的染法種子淘汰,不再爲諸染法所依,使賴耶中的淨法種子增長起來,而成爲純淨無漏法所依。

  2、所轉依,就是執持種子的第八根本識,能爲染淨諸法種子所依。在修道位中,以能轉智轉舍煩惱生死及劣無漏種子,轉得清淨真如。此真如又是一切有情迷悟所依,一切染淨諸法所依在則生。在聖無漏修道中,轉舍染而轉得淨,除此無有一法爲根本。

  3、所轉舍,就是由能轉道轉舍煩惱、所知二障種子。此種子在什麼時候才能斷舍呢?能對治道與所對治二障是相互敵對,要在無漏的真無間道智生時,才有能力戰勝所對治的二障。因爲所有的惑障,與能對治的聖道,是敵體關系。聖道現前時,決不容許惑障存在;惑障存在時,聖道絕對不容和生。其次,所要轉舍的是非障的有漏法及劣無漏種子。雖這些不發生障礙作用,無需用斷舍的工夫,但當能持的第八識轉成純淨無漏的大圓鏡智時,它不再任持有漏法及劣無漏種子,而自行將其棄舍。

  4、所轉得,就是指能舍的智,轉舍二障煩惱、有漏法及劣無漏種子後,必定有所收獲。這種收獲在無漏聖道中,以能斷的道力斷除煩惱所知障,分別所生得的大菩提和所顯得的大涅槃。爲何說大菩提是所生得呢?爲何說大涅槃是所顯得呢?因爲人人本具能生,本具有菩提種子,但無始以來,爲所知障蒙蔽,不能生起。後由無分別智起的聖道力所斷,從清淨無漏種子,生起大菩提現行,且盡未來際的展轉相續,所以說爲所生得。所謂大涅槃,就是真如的理體。理體本來清淨無染,但爲客塵的煩惱所障蔽,不能全體顯現。唯依佛法修行,得到能斷的無漏智,才能徹底地斷盡煩惱障,自性清淨的真如妙理得以完全的顯現,所以說爲所顯得。

  叁、轉依在圓滿位上具有創造性。

  一切世出世的有漏無漏果,都是隨衆生的業力而定。在有漏位上,由于八識的相互配合,分工活動,造作諸多善惡業,因而沈輪于生死苦海中。修行者在叁大阿僧祗劫中,曆經資糧、加行、見道、修習、究竟五位,以及四十一階位,修無量福德智慧,徹底地斷除我法二執,斷盡煩惱所知二障,證得二轉依果。因此在圓滿位上,轉依也表現出相應的創造性:

  1、成就無上大菩提。能認識、能受用的智,徹底地舍棄以八識心王爲主的虛妄性、有漏性,轉得爲以四智菩提爲主,淨心、心所爲輔的清淨無漏智,主輔結合,廣度無邊衆生。《成唯識論》卷十言:“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法,能變所變,種一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爲功德皆盡。此轉有漏八七六五相應品如次而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爲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爲勸有情依智舍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所謂大菩提,就是不離四智相應心品以及不離法報化叁身。“四智相應心品”是指轉有漏的第八識爲持清淨法種的“無垢識”及廣現無量清淨身土智影的大圓鏡智;轉恒審思量、執藏爲我的第七識爲自他平等、染淨平等的平等性智;轉虛妄分別、顛倒造作的第六識爲善觀諸法自相共相及有情諸根勝劣、廣度衆生、施大法雨的妙觀察智,轉只有感性認識而無理性分別的前五識爲普現叁類化身、成就如來所應作事的成所作智。四智各以清淨五偏行、五別境、善十一及自淨識,二十二法爲助伴。

  大菩提以叁種佛身爲自性體。《六祖壇經》言:“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叁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1)、法身(或自性身),是諸如來所內證的真淨妙理,是受用身、變化身平等所依的實性,具有無數無量微妙功德,爲一切功德之所依處。這個道理四聖六凡本具,宇宙萬法皆從其而生,但因被無明所蒙蔽,自性不顯,所以在凡位,只名爲如來藏,不名爲自性法身。若到了究竟位時,修行者離垢所顯的真淨法界。《六祖壇經》雲:“如是諸法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爲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

  (2)、報身(或受用身),是經萬劫修行所顯得的,分爲自受用和他受用二種。自受用身是佛陀以種種功德成就的圓滿報身,只有佛陀自己才能感受的法樂,與法身同等,五乘人都感受不到。諸如來于叁大阿僧祗劫中,不斷地修集無量的福德、智慧資糧,引生無邊真實功德及究竟極圓、極淨、極常而無所不在的常偏色身處。如是色身,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是大圓鏡智所現的。

  他受用身,是上品無漏平等性智圓滿所成就的,是由證得真如爲體的法身如來而現起的圓滿報身。如來已證圓滿,爲教化十地菩薩,示…

《唯識學的特質(常進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宗的修行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