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入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宽谦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的关系,样样可变,没有绝对不变的。没有哪一个点说他是可以单独存在,他可以不变,“性空”就是在否定这个部分。

  透过佛法来引导众生,不是说,我的情绪如何,看法如何。而是透过佛法的原理原则,佛陀如是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性空”的,没有绝对不可改的。不是固定不动在那里的,绝对不是,我说这样的心念开始改,当然会有很多外在的条件,但是我们的心念一动,是不是就在动?你只要赶快起善念,多做一点善事,还有就是收摄你那种嚣张的脾气。当你知道,你不可以那么嚣张,你的种种作风行事就开始变。你一变,周遭对你的看法就开始不一样,因此,是可以改的。透过这些,我能够肯定地告诉他:不是我们多有智慧能够如何,而是我们因为有佛法的原理原则,根据佛法的原理原则,根据“性空”,一切都可改,没有绝对不变的事情。

  这些都属于过去的,但是我们的问题出在爱、取、有。爱、取是我们的“惑”,因为一旦有“触”就会想“爱”,“爱”了之后就要“取”,“取”了之后就又开始造 “业”,其实我们要下的功夫,要在“爱、取”这个地方。这个还可以再往前到“触”、“受”的话更好,但是如果再往前,其实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能够到爱、取之间有所取舍,就是有所取跟有所不取,那就开始改变了,可能本来没想那么多,我爱的就是要取,但是透过佛法,我们知道“取”之后,可能会有种种的后果,所以会开始有所“受摄”,或者在“爱”之前的“受”,真的是这样的感受吗?往往都可能比较在物质上,如果我们都在这个部分收摄到精神的层面,心灵的层面是不是又不同了?所以这个部分倒是会比较。

  “ 受”到“爱”之间会比较,是物质上面的,感觉很舒适的,气派的,让我心里很爽的那种感觉,我就想拥有它,但是如果不讲究外在的排场,而是心灵的部分,其实这个部分也会改,所以这个部分愈往前愈有效,到这里,愈是后来的效果愈差,因为已经一连串的下去,我们的自觉能力要往前提,能够提到这个地方。所谓的因缘法就是说,它是一个一个因缘,很多的因缘结合在一起,然而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之间的问题,这个之间我们能不能断,也就是所谓的那个“爱”本身都有不同的感觉。

  有支习气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不是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在这个之间的取舍问题,所以在这里“爱”、“取”,然后又继续造业,所感召的就是无尽未来世的“生”跟“ 老、死”,一定有生跟死,为甚么加一个老,这个过程中是不是都在老化,纵然是一个小孩子,多一天是不是就多老化一天?所以叫做生、老、死;生、老、死;生、老、死。也就是说,如果这辈子搞不清楚,这就一直不断的生、老、死;生、老、死。这个生、老、死,是不是也等于无明、行、识、缘、名色这些一连串这样下去。所以这个就会形成所谓的“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这个叫做“有支习气”。

  “ 有支习气”有著无数生命段落的流转,这个部分我们非常的无力感,因为整个大的等于大洪流,大洪流如此,我们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一丝一毫而已,在这整个大洪流当中,当然也不是说绝对不可以改,很困难,但是我们会有这样的倾向,叫做“有支习气”,这个“有”其实从这里来的造业习气,造业的习气会让我们不断地惑、业、苦,惑、业、苦,再度循环,因为只要到了这里“惑”一定要到这里“苦”,一旦到了造业,必然会感受苦果,愈是苦果愈疑惑,其实在惑、业、苦当中要提前,要往前提,你已经造业的,你只好去承受。

  所以说,学佛有甚么好处?一是帮助我们“净化”,另一个是“强化”,惑到业之间有机会净化,杂染,因为有杂染就有惑,当我们听经闻法之后,这个杂染本身是一种执著,我们用执著的部分能够慢慢降低的话,它就是所谓的“净化”,转染成净,那我所下的的业,会比较善的,虽然它也有杂染的现象,但比较是善的,我们的自主能力会高一点,但是已经到这里了怎么办?我们只好强化,不管我接受甚么样的苦果,业障现前我也要接受。如果福报现前了我要珍惜,我不要去挥霍,所以一个是净化,净化的部分会提前,但是总说这个叫做有支习气,我们还有所谓的“我执习气”还有一种“等流习气”,但是起码这里知道有一个叫“有支习气”。

  我们的生命现象大体来讲,几乎都是如此。学了佛我们在流转当中,虽然是“有支习气”,但是我们比较清楚明白,然后知道从那里去下手。很多人是一直在抱怨,为甚么妈妈给我长这个样子,为甚么让我这么笨,这么丑,那个都是放在这里,没用,其实不是妈妈的问题,是我们第八意识的种子,有甚么种子,这一辈子我们就结成甚么样的果报。父母跟我们之间,就像我们当中各有一条线,正好交集,但各有各的。有的父母生了两个三个小孩,是不是也各有各的生命之流,各有各的福报和因缘,各有各的八识,父母只不过提供了他们的精血而已。他怎么长,是他们自己的识去投胎的。

  识去投胎是我们以前累积过甚么样的种子,所以到死的时候又一样只剩下这样(第七、八意识),一样又如此,既然知道是这样,就是说,当我们知道或不知道,虽然也同样在生死当中,并不是马上就能脱胎换骨,但是起码清楚一点,这个清楚,自然会有净化的能力跟强化的能力,比较不清楚的人,要有净化的能力比较难,要有强化的能力,我们不能再是一个容易碎的,很脆弱的心,不应该如此,对人生的顺逆境,我们应该愿意接受,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一切都能接受。既然如此,我们就要讲我是个凡夫,要如何成佛。清楚跟不清楚的差别,就在于我上路或没上路,有没有踏上成佛之道,这个是踏上成佛之道,这个是还未踏上成佛之道,还在这边流浪生死,踏上以后,虽然还是在流浪生死,但是起码我比较知道方向,这样知道吗?

  如何利用自己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我们本来是糊涂地被生下来,然后糊里糊涂又死掉,死掉又糊里糊涂的生,在生的过程当中最麻烦的是,可能轮回到畜生道,可能跑到地狱道,也可能轮回到饿鬼道,然后对自己没有把握,现在,我们知道后,起码知道如何保持人身,因为唯有透过人身才有机会学佛。畜生、饿鬼、地狱道都不可能,都没机会,因为那里都只是在尝受果报而已,果报完毕回到人,但是从三恶道回到人道,都是属于那种贱民之类,同样是人,是不是也有贵贱之分?投生到伊索比亚连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还有甚么心灵的,物质都无法满足。所以这个时候有能力谈心灵建设,是物质建设到一个程度才有余力,饭吃饱了,才谈得了这些修行问题。所以学佛一定要修福报也在这里,你必须要有福报作基础,没有福报你怎么学佛?所以修福报是不是也很重要?

  但是,并不是只修福报就行,因为在流转的过程当中,在六道轮回,自己把握不住,那要如何把握得住?要有智慧才把握得住,要透过听经闻法,知道原来以人的身份才有机会学佛,天道纵然好,但天道却不是我们想去的,因为福报太大反而会障道。阿修罗道还没有天道好,所以唯有透过人道,你如何不堕落三恶道?起码要买一种保险,持戒的保险,持戒,五戒一定要持。

  有人说,我又没学佛,所以不用持五戒,若不持,你就是糊里糊涂,堕到三恶道,后悔都来不及,不管有没有学佛,那是保持人身的基本条件,持五戒、修十善,再进一步,以居士来讲,还有八关斋戒,菩萨戒。修菩萨戒就是让我们有机会生生世世都能回到有佛法的世界来,也就是透过行菩萨道,而所谓的行菩萨道,就是在凡夫的过程中就能够行菩萨道,不只当一个人,还能够当菩萨,因为唯有行菩萨道圆满之后才叫成佛,成佛是果,菩萨是因。但是这里有两个关键的转换,一个叫“超凡入圣”,一个叫要证“无生法忍”,为甚么会有这两大关键?其实就是在八识里面转识成智的困难和问题。所以学唯识,如何学得智慧,就是要懂得如何转识成智。

  这里有个关键就是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觉醒心,菩提是一种觉悟,但是这种觉悟不是只有自己清醒过来,生死到底怎么回事,然后自己去创造一套,或者用某某人的学说,说实在那都只是个人的,再怎么样,个人的学说其实都还是属于凡夫的。也就是说,所谓彻底觉醒,是透过佛陀的教诲,透过佛法,因为佛陀就是如是走到成佛的境界,然后回头告诉我们过程。我们说,我们是凡夫如何超凡入圣,就会有所谓的要听经闻法,所以会有声闻和缘觉,从这里叫做人跟天,六道轮回里面的人道跟天道是善道,五趣,人道跟天道,但是天道并不是我们要去的,虽然天道众生还有机会学佛,就是那种善根非常深厚的,纵然他的福报很大,但是比例很少,像帝释天他还有机会,但是他总是回到他享受的地方,他往往会忘记,这要不断提醒。

  在人道因为苦多,碰到生死问题,是不是都会提醒我们,其实在人道的苦,我们常常会觉得这种苦,苦得恰到好处,正好是激发我们智慧,没这么苦还没那个智慧,所以以人道来讲,我们应该要接受这份苦,甚至去享受这份苦,利用这份苦,若没生命的短促,没生死的刺激与震撼,我们怎么会去想到生命的问题?如果人生都是享受,我想我们也不会想学佛,生死的考验是经常的,还有天灾人祸,这些是不是也让我们去体会到无常?也就是所谓的世间法,在这之前,这些都还是属于世间法,也就是在五乘共法,在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就是所谓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这是结合在一起的。

  五乘是:人、天、声闻、缘觉跟菩萨。

  增上心就是学佛比不学佛好的心,因为这样,我们才学佛。如果学了比不学还差,谁要学佛?学了比不学好,就从心灵先改造。当心灵世界丰富起来的时候,物质世界就比较无所谓了。当心能够调整过来的时候,物质外在这些环境是…

《唯识学入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宽谦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