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来接引你了。平日所憧憬、所萦回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妙境,在一剎那顷,也就化现目前了。
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现,祇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愿、行坚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么当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佛具足无量寿,众生也具足无量寿;佛具足无量光,众生也具足无量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相好庄严;众生也有依、正二报,相好庄严。在《阿弥陀经》里说:「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从这句经文里,可以证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般境界,都是随着阿弥陀佛的福德业相,唯心所现。如果阿弥陀佛能这样显现,众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众生又何尝不能显现呢?所以说在自性上就是弥陀,在唯心上就是净土。在性分上并划不出那是众生的边界,那是佛的边界;在净土上也指不出那是唯心的,那是非心的。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西方净土和唯心净土都是一整个的。可是要明白所谓「唯心」,并不是所说的人们腔子里那个六尘缘影的妄心,是说「法法唯心」。所说的自性,并不是说人身上四大假合的那个习性,乃是众生所本有的自性。念佛人每天念《弥陀经》,对这一点要明白,把自己的信心坚固起来。
《阿弥陀经》是释迦佛无问而自说的,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义和《法华经》相同。因为《法华经》也是对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佛说过无量义经之后,便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现出种种瑞相,致使闻法大众起种种疑难。经过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大众决疑之后,佛便从三昧安详而起,没用人请问,开口即对舍利弗尊者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尝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并没像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如果大家对于《法华经》和《弥陀经》细心研究过的,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一对照,就明白了。
《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例如在《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意义都相同。其他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项措词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
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相应,当下即得六根清净。例如:今在念佛期里面,眼常看佛,就是眼根清净;耳听自己及大众念佛的声音,就是耳根清净;鼻子嗅着炉里的香气,就是鼻根清净;舌头反来覆去的念佛,就是舌根清净;身体在清净道场里,天天向佛拜佛,就是身根清净。念佛、拜佛、心里想佛,就是意根清净。六根清净则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则身不作杀、盗、淫,口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不起贪、瞋、痴,当下即是十善业。修行人最不容易对治的就是身、口、意三业。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把三业收摄得住。久而久之,观念成熟,净因增长,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
普通人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佛和众生都是一种观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众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贪心起,就是饿鬼;一念瞋心起,就是地狱;一念痴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罗;一念落于五常、五戒,就转于人道;一念落于上品十善,就生天上;若以四谛为观念,就是声闻;以十二因缘为观念,就是缘觉;以六度为观念,就是菩萨;以自利利他,万行平等为观念,就是佛。又如世间人亦各有各的观念。如:士、农、工、商、军、政、警、学,最初都是由于观念所成。观念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念佛人也是一样,每天眼里看佛,嘴里念佛,身体拜佛,心里想佛,耳根听佛,时时刻刻以超生极乐世界为观念,这样到末了,决定能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决定能成佛。上面我曾说过,中国佛教,在自然的趋势中,经后人分成了若干宗派。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亦称慈恩宗或唯识宗)、净土宗、真言宗、禅宗、律宗等,这都是后人为了传承的关系和学习的专门,才建立起来的。在这些宗派之中,其他宗派都是单纯的,唯净土宗和律宗,其行持和教义渗入了其他各宗,为其他各宗所共有,而又为佛的七众弟子所共学。例如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法相宗等,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观亦异。但是总起来说,他们都可以以修净土为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就是禅宗,也要参念佛是谁?无论出家、在家,亦无论其学佛动机如何?但其学佛的唯一目标,不外念佛成佛。同时在这学佛成佛的过程中,又要共同遵守着佛的清净戒律。例如:中国南、北各大丛林,无论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两次上殿绕佛的时候,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开口说话应答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其最终目的,不外是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成佛。从此可以想见念佛法门是多么的方便而又普遍。还有佛的戒律,也是最要紧的事,佛法兴盛不兴盛?端视后人之于戒律持守不持守?如果大家遵守佛的戒律,佛法就可以持久住世,不然的话,佛法就随着时代而趋灭亡了。
佛在世的时候,处处以身作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大家都以戒为师。佛在临入灭的时候,四众弟子为请佛住世,围绕在佛的左右,抱头痛哭。这时无贫尊者,在极端悲恸中忽然想起:佛在世的时候,大家以佛为依止。今后佛要入灭了,欲令佛法久住于世,有几件事情需要乘佛在世时问明白。这时,阿难尊者也站在佛的旁边掩面痛哭,因为他是佛的常随众,传持佛法的人,佛在每一次说法的时候,他都给佛当侍者在场。因此无贫尊者让阿难尊者以四事去问佛。其中的头两件事就是:第一、佛在世时大家依佛为住,佛灭度后依何为住?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当以何为师?阿难以此去问佛。佛说:「我灭度后当依四念处为住,以戒为师。」从此可知戒律之于后世如何重要了。
凡是佛的弟子,都要遵守佛的戒律,纵然不能完全持,也要检要紧的,持几条算几条,持总比不持强。南北各大丛林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家风。这些规矩、家风,就是人们所共同遵守的戒律。试问那个寺庙、庵堂没有规矩?就是人们的日常往来,应人接物,也都有一定界限和节制,可见持戒和念佛是同样重要的。现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师,他虽是专门弘律的人,他个人却一心一意的念佛,见人也劝人念佛。其他如谛闲老法师、虚云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谓「教演本宗,行修净土。」
普通说起来,佛有七众弟子:一曰比丘僧,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二曰比丘尼,是出家后受具足戒的女人。三曰式叉摩那,译曰学法女,即是沙弥尼欲受具足戒者。从十八岁至二十岁期间,别学六法(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过此即可受具足戒而为比丘尼。四曰沙弥,是出家后受持十戒的男人。五曰沙弥尼,是出家后受持十戒的女人。六曰优婆塞,是在家近事三宝的男人。七曰优婆夷,是在家近事三宝的女人。
在家的念佛人,首先应该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何谓三宝?即是佛宝、法宝、僧宝。「佛」,如现在的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乃至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法」以轨则为义,就是诸佛所说的言教。「僧」,以传持为义,就是绍隆佛法,为后人做模范的人。在三宝中有自性三宝、别相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是众生本具,非向外求的。如:自己灵明觉照的为佛宝;寂常圆净的为法宝;融和妙乐的为僧宝。何谓别相三宝?谓此三宝,各有人、法、因、果、性、相、体、用的分别。如妙觉及佛的三身,皆谓之佛;真如理体及一切方便法门,皆谓之法;五十位贤圣,皆谓之僧。何谓住持三宝?谓此三宝住持于世,能令佛法传持不灭,为世间一切众生所利赖。例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像、舍利,就是佛宝;所诵经律论藏,就是法宝;出家徒众,传持佛的利生事业,就是僧宝。
大家应该知道,让人皈依三宝,并不是皈依另外的三宝,是要你皈依自性中本具的三宝。佛译为知觉的「觉…
《念佛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