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來接引你了。平日所憧憬、所萦回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清淨妙境,在一剎那頃,也就化現目前了。
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衆生就是佛;佛就是衆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現,祇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願、行堅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麼當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佛具足無量壽,衆生也具足無量壽;佛具足無量光,衆生也具足無量光。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相好莊嚴;衆生也有依、正二報,相好莊嚴。在《阿彌陀經》裏說:「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從這句經文裏,可以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的諸般境界,都是隨著阿彌陀佛的福德業相,唯心所現。如果阿彌陀佛能這樣顯現,衆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衆生又何嘗不能顯現呢?所以說在自性上就是彌陀,在唯心上就是淨土。在性分上並劃不出那是衆生的邊界,那是佛的邊界;在淨土上也指不出那是唯心的,那是非心的。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西方淨土和唯心淨土都是一整個的。可是要明白所謂「唯心」,並不是所說的人們腔子裏那個六塵緣影的妄心,是說「法法唯心」。所說的自性,並不是說人身上四大假合的那個習性,乃是衆生所本有的自性。念佛人每天念《彌陀經》,對這一點要明白,把自己的信心堅固起來。
《阿彌陀經》是釋迦佛無問而自說的,裏面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義和《法華經》相同。因爲《法華經》也是對舍利弗尊者無問而自說的。佛說過無量義經之後,便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身心不動,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現出種種瑞相,致使聞法大衆起種種疑難。經過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爲大衆決疑之後,佛便從叁昧安詳而起,沒用人請問,開口即對舍利弗尊者說:「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嘗說:「《法華經》就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就是略說的《法華經》。」這兩部經都是全事即理的話,並沒像其他諸經,說很多法相名詞讓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說的完全是以現量心,觀現量境。如果大家對于《法華經》和《彌陀經》細心研究過的,對裏面文義會通起來一對照,就明白了。
《法華經》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例如在《彌陀經》裏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在《法華經》第二十叁藥王本事品說:「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意義都相同。其他在《阿彌陀經》裏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的文項措詞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
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相應,當下即得六根清淨。例如:今在念佛期裏面,眼常看佛,就是眼根清淨;耳聽自己及大衆念佛的聲音,就是耳根清淨;鼻子嗅著爐裏的香氣,就是鼻根清淨;舌頭反來覆去的念佛,就是舌根清淨;身體在清淨道場裏,天天向佛拜佛,就是身根清淨。念佛、拜佛、心裏想佛,就是意根清淨。六根清淨則叁業清淨;叁業清淨則身不作殺、盜、淫,口不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不起貪、瞋、癡,當下即是十善業。修行人最不容易對治的就是身、口、意叁業。可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把叁業收攝得住。久而久之,觀念成熟,淨因增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
普通人都以爲成佛是件難事,其實並不難。佛和衆生都是一種觀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衆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貪心起,就是餓鬼;一念瞋心起,就是地獄;一念癡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羅;一念落于五常、五戒,就轉于人道;一念落于上品十善,就生天上;若以四谛爲觀念,就是聲聞;以十二因緣爲觀念,就是緣覺;以六度爲觀念,就是菩薩;以自利利他,萬行平等爲觀念,就是佛。又如世間人亦各有各的觀念。如:士、農、工、商、軍、政、警、學,最初都是由于觀念所成。觀念什麼?自己就是什麼。念佛人也是一樣,每天眼裏看佛,嘴裏念佛,身體拜佛,心裏想佛,耳根聽佛,時時刻刻以超生極樂世界爲觀念,這樣到末了,決定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決定能成佛。上面我曾說過,中國佛教,在自然的趨勢中,經後人分成了若幹宗派。如:天臺宗、賢首宗、法相宗(亦稱慈恩宗或唯識宗)、淨土宗、真言宗、禅宗、律宗等,這都是後人爲了傳承的關系和學習的專門,才建立起來的。在這些宗派之中,其他宗派都是單純的,唯淨土宗和律宗,其行持和教義滲入了其他各宗,爲其他各宗所共有,而又爲佛的七衆弟子所共學。例如天臺宗、賢首宗、叁論宗、法相宗等,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觀亦異。但是總起來說,他們都可以以修淨土爲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就是禅宗,也要參念佛是誰?無論出家、在家,亦無論其學佛動機如何?但其學佛的唯一目標,不外念佛成佛。同時在這學佛成佛的過程中,又要共同遵守著佛的清淨戒律。例如:中國南、北各大叢林,無論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兩次上殿繞佛的時候,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開口說話應答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其最終目的,不外是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成佛。從此可以想見念佛法門是多麼的方便而又普遍。還有佛的戒律,也是最要緊的事,佛法興盛不興盛?端視後人之于戒律持守不持守?如果大家遵守佛的戒律,佛法就可以持久住世,不然的話,佛法就隨著時代而趨滅亡了。
佛在世的時候,處處以身作則,大家都以佛爲師。佛滅度後,大家都以戒爲師。佛在臨入滅的時候,四衆弟子爲請佛住世,圍繞在佛的左右,抱頭痛哭。這時無貧尊者,在極端悲恸中忽然想起:佛在世的時候,大家以佛爲依止。今後佛要入滅了,欲令佛法久住于世,有幾件事情需要乘佛在世時問明白。這時,阿難尊者也站在佛的旁邊掩面痛哭,因爲他是佛的常隨衆,傳持佛法的人,佛在每一次說法的時候,他都給佛當侍者在場。因此無貧尊者讓阿難尊者以四事去問佛。其中的頭兩件事就是:第一、佛在世時大家依佛爲住,佛滅度後依何爲住?第二、佛在世時大家以佛爲師,佛滅度後當以何爲師?阿難以此去問佛。佛說:「我滅度後當依四念處爲住,以戒爲師。」從此可知戒律之于後世如何重要了。
凡是佛的弟子,都要遵守佛的戒律,縱然不能完全持,也要檢要緊的,持幾條算幾條,持總比不持強。南北各大叢林各有各的規矩,各有各的家風。這些規矩、家風,就是人們所共同遵守的戒律。試問那個寺廟、庵堂沒有規矩?就是人們的日常往來,應人接物,也都有一定界限和節製,可見持戒和念佛是同樣重要的。現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師,他雖是專門弘律的人,他個人卻一心一意的念佛,見人也勸人念佛。其他如谛閑老法師、虛雲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謂「教演本宗,行修淨土。」
普通說起來,佛有七衆弟子:一曰比丘僧,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二曰比丘尼,是出家後受具足戒的女人。叁曰式叉摩那,譯曰學法女,即是沙彌尼欲受具足戒者。從十八歲至二十歲期間,別學六法(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诳語、不飲諸酒、不非時食。)過此即可受具足戒而爲比丘尼。四曰沙彌,是出家後受持十戒的男人。五曰沙彌尼,是出家後受持十戒的女人。六曰優婆塞,是在家近事叁寶的男人。七曰優婆夷,是在家近事叁寶的女人。
在家的念佛人,首先應該皈依叁寶,受持五戒。何謂叁寶?即是佛寶、法寶、僧寶。「佛」,如現在的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乃至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法」以軌則爲義,就是諸佛所說的言教。「僧」,以傳持爲義,就是紹隆佛法,爲後人做模範的人。在叁寶中有自性叁寶、別相叁寶、住持叁寶。自性叁寶,是衆生本具,非向外求的。如:自己靈明覺照的爲佛寶;寂常圓淨的爲法寶;融和妙樂的爲僧寶。何謂別相叁寶?謂此叁寶,各有人、法、因、果、性、相、體、用的分別。如妙覺及佛的叁身,皆謂之佛;真如理體及一切方便法門,皆謂之法;五十位賢聖,皆謂之僧。何謂住持叁寶?謂此叁寶住持于世,能令佛法傳持不滅,爲世間一切衆生所利賴。例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像、舍利,就是佛寶;所誦經律論藏,就是法寶;出家徒衆,傳持佛的利生事業,就是僧寶。
大家應該知道,讓人皈依叁寶,並不是皈依另外的叁寶,是要你皈依自性中本具的叁寶。佛譯爲知覺的「覺…
《念佛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