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文鈔
湛山倓虛大師述
一、學佛始能破除迷信論
二、說明六道輪回之由來
叁、略說叁種世間之因果
四、說佛法能補教育之不足助法律之不逮
五、知識與環境之關系
六、論佛法大意人人應知應學
七、平等獨立大無畏之真義趣
八、如來出世度生之叁大典
九、略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性理與事相
一○、入佛法的捷徑
一一、略解佛之遺囑
一二、略解照見五蘊皆空
一叁、釋真如實相
一四、釋破無明見法性
一五、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釋題
一六、見寶塔品義疏
一七、釋二愚之底蘊
一八、答問天臺教觀二則
一九、答楊能樞居士問權實二智義
二○、以譬喻解十如是
二一、譬喻明心見性
學佛始能破除迷信論
夫信者。萬物之都會。群力之中樞。古德先聖。視爲事理具體之總軸也。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而信豈可迷之。如人行路。信東爲西。在未果決時。訪問知人指正。正是破除所信之迷。而非破其能信之心也。
即按世人論之。則無一不信。而複有迷之甚者。若以世事舉其所迷者。則有過恒河沙數之多。不勝枚舉。只可綜諸理性論之。則可該括一切事端。凡世界中一切依他起性。不能獨立者。皆屬迷信。況偏計執性。不知本自平等。竟認因緣和合而生者。信爲實有。豈非迷信之複甚者乎。以何見之。且論世間萬物之生滅。而世人信爲實有。竟不知是偏計執信。所迷甚多。且就執迷信有生滅者破之。審察生滅二相。不能並立。當有先後之別。可謂先有生乎。先有滅乎。若謂先有生相。再問生相雲何先有。必轉計之。謂先前無之今始生之。既計先前無之今始生之。既計先前無之。是無即滅相也。而滅相在先。則不應說先有生相也。若再轉謂。先有滅相。當複如是破之。亦不能成立。若先若後。既皆不成立。而生滅又不能並立。其迷信有生滅者。其理由安在。豈非任意普偏。妄心計度。執迷不悟。自以爲實。故曰。偏計執信。判爲迷信。不爲過也。
中觀論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又雲:「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我佛如來。教諸弟子。須學無生法忍。方破一切迷惑。故天臺二祖。北齊大師圓悟中觀論所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而世人不悟。迷之甚者。即執因緣所生信爲實有。迷之淺者。悟因緣即空。自信獨得。迷之再淺者。悟因緣即空。即假。自信以爲徹底。豈知皆是迷信。不過迷之深淺不同耳。若破迷至究盡者。圓悟即因緣。即空。即假。即中。此四法本來不即。不離。不一。不異。非縱。非橫。無高。無下。常自圓融平等。豈可分別。或因緣。或空。或假。或中耶。至此略破偏計執性之迷信。
複破依他起性之迷。其他無知識之迷信者。則不足破之。嘗聞知識分子中者。往往嗟歎。精神無有寄托之處。此言一發。道出一切迷信之根蒂。透露凡聖之樞機。轉迷成悟。即在此也。何則。精者。萬物之精神。神者。天心之靈慧。賦于人身。謂之知覺。(即見。聞。嗅。嘗。覺。知。)換言之。精神即知覺也。谛審精神。切不求寄托之處。何則。凡世間一切萬物。皆是依賴之性。以依賴之性爲實在。終成危殆不安。按萬物寄托于大地。大地有粉碎之日。大地寄托于虛空。虛空有壅塞之時。虛空寄托于精神之內。而精神知覺。本來不生不滅。豈有危殆不安。吾人不信空在覺中。乃知識卑劣。自局之過。
楞嚴經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嘔發。于此若能轉識生信。方見偏真谛理。將破少分迷信。所謂。空生大覺中者。乃文殊總顯滅妄歸真。不得已之言。用權巧方便而說。對迷者。擇輕避重而已。
若以究竟彼除迷信。必須觀大地萬物虛空。乃至十法界等。同是一個知覺。知覺外再無非知覺。(一真法界。)無非知覺。對待知覺。(如水投水。)知覺亦不可得。(如以空合空。)無得無不得中。亦不泯其大地。乃至十法界等之織毫(事事無礙)。如是會之。庶可商量破除迷信。而破除迷信者。唯佛一人。故可知學佛。始能破除迷信也。
或問。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雲何爲不得已之言。答。空生大覺中者。乃所說之法。如海一漚發者。以喻合法。文殊對示迹之阿難所說。並爲後世之學人。轉深迷而得淺悟也。故說空小覺大。空在覺中。以反其能覺之心。莫隨物轉。俾知物賴于心。以免其流轉五道。
若以究竟言之。在七大文中說。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及性空真覺。性覺真空。此言方是色空不二。空覺一如。究竟隨智之言也。豈有大小內外之分別耶。故曰。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任何言中。凡有帶大。小。內。外。對待。等義者。皆屬偏計。及依他起性。即二乘聖人。尚屬依他起性。以依俗證真故。雖屬依他。
然非依賴。依賴者。乃依之相應。不得離故。依他者。依俗修真。爲離俗故。故不相應。是故不依他起。方顯獨立。滅偏計執。本自平等。若果平等獨立。始堪稱大無畏之精神。此無畏之精神。即般若德。獨立之行。即解脫德。平等之性。即法身德。是叁德秘藏乃佛證之。
今世界之高人博士。無不提倡平等。獨立。大無畏之精神。若不讀佛經。焉知真平等。真獨立。真大無畏之精微善美耶。由是破人間之迷。生究竟之信。舍佛法其誰能徹底也。故曰。學佛始能破除迷信。誠哉斯言。
說明六道輪回之由來
今先說輪回二字之義。這輪回之義。就是人間所共知的一句俗話。乃說輪過來。又回過去的意思。若問。雲何是輪過來。回過去的呢。你要觀察。世界上種種樣樣。無一不是輪過來。回過去呀。且看這天上的日月。其晝夜間輪過來。回過去。又這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亦是輪過來。回過去‧若簡單的說。就叫輪回。若這樣的觀察。這世界上。無一事一物不是輪回。今只說六道輪回。
這六道。乃是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此謂之六道。因什麼有此輪回呢。這六道所說的是果。當然要問其因。由有因。必有緣。有緣。必有果。有果。必有報。這因緣。果報。是根據何來。乃是根據人心而來。這人心來的是什麼呢。來的就是迷惑。什麼是迷惑。迷惑。就是貪。瞋。癡。叁毒。所謂貪毒。貪不正之名利。瞋毒。瞋無理之忿怒。癡毒。癡不明道理之是非。此叁毒俱備。必造殺。盜。淫。叁惡業。殺業。殺害生命。盜業。不與而取。淫業。奸淫婦女。造此惡業。必成叁災。一名。刀兵災。二名。饑馑災。叁名。雜病瘟疫災。若造惡業過重者。可能造成水。火。風。大叁災。不易避免。此惑。業。苦。叁道。爲輪回之根。以其迷惑。必造業。造業。必受苦。愈受苦。愈迷惑。愈迷惑愈造業。愈造業。愈受苦。于是輪回無已。受苦無休。感動諸佛無緣大慈。又諸大菩薩。同體大悲。共駕慈航。以救諸苦。苦勸衆生。速修戒。定。慧之叁學。對治貪。瞋。癡之叁毒。戒止殺。盜。淫之叁業。以減大小叁災之苦。由戒定慧叁學。有緩急不一。則貪瞋癡減去的有多少不同。于是而有叁善道。叁惡道之分。成六道輪回之別。乃全是根據戒。定。慧。修學之緩急。及多少而定之。
此戒定慧叁學。有世間之戒定慧。有出世間之戒定慧。有世出世間之戒定慧。今略說世間的戒定慧。先學叁皈之戒體。次學五戒之戒相。其戒相受之可多。可少。能受一戒。二戒。則來生不失人身。其壽。夭。高。卑。由戒多少而定。又世間之禅定。有九次第定。分而言之。四禅。八定。等分。若修有成效。當能升天。天。有叁界二十八層天之階級。此皆世間之戒。定。慧。只享世間之福。未出出世的戒定慧。其戒體仍是叁皈。戒相二百五十條。條條皆是保護戒體。故永免輪回之苦。
又世出世間的戒定慧。其戒體仍是叁皈。其戒相。有叁聚淨戒。及十重。四十八輕。唯一的。重在保護戒體。不…
《湛山文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