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間藝術人。登小舞臺演戲。藝人自知是假裝。其知與不知。切要分曉。大舞臺。譬大乘。小舞臺。譬小乘。小乘有爲之法。人皆能知。大舞臺本無邊際。大而無外。仍以肉眼攝觀。爲見無日可期。若不以邊際求見。終日本在面前。博地凡夫。奈難取信。佛眼喻如千日光明。無大不見。無微不知。故曰。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其知見有大小乘之分。小乘知見僅了一層分段生死。大乘能了分段變易。二種生死。重要之法有四谛之理。分叁解脫門。其證理解脫唯在止觀。止有叁止。謂體真正。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觀有叁觀。謂空觀。假觀。中觀。修觀須悟四谛理。所謂藏教生滅四谛。悟析法空理。以偏真止。修析空觀。證空解脫。通教無生四谛。悟體空理。以體真止。修體空觀。證無相解脫。別教無量四谛。悟但中理。以息二邊分別止。修次第叁觀。證次第解脫。圓教無作四谛。悟圓中理。以一行叁止。修一心叁觀。證無作解脫。又藏通二教。觀成解脫。如小舞臺解裝。未得法報二身。僅能隨緣。現意生身。又別圓二教觀成解脫。如大舞臺解裝。露出本來面目。證圓滿報身。清淨法身。五住煩惱究盡。二種生死永亡。
(以上爲在東蓮覺苑講經。因時間短促。未得說完本義。以此補充諸位聽者之未滿耳。丁酉夏四月識。)
譬喻明心見性
按明心見性是宇宙人生最切要一個大問題。任何人可能無關系麼。又任何人。可能不知不學麼。所以者何。是乃人人皆知自已有心有性。大多是未明未見的緣故。故勞我世尊。專爲此明心見性的這一件大事。演說了四十九年之久。雖然教化明白了一些的人也算不少。看向那裏比吧。若較全世界的人。那就如鳳毛麟角啦。若人明白了自己的心性。就能立地清涼。得大自在呀。又那個人不應當明白自心。見自性呢。爲什麼就不能明不能見呢。根本上說是以未明白。爲明白。以未見著。爲見著。這個未明見以爲明見的。就有多少層次。所以說愈發難明白了。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明白與未明白。所以才說一段譬喻。來表明這明心見性的道理。
譬如一個大梅冰洋。其冰大者如山如嶺。小者如石如沙。皆漂流于水波濕性之中。
其如山如嶺的大塊冰。譬如宇宙大地。其如石如沙的小塊冰。譬如萬物人生其如山巅沙石的大小冰塊。雖同漂流在水波濕性之中。若逢天時氣候寒熱。終不免于有生有滅的時侯了。此譬喻宇宙人生。萬物之分段生滅。又靜水喻人心。環境如風。若被風動成波。譬喻凡夫之思欲妄想。又喻二乘聖人心內的變易生滅。再如濕性在水。在冰。在波。終無分段變易生滅。譬如大乘菩薩。已了分段變易生死苦。又濕性雖在波水。及冰的大小塊中。而濕性一無異相。譬喻二乘人僅知水有濕性。而不知波浪大小冰塊之中。皆有濕性。故但了一層分段生死。
又此濕性在冰。大塊小塊之中。而濕無大小之相。在波亦無波之動相。在水亦無水之靜相。以譬喻諸佛之究竟涅槃。
此譬喻無何巧處。只有認真了。以何比喻爲本位。如認定了以大冰洋的大小冰塊爲本位。任你什麼主義。欲要海中的冰塊。永久不令消滅。是作不到的。若想延長一點。是可能的。如一般人。多是要四大假合的身。想長生不死的方法。所以方引出來許多的旁門邪教。煉長生不死法。這如同想將小塊的冰。要在大海中永不消滅。那能作得到呢。吾人多不自知。本有的清淨法身。從來也靡生靡死。竟不承認。其實說是天然的理性。恐人不易認識。就把他比作一樣冰水波的濕性。其冰水波本來是有生滅的。可是這濕性。是無生滅的。就把他喻爲人身的天然理性。及一切宇宙山河萬物的理性。此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在諸佛亦不增多。賦于萬物。乃至蠕動微蟲也不減少。此性本來如此。毫無造作所成。既然如是。而佛教何論修行。因世人不承認此天然的理性。故立修此戒定慧。消滅貪瞋癡。此叁毒消盡。而天然的理性自顯。非同造作而有的。凡有造作。必有生滅。或問若有造作即有生滅。若無造作即無生滅。常見天時。風雲雷雨。未曾見有造作。應無生滅。雲何而見風滅雲消呢。答。此乃天然造作。天然生滅。問。若如是說。海中冰塊。未見造作。雲何亦有生滅呢。答。其冰結。冰化。亦關天時寒熱。亦屬天然造作。問。若如是說。皆歸天然造作。天然生滅。雲何是無造作。無生滅呢。答。在造作上。知無造作。即知在生滅上。即無生滅了。全在人之知見淺深。方知道有生滅。與無生滅了。因此難明。故以濕性譬喻天然的理性。就按水結冰塊時。及冰塊化成水時。可詳觀此濕性有無生滅呢。
又靜水。被風吹成波時。及風息水靜時。可再詳觀此濕性他有造作麼。此就是有造作。即有生滅。無造作。亦無生滅。可爲鐵證。有何疑哉。天然理性。亦複如是。
茲將譬喻列表于後
大冰塊 喻世界宇宙 如寒涼之苦應遠離不可久住。
小冰塊 喻人身及萬物 如無常冰塊不能久存波浪之中。
冰洋之水 喻人之心可動可靜 是可凡可聖能安能危之機。
冰塊之濕 喻世界人生之性 有佛因者信之享無窮之安樂。
水中之波 喻人心之妄想 如波促冰塊消滅喻人身因妄想故無常。
大海冰洋的水波濕性。作譬喻。則容易醒悟人心。
向者所說的譬喻。是以易知的事理。譬喻難知的事理。其實這種事理若得究竟明白了。那還用著什麼修練呢。唯是念茲在茲。行住坐臥。不妄其現前一念。現量境界。直至成佛爲止。乃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未悟道時。初在雪山修外道法。六年之久。雖然修成四禅四空的法。自知非究竟法。故下雪山。至菩提樹下。若經行。若诤坐。經二十一天之久。夜睹明星。頓然大悟。遂贊一聲奇哉。故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可知這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非是修造才成的。就按佛悟道後。直接說華嚴經乃至說涅槃時。亦未見佛任何時修過道。大可爲正實確據。凡是說一切究竟大乘法亦未說過修行。唯是小乘聲聞方說修法。又六祖一部壇經。皆令後學悟道。未令後學學修道。後者論修爲不得已。雖禅定說修。皆是令後學開悟之法。如同古鏡。積久塵垢油泥。修拭潔淨而已。非是教人另修造一樣特別形樣來。既然不是修造。乃是本有的。雲何不能享受佛的福壽呢。這就是但因環境。而起妄想執著。故不能享佛的福壽。又爲什麼因環境而起執著呢。因吾人不能自知本有佛性。故執環境爲真。隨環境而成生滅故苦。若依向者所說悟大乘法。就不用修行了麼。亦不盡然。向者所說。是爲上根利智者說。若中下之士修行。方便法可有多門。
《湛山文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