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山文钞▪P10

  ..续本文上一页无隐乎尔。黄不解遂去。间多日又会谈毕。下山师送之于后。黄嗅山中挂花香。黄甚赞之。师在其身后。遂拍其肩曰。吾无隐乎尔。黄山谷顿然大悟(实智)。谢法。共举四端事言不同。而于理智竟同。藉此四端。以释大圆镜智。

  

且如不将一物者。而问其师有何放下而不自知。不将者。即是分别我执。而复曰不执一物。即是分别法执。此分别之我法二执。却是大圆镜之影也。其师即告之放下。反问。既不将物。以何放下。师遂答。放不下担取去。其机将熟。遂悟。谢法。即是将破分别我法二执。可谓权智(权智名相最多)。此非佛之权智。如大圆镜智之中。离开熏影相。而偏执镜光。如悟偏真理。成生空智。起析空观。

  

又黄山谷之悟因藉环境开悟。故法法全影。头头是道。乃悟现成的华藏世界。无去无留。无取无舍。即是无隐乎之大义。可谓实智。又知之为知之。属世间法。不知为不知。出世间法。是知也。乃统起世出世间。即是佛之实智。再以法合喻于大圆镜智。知之为知之者。乃合大圆镜中之影相也。不知为不知。乃合镜中之光也。是知也。乃合光影之中道。当然之实智也。又古德云。未悟道时。山河是山河。大地是大地。已悟道时。山河不是山河。大地不是大地。再悟道之极。山河仍是山河。大地仍是大地。再以法合喻大圆镜智者在未悟道时。以合大圆镜中之影相也。至已悟道时。以合大圆镜中之镜光也。以至再悟道之极时。以合大圆镜中之影相与镜光也。此影相镜光俱足。故喻佛之实智。凡大乘经中所说之空者。皆是指空理。或谓性空或谓性理。此大圆镜者以表性空。或空理或性理。此镜中影相。即是镜光所成。以喻山河大地。一切众生。皆是性理。或空理。或性空。所成。

  

又邻实智之权智者。如古德云。初开悟时。知山河大地不是山河大地。可谓之邻实之权智。尚有两种。一是析空智。所悟者。如知专重大圆镜之光。要弃离影相。故名真谛理。乃属偏真。若修行谓之析法空观。若再深悟一层。能知大圆镜所现之影相本是镜光所成。云何离之唯有影相。无非镜光。此理高过析空故名为体空。根本重一性字。因此性之一义。不受一切名相。乃无可表示。故名性理。又因事显理。而理无自体故。故名空理。实不可得立名。复曰诸法性空。若果一法不执。则修行之大事毕矣。又不执亦不执。其义无尽。故有四十二位妙陀罗。位位一切法趣。是趣不过。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法住法位。世问相常。皆天然之势也。

  

或问。未悟道时。见山河大地。是山河大地。悟道究竟之时。见山河仍是山河等。此是何意义。答。未悟时。不知影是镜中之影。悟至究竟时。则知影是镜中之影。影喻山河等。镜喻性理。于是以警宇宙人生。唯一性理耳。

  

  

以譬喻解十如是

  

法华经十如是。据南岳慧思大师。依真俗中三谛理。有三番解释。

  

第一番。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此为俗谛。

  

第二番。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此为真谛。

  

第三番。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此为中谛。

  

如乃常住不变。久远不迁之体。其余性。体。力。作。等。皆属不变随缘之用。所谓相者。质也。相待之宜性者。真空。无为而安。体者具也。体包仁道。力者。气也。精神所及。作者为也。圣作物睹。因者。原也。由机而起。缘者。助究也。向因而扶。果者。实也。因缘合成。报者。复也。以果酬因。本末者。始终轮转不息也。此乃依俗谛理。随世间法立一切名相。

  

十法界各具十如是。所谓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此皆由如而来。凡夫不离相。性。体。力。等之用而竟不知其名目及来由。又十法界亦各具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本末究竟等如。若仅知是如而证。乃属小乘。中乘。仅证偏真理。而不知相如是等。故名声闻缘觉谓之二乘。

  

又十法界各具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本末究竟等如是。其相属俗谛。如属真谛。真俗不二。乃成中谛。因其义趣。幽深难解。故借譬喻以解之。

  

且详察宇宙人生。确是舞台演戏而艺人登台演戏已久。习惯成风。迷情日深。认为实事。故受宇宙内之荣辱得失。成破利害迫得至于捶胸堕脚。或者废寝忘餐。甚至惊魂落魄。乃至自杀。如是之苦。苦于不自知也。如若明白了佛法中三谛(审实之义)之理自能解除了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中的一切巨细痛苦。设问三谛之理从何而来。来于十法界之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也。又此十法界之相性等从何而来。是来于性理真如也。故曰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若再转俗谛归真谛。则曰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乃至本末究竟等如。若再转真俗二谛归中谛则曰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乃至本末究竟等如是。因吾人认俗谛为实有。则成凡夫俗子。认真谛为实有。则成声闻缘觉二乘圣人。若不执着二乘。保果不前者。再进修大乘。行菩萨道。度化众生。净佛国土。自能达到佛果。则五住烦恼究尽。二种生死永亡。的然达到妙觉果海也。此是一定的规模路线。若不能由如是之理悟修亦可由譬喻深入。及其成功一也。

  

今说譬喻者。以便转识成智。譬如艺人演戏。装扮古代帝王死后。皇后托孤。议幼主继位之时。且看艺人扮皇后之态度。俨然似贵妃女流之貌。可谓如是相也。其声音语言。温柔典雅。全似和霭之性。可谓如是性也。其相性完备。可谓如是体也。其心中展转。言谈委婉。总欲大臣忠诚幼主。可谓如是力也。共扮演大臣者。接受托孤致太子继位。可谓如是作也。以太子为原起。可谓如是因也。其皇后与大臣。同意助成。可谓如是缘也。太子已正南面。可谓如是果也。御禄千锺。八方进贡。可谓如是报也。又从相至报。如是本末。皆是真如所成。可谓平等也。但按扮演皇后之艺人。自知其本人为能扮者是真。皇后为其所扮者是假。其看戏之众人。亦知其是假装。而台上台下之人。皆不知其自已是谁之所装。呜呼。又如吾人。合眼睡眠。偶有梦时。至醒时睁眼。方知是梦。此是合眼之梦易醒。又谁知睁眼时亦在梦中。而睁眼之梦。难醒也。纵有人说知。而亦不肯信之。以迷之深也。再者艺术人解装下台。若复有人谓之汝虽台上解装。而台下之装犹未解也。其必不信。乃迷久之故。

  

如上之譬喻。世人亦多有知之者。往往有世人死去。其旁人判断叹之。谓大梦一场。亦或死去之人。其灵魂有觉悟者。自知是一场大梦方醒。此亦是警人之处。而究竟有无省悟。亦难下断言。此不过曲引旁征。提示生信。今再以故合喻。按俗谛者由如而来。佛已彻底。故号如来。法华方便品中。以略开权显实。佛使声闻众动执生疑。引向之回小乘而向大乘。故无问自说。乃曰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者。此以俗谛名相。引导凡夫。从俗转真。引二乘人。从空观出。入俗谛。而修假观。假观成。并已成之空观。同入中观。共成中道。以证中谛理体。此对钝根人。以次第引导。从真俗而入中谛。若上根利智者。顿超直入。不必如是次序。乃能以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一行三止。所谓妙奢摩陀。妙三摩波提。妙禅那。圆中谛理也。顿超直入。此之谓究竟之佛法也。再以法合喻。十法界四圣六凡。每一凡圣。各具十法界。每界各具十如是。故成百界千如。同是一个大舞台演戏。释迦如来亦具十如是相。乃至本末究竟等。由佛界。乃至地狱法界。亦具足十如是相等。佛之相。百福庄严。其果报。十方供养。地狱众生相。蓬头垢面。其果报万苦交加。其苦乐岂止天渊之别。佛之愿力及作为。慈悲喜舍。地狱众生之业力及作为。杀盗淫妄也。余以类推可知。按佛从兜率天。降王宫。长成人时。选娶三妻。一名瞿夷。二名耶输陀罗。第三名鹿野虽有三妻之美。时常感觉不乐。遂遣郁闷游行城廓四门。于前三门所遇老病死者。愈加烦闷。后至一门。逢一比丘。不知是何等人。问随人。答之。谓是出世之人。为脱生老病死等苦。故有此行为相状。太子闻之。顿感觉自己不致终为笼中鸡鸟。可有离苦之路。何不为之。从此不作笼中鸟。决学野鹤任意飞。于是决定主意出家。访道五年。投两外道师。所传世间天道。于雪山六年修成。自觉祇可延生。终不免死。遂下雪山。至菩提树下。趺坐亦经行。经三七日。夜睹明星悟道。遂道一声奇哉。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于是如梦初醒。斯后方登大舞台。演四十九年之久一场大戏。而始下台。所谓一切众生者。即指九法界说之。如来者。如无异相。来有别相。由无异之真空。而成别相之妙有。智者。现前之明智。慧者。宿世之本知。德者。遍享无量恒河沙数众生同受之福。相者。本具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巨细之相。原是独具一身。岂有众相。以如是知。如是见。故发如是言。所谓妄想者。乃不应想而想。执著者。乃应舍而不舍。

  

不能证得者。以本无证而求证。以不应得而求得。于是奈难证得佛登大舞台演戏。众生不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湛山文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倓虚大师论文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