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隱乎爾。黃不解遂去。間多日又會談畢。下山師送之于後。黃嗅山中挂花香。黃甚贊之。師在其身後。遂拍其肩曰。吾無隱乎爾。黃山谷頓然大悟(實智)。謝法。共舉四端事言不同。而于理智竟同。藉此四端。以釋大圓鏡智。
且如不將一物者。而問其師有何放下而不自知。不將者。即是分別我執。而複曰不執一物。即是分別法執。此分別之我法二執。卻是大圓鏡之影也。其師即告之放下。反問。既不將物。以何放下。師遂答。放不下擔取去。其機將熟。遂悟。謝法。即是將破分別我法二執。可謂權智(權智名相最多)。此非佛之權智。如大圓鏡智之中。離開熏影相。而偏執鏡光。如悟偏真理。成生空智。起析空觀。
又黃山谷之悟因藉環境開悟。故法法全影。頭頭是道。乃悟現成的華藏世界。無去無留。無取無舍。即是無隱乎之大義。可謂實智。又知之爲知之。屬世間法。不知爲不知。出世間法。是知也。乃統起世出世間。即是佛之實智。再以法合喻于大圓鏡智。知之爲知之者。乃合大圓鏡中之影相也。不知爲不知。乃合鏡中之光也。是知也。乃合光影之中道。當然之實智也。又古德雲。未悟道時。山河是山河。大地是大地。已悟道時。山河不是山河。大地不是大地。再悟道之極。山河仍是山河。大地仍是大地。再以法合喻大圓鏡智者在未悟道時。以合大圓鏡中之影相也。至已悟道時。以合大圓鏡中之鏡光也。以至再悟道之極時。以合大圓鏡中之影相與鏡光也。此影相鏡光俱足。故喻佛之實智。凡大乘經中所說之空者。皆是指空理。或謂性空或謂性理。此大圓鏡者以表性空。或空理或性理。此鏡中影相。即是鏡光所成。以喻山河大地。一切衆生。皆是性理。或空理。或性空。所成。
又鄰實智之權智者。如古德雲。初開悟時。知山河大地不是山河大地。可謂之鄰實之權智。尚有兩種。一是析空智。所悟者。如知專重大圓鏡之光。要棄離影相。故名真谛理。乃屬偏真。若修行謂之析法空觀。若再深悟一層。能知大圓鏡所現之影相本是鏡光所成。雲何離之唯有影相。無非鏡光。此理高過析空故名爲體空。根本重一性字。因此性之一義。不受一切名相。乃無可表示。故名性理。又因事顯理。而理無自體故。故名空理。實不可得立名。複曰諸法性空。若果一法不執。則修行之大事畢矣。又不執亦不執。其義無盡。故有四十二位妙陀羅。位位一切法趣。是趣不過。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法住法位。世問相常。皆天然之勢也。
或問。未悟道時。見山河大地。是山河大地。悟道究竟之時。見山河仍是山河等。此是何意義。答。未悟時。不知影是鏡中之影。悟至究竟時。則知影是鏡中之影。影喻山河等。鏡喻性理。于是以警宇宙人生。唯一性理耳。
以譬喻解十如是
法華經十如是。據南嶽慧思大師。依真俗中叁谛理。有叁番解釋。
第一番。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此爲俗谛。
第二番。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此爲真谛。
第叁番。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此爲中谛。
如乃常住不變。久遠不遷之體。其余性。體。力。作。等。皆屬不變隨緣之用。所謂相者。質也。相待之宜性者。真空。無爲而安。體者具也。體包仁道。力者。氣也。精神所及。作者爲也。聖作物睹。因者。原也。由機而起。緣者。助究也。向因而扶。果者。實也。因緣合成。報者。複也。以果酬因。本末者。始終輪轉不息也。此乃依俗谛理。隨世間法立一切名相。
十法界各具十如是。所謂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此皆由如而來。凡夫不離相。性。體。力。等之用而竟不知其名目及來由。又十法界亦各具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本末究竟等如。若僅知是如而證。乃屬小乘。中乘。僅證偏真理。而不知相如是等。故名聲聞緣覺謂之二乘。
又十法界各具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本末究竟等如是。其相屬俗谛。如屬真谛。真俗不二。乃成中谛。因其義趣。幽深難解。故借譬喻以解之。
且詳察宇宙人生。確是舞臺演戲而藝人登臺演戲已久。習慣成風。迷情日深。認爲實事。故受宇宙內之榮辱得失。成破利害迫得至于捶胸墮腳。或者廢寢忘餐。甚至驚魂落魄。乃至自殺。如是之苦。苦于不自知也。如若明白了佛法中叁谛(審實之義)之理自能解除了六道輪回(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中的一切巨細痛苦。設問叁谛之理從何而來。來于十法界之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也。又此十法界之相性等從何而來。是來于性理真如也。故曰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若再轉俗谛歸真谛。則曰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乃至本末究竟等如。若再轉真俗二谛歸中谛則曰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乃至本末究竟等如是。因吾人認俗谛爲實有。則成凡夫俗子。認真谛爲實有。則成聲聞緣覺二乘聖人。若不執著二乘。保果不前者。再進修大乘。行菩薩道。度化衆生。淨佛國土。自能達到佛果。則五住煩惱究盡。二種生死永亡。的然達到妙覺果海也。此是一定的規模路線。若不能由如是之理悟修亦可由譬喻深入。及其成功一也。
今說譬喻者。以便轉識成智。譬如藝人演戲。裝扮古代帝王死後。皇後托孤。議幼主繼位之時。且看藝人扮皇後之態度。俨然似貴妃女流之貌。可謂如是相也。其聲音語言。溫柔典雅。全似和霭之性。可謂如是性也。其相性完備。可謂如是體也。其心中展轉。言談委婉。總欲大臣忠誠幼主。可謂如是力也。共扮演大臣者。接受托孤致太子繼位。可謂如是作也。以太子爲原起。可謂如是因也。其皇後與大臣。同意助成。可謂如是緣也。太子已正南面。可謂如是果也。禦祿千锺。八方進貢。可謂如是報也。又從相至報。如是本末。皆是真如所成。可謂平等也。但按扮演皇後之藝人。自知其本人爲能扮者是真。皇後爲其所扮者是假。其看戲之衆人。亦知其是假裝。而臺上臺下之人。皆不知其自已是誰之所裝。嗚呼。又如吾人。合眼睡眠。偶有夢時。至醒時睜眼。方知是夢。此是合眼之夢易醒。又誰知睜眼時亦在夢中。而睜眼之夢。難醒也。縱有人說知。而亦不肯信之。以迷之深也。再者藝術人解裝下臺。若複有人謂之汝雖臺上解裝。而臺下之裝猶未解也。其必不信。乃迷久之故。
如上之譬喻。世人亦多有知之者。往往有世人死去。其旁人判斷歎之。謂大夢一場。亦或死去之人。其靈魂有覺悟者。自知是一場大夢方醒。此亦是警人之處。而究竟有無省悟。亦難下斷言。此不過曲引旁征。提示生信。今再以故合喻。按俗谛者由如而來。佛已徹底。故號如來。法華方便品中。以略開權顯實。佛使聲聞衆動執生疑。引向之回小乘而向大乘。故無問自說。乃曰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者。此以俗谛名相。引導凡夫。從俗轉真。引二乘人。從空觀出。入俗谛。而修假觀。假觀成。並已成之空觀。同入中觀。共成中道。以證中谛理體。此對鈍根人。以次第引導。從真俗而入中谛。若上根利智者。頓超直入。不必如是次序。乃能以一心叁觀。一境叁谛。一行叁止。所謂妙奢摩陀。妙叁摩波提。妙禅那。圓中谛理也。頓超直入。此之謂究竟之佛法也。再以法合喻。十法界四聖六凡。每一凡聖。各具十法界。每界各具十如是。故成百界千如。同是一個大舞臺演戲。釋迦如來亦具十如是相。乃至本末究竟等。由佛界。乃至地獄法界。亦具足十如是相等。佛之相。百福莊嚴。其果報。十方供養。地獄衆生相。蓬頭垢面。其果報萬苦交加。其苦樂豈止天淵之別。佛之願力及作爲。慈悲喜舍。地獄衆生之業力及作爲。殺盜淫妄也。余以類推可知。按佛從兜率天。降王宮。長成人時。選娶叁妻。一名瞿夷。二名耶輸陀羅。第叁名鹿野雖有叁妻之美。時常感覺不樂。遂遣郁悶遊行城廓四門。于前叁門所遇老病死者。愈加煩悶。後至一門。逢一比丘。不知是何等人。問隨人。答之。謂是出世之人。爲脫生老病死等苦。故有此行爲相狀。太子聞之。頓感覺自己不致終爲籠中雞鳥。可有離苦之路。何不爲之。從此不作籠中鳥。決學野鶴任意飛。于是決定主意出家。訪道五年。投兩外道師。所傳世間天道。于雪山六年修成。自覺祇可延生。終不免死。遂下雪山。至菩提樹下。趺坐亦經行。經叁七日。夜睹明星悟道。遂道一聲奇哉。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于是如夢初醒。斯後方登大舞臺。演四十九年之久一場大戲。而始下臺。所謂一切衆生者。即指九法界說之。如來者。如無異相。來有別相。由無異之真空。而成別相之妙有。智者。現前之明智。慧者。宿世之本知。德者。遍享無量恒河沙數衆生同受之福。相者。本具無量叁千大千世界巨細之相。原是獨具一身。豈有衆相。以如是知。如是見。故發如是言。所謂妄想者。乃不應想而想。執著者。乃應舍而不舍。
不能證得者。以本無證而求證。以不應得而求得。于是奈難證得佛登大舞臺演戲。衆生不知。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湛山文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