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山文钞▪P9

  ..续本文上一页如此类。不一而足。又如二乘圣人见真谛理。以真谛为真实。菩萨见俗谛理。以如幻化为真实。别教菩萨见但中理。以但中为真实。是皆各有所执。未能究竟明其义焉。能不谓之愚乎。

  

何谓异熟果愚。以世间一切法。皆由变异而成故。如果木结实。因微而巨。因青而红而黄。此渐次变异成熟之果。乃与因地不同。遂谓之异熟果。他如飞。潜。动。植等物。由小而大。世人以为常识。其理亦复如是。是皆囿于见闻而成异熟识焉。能不谓之愚乎。

  

按异熟识。又名生相无明。以此变异之相。同识生起故。惟此识入人已深。牢不可破。如不以金刚心。重虑玄门破之。未有能证究竟佛果者。八识颂云。金刚道后异熟空诚以此识未空。即愚痴未尽。则一切种智未充。故名之曰真实义愚。异熟果愚也。

  

或曰。二愚似不相同。何可浑而为一。曰。此二愚者。皆由异熟识性酝酿而成。互为因果。无非各以心境意义立名。何以故。以心生法生。法主心生故。

  

或曰。云何此识不破。未有能证究竟佛果者。曰。究竟佛果。乃本来法法俱是。非变异及不变异也。而变异与不变异。又无一而非法也。无机子云。究竟佛果者。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盖众生狃于积习。以为佛果之成熟。亦如万物之变异。甚或以佛之丈六应身及千丈报身为究竟之佛果。而不知因果同时。如莲花然也。

  

由此观之。异熟识者。由境生而种种心生者也。异熟果者。由心生而种种境生者也。既有能生所生在。焉得究竟。又如何合于无生法忍之义耶。法华经云。诸法实相义。不可以言宣。此意言之尽矣。

  

  

答问天台教观二则

  

一法智大师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如何谓之蛣蜣。理毒。性具。请解释其义。

  

法智大师。于宋代时。中兴天台教观。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者。乃启示后进从学也。夫阴者有五。乃色受想行识也。观者有三。乃空假中也。教相有四乃藏通别圆也。谛理有三。乃真俗中也。随缘者。乃随其能观之智。所缘之境。其功夫之浅深。有六即之分。所谓六即者。乃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是也。按天台宗立阴。最重识阴。为所观之境。或以五阴同为一境之理。于别教为但中理。息二边分别止。乃能起中观之智。所缘但中之理境者。随其观行功夫浅深以勘其效果。故分六即。由理即。乃至究竟即。按别教是次第三观。虽修中观。乃是息去空假两边。而独显中道。此中道即以无所得为自体。故心经云。以无所得故心无罣碍(破报障)。无罣碍故。无有恐怖(破业障)。

  

远离颠倒梦想(破烦恼障)。别教乃次第法门。渐次而修。故般若经谓之渐后。破除三障。为究竟即也。又其渐后之前。以阿含经为渐初。以方等经为渐中也。蛣蜣。乃一虫名。亦名屎壳蜋。此动物虽微而通灵。以观行故乃能自主脱生了死。藉此以警世人。吾世人亦动物也。多局于常情习惯。任运以待。听其生死。而又幸生怕死。岂不颠倒么。若闻佛法。能了生死。其少善根者而多不信。奈何。这佛法立言。皆是表现我人类的性理。但须有相当的考据。于是故立蛣蜣。理毒。性具。之名言。且说蛣蜣此虫。自信有恒不退。必须达到目的地为止。此虫在乡间多见。自寻驴马粪滚成一丸。终日推转不息。至转成时。其虫脱窍。破丸灵入内质遂化一蝉。飞在树上长鸣。即名蛣蜣。时夏末秋初。人闻其声。皆名之为伏螂。或名之为秋螂。至秋将尽时。遂又脱壳。化成熏色蝴蝶。所遗之壳。名曰蝉螁。入药专治小儿温疹等病。又乡间有俗语。谓屎壳螂滚粪弹。脱窍化鸣蝉。按佛经有十二须众生。名此类谓之有想化生。教义中藉此物类。实由思想变化。故教义以此证实诸宗修行之法。总不外理止观想。是即止观法门。

  

理毒者。因义立名。由名显义。藉古时战争阵鼓用毒涂之。名涂毒鼓。敌人闻此鼓声即死。虽远处闻之。当时不死。将来毒发必死。藉此比喻。人闻佛教。发明性理之声。则贪瞋痴心即死。虽当时不死。已受此性理之因。永不泯灭。将来必发。决定消灭贪瞋痴性。从此理之功效。与涂毒鼓之功效相同。故订名曰理毒。性具者。指蛣蜣之变化。理毒之效果。皆是一性所具也。若非理毒之性具。焉有蛣蜣之造化。若非蛣蜣之事造。焉显理毒之效果。

  

性具者。乃表诸佛之法身。理毒者。乃指大菩萨之般若(彻底之智慧)。蛣蜣者。乃喻真声闻之解脱。

  

二昙密大师。精习天台教观。而于顿渐偏圆。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诸掌。一日叹曰。教乘之妙无得而称。但未离于名言。终非见性。不若更衣。从别传之学。请批许其当否。

  

吾先师谛公有言。谓学佛人之根性大端有二。一者法性人。一者慧性人。若法性人一闻禅机则心空及第。慧性人一闻教理则大开圆解。此皆指利根者言之。向者昙密大师。又何妨一试教外别传。何必更衣从学。倘得悟明禅机。必明天台教义。何则。皆是教外明宗故。若不能言外思义。虽从教外别传。亦难满愿。何以故。既然赞叹教乘之妙。无得而称。已竟离于名言。而反云但未离于名言。终非见性。但不知昙密大师。以何为性。既能赞叹。教乘之妙。又不知昙师。以何为妙。又妙者。即是不可思议。岂落名言。若不落名言。则法法皆是自性。乃不自承认。而反指台教但未离于名言。终非见性。当知其必欲法外见性。吾敢断定昙师于天台教观。顿渐偏圆。性具理毒之旨。亦未梦见少分可谓以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是也。

  

  

答杨能枢居士问权实二智义

  

权实二智。其名义繁复。按经部说之则易知。依经文说之。则难分。何则权实不二故。且按经部说之。如华严经。乃属别圆二教。一权。一实。别教义属权。是菩萨法。圆教义属实。是佛法。此易知也。若以经文说。佛为引权入实。亦有随权说者。菩萨虽局于权。亦有多达于实者。如善财入于弥勒楼阁。见其阁中境界皆是不可思议。则菩萨示权不可思议之境。正是引善才入其实智也。而未知善才领与未领。未能判定。是难分也。若果领其实义。权亦实也。若未领其实义。实亦权也。以权实不二故。因实智虽言。故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般若经。二权一实。二权者。一通教体空智属权二别教。但中理智亦属权。三圆教。真空妙有智属实。此皆易知。方等部经。说三权一实。其中二权一实者。如体空智。及但中智。并真空妙有智。皆与般若经之说相同。其不同者。只一藏教。析法空智。为权故曰方等部中。三权一实也。

  

又按般若经文。权智易知。实智不易明了。如金刚经。正宗分开端。如来入舍卫城乞食。乃至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尔时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不知此赞。从何而来识得此意。即是实智。不识此意。任何解说。皆属权智。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属权说。为六祖慧能大师。一闻而悟。即成实智。可知实智。不离文字不即文字。方等部之楞严经。七大文中。佛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告是令人言外思义。悟之方为实智。若藏教。纯权无实。虽阿罗汉。证第四果。唯以生空智。证偏真理。仍属权智。唯圆教但说无上道。开三权显一实。虽如是说。其义理幽深。不易彻底。兹选佛法教义之中。最易领悟。显实之名义者。其为转八识。成四智乎。而四智之归宿。唯一的。即是大圆镜智。此为尊宿之所共许也。虽然共许。而又恐有穷源未尽者。则不得不详其譬义以释大圆智也。此智之名。乃以圆镜为譬喻。法喻同名。精微贴切。则不可不究明之。若镜未成。则无所论。镜若已成。若再不欲其镜中有影(喻拨偏空之理)。任何智人设法。则终不可得免去其镜中之影像也(以伏喻诸法实相)。以是义故。故以法喻一名。乃表究竟之佛智。唯含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纵修万劫。毫无一法可得。亦无一法可失。何以故。以本自具足故。因吾人妄见有得失故。从无始劫来总未舍此得失(代表世间一切对待等法)之妄见。故受苦无尽。为破此妄见。故立大圆镜智之法喻同名。以破其对待的妄想执着。何以见得。以其法(乃四智也)喻(大圆镜也)并举相齐。而立名故。镜中之光。以喻天然性理。镜中之影。以喻世界森罗万象。而知此性理万象者。乃圆智中之妙观察智也。乃知其离影象则镜光不显。离镜光则影象全无。此喻色相全是性光所成。性光全是色相所显。色相即是宇宙(世界)人生(众生)。镜光即是天然性理。能如是会之。天理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天理。换言之。天理即实智。人生即权智。所谓事理不二。权实一如。显然可知镜影不二。生佛一如。且举禅宗宿德云。未悟时山河是山河。大地是大地(世俗之见)。已悟时。山何不是山河。大地不是大地(破参的权智)。再悟时。山河仍是山河。大地仍是大地(实智)。又孔子诲子路曰。由也诲汝知之乎(世智)。知之为知之(世俗之见)。不知为不知(权智)。是知也(实智)。又禅宗宿德赵州祖师之门人。问师曰。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师云放下(权智)。门人曰既不将一物。有何放下。师曰。放不下。担取去。门人悟之(破参属于权智)。又诲堂禅师住山时。常与黄山谷谈话。黄云。我儒家经书。有可参者否。师云有之。曰。吾…

《湛山文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倓虚大师论文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