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此類。不一而足。又如二乘聖人見真谛理。以真谛爲真實。菩薩見俗谛理。以如幻化爲真實。別教菩薩見但中理。以但中爲真實。是皆各有所執。未能究竟明其義焉。能不謂之愚乎。
何謂異熟果愚。以世間一切法。皆由變異而成故。如果木結實。因微而巨。因青而紅而黃。此漸次變異成熟之果。乃與因地不同。遂謂之異熟果。他如飛。潛。動。植等物。由小而大。世人以爲常識。其理亦複如是。是皆囿于見聞而成異熟識焉。能不謂之愚乎。
按異熟識。又名生相無明。以此變異之相。同識生起故。惟此識入人已深。牢不可破。如不以金剛心。重慮玄門破之。未有能證究竟佛果者。八識頌雲。金剛道後異熟空誠以此識未空。即愚癡未盡。則一切種智未充。故名之曰真實義愚。異熟果愚也。
或曰。二愚似不相同。何可渾而爲一。曰。此二愚者。皆由異熟識性醞釀而成。互爲因果。無非各以心境意義立名。何以故。以心生法生。法主心生故。
或曰。雲何此識不破。未有能證究竟佛果者。曰。究竟佛果。乃本來法法俱是。非變異及不變異也。而變異與不變異。又無一而非法也。無機子雲。究竟佛果者。但複本時性。更無一法新。蓋衆生狃于積習。以爲佛果之成熟。亦如萬物之變異。甚或以佛之丈六應身及千丈報身爲究竟之佛果。而不知因果同時。如蓮花然也。
由此觀之。異熟識者。由境生而種種心生者也。異熟果者。由心生而種種境生者也。既有能生所生在。焉得究竟。又如何合于無生法忍之義耶。法華經雲。諸法實相義。不可以言宣。此意言之盡矣。
答問天臺教觀二則
一法智大師所結立陰。觀。別理。隨緣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如何謂之蛣蜣。理毒。性具。請解釋其義。
法智大師。于宋代時。中興天臺教觀。所結立陰觀別理。隨緣六即者。乃啓示後進從學也。夫陰者有五。乃色受想行識也。觀者有叁。乃空假中也。教相有四乃藏通別圓也。谛理有叁。乃真俗中也。隨緣者。乃隨其能觀之智。所緣之境。其功夫之淺深。有六即之分。所謂六即者。乃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是也。按天臺宗立陰。最重識陰。爲所觀之境。或以五陰同爲一境之理。于別教爲但中理。息二邊分別止。乃能起中觀之智。所緣但中之理境者。隨其觀行功夫淺深以勘其效果。故分六即。由理即。乃至究竟即。按別教是次第叁觀。雖修中觀。乃是息去空假兩邊。而獨顯中道。此中道即以無所得爲自體。故心經雲。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破報障)。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破業障)。
遠離顛倒夢想(破煩惱障)。別教乃次第法門。漸次而修。故般若經謂之漸後。破除叁障。爲究竟即也。又其漸後之前。以阿含經爲漸初。以方等經爲漸中也。蛣蜣。乃一蟲名。亦名屎殼蜋。此動物雖微而通靈。以觀行故乃能自主脫生了死。藉此以警世人。吾世人亦動物也。多局于常情習慣。任運以待。聽其生死。而又幸生怕死。豈不顛倒麼。若聞佛法。能了生死。其少善根者而多不信。奈何。這佛法立言。皆是表現我人類的性理。但須有相當的考據。于是故立蛣蜣。理毒。性具。之名言。且說蛣蜣此蟲。自信有恒不退。必須達到目的地爲止。此蟲在鄉間多見。自尋驢馬糞滾成一丸。終日推轉不息。至轉成時。其蟲脫竅。破丸靈入內質遂化一蟬。飛在樹上長鳴。即名蛣蜣。時夏末秋初。人聞其聲。皆名之爲伏螂。或名之爲秋螂。至秋將盡時。遂又脫殼。化成熏色蝴蝶。所遺之殼。名曰蟬螁。入藥專治小兒溫疹等病。又鄉間有俗語。謂屎殼螂滾糞彈。脫竅化鳴蟬。按佛經有十二須衆生。名此類謂之有想化生。教義中藉此物類。實由思想變化。故教義以此證實諸宗修行之法。總不外理止觀想。是即止觀法門。
理毒者。因義立名。由名顯義。藉古時戰爭陣鼓用毒塗之。名塗毒鼓。敵人聞此鼓聲即死。雖遠處聞之。當時不死。將來毒發必死。藉此比喻。人聞佛教。發明性理之聲。則貪瞋癡心即死。雖當時不死。已受此性理之因。永不泯滅。將來必發。決定消滅貪瞋癡性。從此理之功效。與塗毒鼓之功效相同。故訂名曰理毒。性具者。指蛣蜣之變化。理毒之效果。皆是一性所具也。若非理毒之性具。焉有蛣蜣之造化。若非蛣蜣之事造。焉顯理毒之效果。
性具者。乃表諸佛之法身。理毒者。乃指大菩薩之般若(徹底之智慧)。蛣蜣者。乃喻真聲聞之解脫。
二昙密大師。精習天臺教觀。而于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一日歎曰。教乘之妙無得而稱。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請批許其當否。
吾先師谛公有言。謂學佛人之根性大端有二。一者法性人。一者慧性人。若法性人一聞禅機則心空及第。慧性人一聞教理則大開圓解。此皆指利根者言之。向者昙密大師。又何妨一試教外別傳。何必更衣從學。倘得悟明禅機。必明天臺教義。何則。皆是教外明宗故。若不能言外思義。雖從教外別傳。亦難滿願。何以故。既然贊歎教乘之妙。無得而稱。已竟離于名言。而反雲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但不知昙密大師。以何爲性。既能贊歎。教乘之妙。又不知昙師。以何爲妙。又妙者。即是不可思議。豈落名言。若不落名言。則法法皆是自性。乃不自承認。而反指臺教但未離于名言。終非見性。當知其必欲法外見性。吾敢斷定昙師于天臺教觀。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亦未夢見少分可謂以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是也。
答楊能樞居士問權實二智義
權實二智。其名義繁複。按經部說之則易知。依經文說之。則難分。何則權實不二故。且按經部說之。如華嚴經。乃屬別圓二教。一權。一實。別教義屬權。是菩薩法。圓教義屬實。是佛法。此易知也。若以經文說。佛爲引權入實。亦有隨權說者。菩薩雖局于權。亦有多達于實者。如善財入于彌勒樓閣。見其閣中境界皆是不可思議。則菩薩示權不可思議之境。正是引善才入其實智也。而未知善才領與未領。未能判定。是難分也。若果領其實義。權亦實也。若未領其實義。實亦權也。以權實不二故。因實智雖言。故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般若經。二權一實。二權者。一通教體空智屬權二別教。但中理智亦屬權。叁圓教。真空妙有智屬實。此皆易知。方等部經。說叁權一實。其中二權一實者。如體空智。及但中智。並真空妙有智。皆與般若經之說相同。其不同者。只一藏教。析法空智。爲權故曰方等部中。叁權一實也。
又按般若經文。權智易知。實智不易明了。如金剛經。正宗分開端。如來入舍衛城乞食。乃至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爾時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不知此贊。從何而來識得此意。即是實智。不識此意。任何解說。皆屬權智。又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屬權說。爲六祖慧能大師。一聞而悟。即成實智。可知實智。不離文字不即文字。方等部之楞嚴經。七大文中。佛雲。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告是令人言外思義。悟之方爲實智。若藏教。純權無實。雖阿羅漢。證第四果。唯以生空智。證偏真理。仍屬權智。唯圓教但說無上道。開叁權顯一實。雖如是說。其義理幽深。不易徹底。茲選佛法教義之中。最易領悟。顯實之名義者。其爲轉八識。成四智乎。而四智之歸宿。唯一的。即是大圓鏡智。此爲尊宿之所共許也。雖然共許。而又恐有窮源未盡者。則不得不詳其譬義以釋大圓智也。此智之名。乃以圓鏡爲譬喻。法喻同名。精微貼切。則不可不究明之。若鏡未成。則無所論。鏡若已成。若再不欲其鏡中有影(喻撥偏空之理)。任何智人設法。則終不可得免去其鏡中之影像也(以伏喻諸法實相)。以是義故。故以法喻一名。乃表究竟之佛智。唯含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縱修萬劫。毫無一法可得。亦無一法可失。何以故。以本自具足故。因吾人妄見有得失故。從無始劫來總未舍此得失(代表世間一切對待等法)之妄見。故受苦無盡。爲破此妄見。故立大圓鏡智之法喻同名。以破其對待的妄想執著。何以見得。以其法(乃四智也)喻(大圓鏡也)並舉相齊。而立名故。鏡中之光。以喻天然性理。鏡中之影。以喻世界森羅萬象。而知此性理萬象者。乃圓智中之妙觀察智也。乃知其離影象則鏡光不顯。離鏡光則影象全無。此喻色相全是性光所成。性光全是色相所顯。色相即是宇宙(世界)人生(衆生)。鏡光即是天然性理。能如是會之。天理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天理。換言之。天理即實智。人生即權智。所謂事理不二。權實一如。顯然可知鏡影不二。生佛一如。且舉禅宗宿德雲。未悟時山河是山河。大地是大地(世俗之見)。已悟時。山何不是山河。大地不是大地(破參的權智)。再悟時。山河仍是山河。大地仍是大地(實智)。又孔子誨子路曰。由也誨汝知之乎(世智)。知之爲知之(世俗之見)。不知爲不知(權智)。是知也(實智)。又禅宗宿德趙州祖師之門人。問師曰。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師雲放下(權智)。門人曰既不將一物。有何放下。師曰。放不下。擔取去。門人悟之(破參屬于權智)。又誨堂禅師住山時。常與黃山谷談話。黃雲。我儒家經書。有可參者否。師雲有之。曰。吾…
《湛山文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