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山文钞▪P8

  ..续本文上一页生死。于三界之中。虽出世之圣人。如声闻缘觉。已破除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纵超出三界之轮回。只了一层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在。仍住尘沙迷惑之中。又三贤之菩萨。虽破尽尘沙惑净。尚有根本迷惑。四十二品无明在。即别教中之佛果。仅破除十二分无明为极果。尚有三十分无明惑在。必待证到同圆。始破尽四十二品无明。证到圆教妙觉果海。

  

以上略说迷惑之梗概。是我众生既执迷三种自己。习以为常。兹简举三贤。十圣。别圆佛果之因缘。无非破除执迷之深浅。乃至于尽。除此破执之外。岂有一法别施与人哉。究其执迷之源。皆由吾众生。妄执对待之故。其实对待无根。妄执其异。以此为本耳。于是佛在方等部中。会说八不。四对。以破执迷。后经荆溪大师说不二十双。为显其妙。的示诸法平等。至宝塔之突见者。令其惊奇。以警众生。广演平易。同会平等。是诸佛之本怀也。旨在众妙现前。同证实相。谓之见宝塔也。实相者。诸法皆妙是也。世之七宝。由七大成故。而十法界。亦是七大所成。佛界为十法界之首。故佛之依正二报。皆以七宝表之。塔佛亦皆名多宝。所谓见者。乃指法会。凡圣同见。而塔又是七宝庄严。以名实相符。俾见塔与佛。具表十法界依正二报。悉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现前。各自具足七宝。为显生佛平等。二报一如。法法皆妙故。今则荆溪大师十不二门。即证法法皆妙。现前七大分明。前五支地水火风空。属于色法。后二支。是根与识。根者。乃胜义根见分。即见闻嗅尝觉知是。识者。乃意识等是。是二者。皆属于心法。虽皆属于心法。而亦未离色法。以离色无心。离心无色。互为所观之境。无非七大。皆七宝故。乃色心不二。显境妙也。明了塔之内外。是佛身塔相。塔内多宝佛。佛外多宝塔。无非七大。皆七宝故。互成内外不二。显智妙也。以智观境。全性起修。以境显智。全修在性。若智若境。无非七大。皆七宝故。性修不二。显行妙也。毋忘毋助。历行伏断。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无非七大。皆七宝故。因果不二。显位妙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如。佛如。众生如。一如一切如。如外无非如。无非如对如。如不可得。无得无不得。无非七大。皆七宝故。染净不二‧显三法妙也。身名正报。身居于地。地名依报。共名依正二报。此二非离非合。亦离亦合。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非七大。皆七宝故。依正不二。显感应妙也。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回佛法之生。换世法之熟。无非七大。皆七宝故。

  

自他不二。显神通妙也。身口意三。三业无失。一致清净。无非七大。皆七宝故。三业不二。显说法妙也。开权显实。开述显本。普利群生。无亲无疏。无非七大。皆七宝故。权实不二。显眷属妙也。一云所雨。一地所生。甘露均沾。互相受益。无非七大。皆七宝故。受润不二。显利益妙也。

  

解释佛经。大端有四。一释名字。二释文相。三释文义。四释义理。其名字与文相可知。今解文义。与义理。二者。文之义。重在见宝塔。见之突然。开佛之知见。唯在突然。不落思惟耳。如惊醒睡梦之人。若在凡夫。则仅知合眼有短梦。而不知睁眼无异长梦。于是一惊。或令豁然一醒。若在声闻缘觉。则仅知长短之梦皆醒。而不知证析空悟体空。仍在真谛梦中。于是一惊。亦或豁然一醒。若在三贤菩萨。自知真谛梦醒。而不知仍在尘沙惑梦之中。于是一惊。亦或豁然一醒也。

  

向者文义之中。无非佛之作用。旨在引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者。乃觉自知也。佛之见者。觉自见也。换言之。知自知也。见自见也。亦可云觉自觉也。若再求其充分明了胜义根性妙理。则可用六离合释释之。助其本见根性理体。以免余疑。六离合释者。一依主释。二持业释。三相违释。四有财释。五邻近释。六带数释。依原释之句解为标准皆是令人了义会理。

  

一依主释者。句解云能所依彰也。乃以能知见。及所知见。皆依本知见而彰之。以有所。方有能。若无能焉有所。而能所之知见。乃互相假借。自无本体。是无形中依本知见之主体而彰起也。能所属用。固依体方彰。究其实则为藉能所。正彰显本知见之主体(性理)也。以其名言难诠。故用依主。能所依彰。

  

恐未了然。再用第二。持业释释之。句解云体持业用。凡有一物。必有所用。既有所用之物。当有能用之业力。其业力不能自主。必有体持。则可知用不离体。凡有业用。必有体持。所谓体持业用也。例如吾人营一事业。思想行为无穷。是无穷之思想从何而生。生理学者或谓之从心脏而生。或谓之从脑筋而生。而心脏脑筋。从何而生。如是穷究无尽。强言之从不可名相而生是不可名相。体即在兹。恐仍不明了。则以第三相违释释之。句解云。两别双举也。如十不二门中。双举色心两别。以色法有相无知。别于心法有知无相。虽属两别。双举其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所以者何。虽两别而不可离故。以其色相。如离开知见之心。则无识别之为色相者矣。又如知见之心。离开色相之体。再离身外一切环境。则知见之心。一无寄托之处。二无所见之相。以何显其有知见之心耶。所以两别双毕。其相违而又统一。不可名为一相。亦不可名为二相。故前言不可名相。而表其理性之体。即在兹焉。总不外乎。言语道断。义理全彰。由是乃至受润不二。皆属两别双举。可谓开佛知见。十种妙门也。

  

如再不了解。则以第四。有财释。或谓多财释释之。句解云。将他显己故。例如有财。多财。则显其有财之人。称名财主。有地之人称为地主。等义。以例佛之名。称正遍知。觉行圆满。故称之为觉者。或名之为大觉世尊。以勉世人。孰无知觉。谁不是佛。俾人顾名思义。吾人之本知觉。妄用为所知。所觉。遂成世务之知识矣。自暴自弃。冤何如之。

  

如再不了解。则以第五。邻近释释之。句解云。居近邻强。令其自警也。义在彼亦丈夫。我亦丈夫。有为者亦若是。何不自强。禅门大会其义。多用邻近释之。令其顿悟。如试问其念佛的是谁。于是多有当时顿悟。可见其比邻接近。并可同强。又如净土宗。简捷之言。强调其语。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成佛。何其速也。以其居近邻强故。又佛者知觉义。吾人皆有知觉。以我之知觉。念彼之知觉。何其敏捷。可谓之邻近。何其有力。可谓之邻强。又教下常谈。终朝常对面。相亲不相识也。又密宗。陀罗尼。即身成佛。又律宗。佛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又云。众生持佛戒。即入诸佛位。如是等释。最近最强。

  

若不能如是信此。简易方便。则无可如之何矣。只可以第六带数释释之。句解云。体挟数量也。如五蕴等。以蕴为体。以数为量。其蕴体。所挟数量。如法行之。亦能证佛之常乐我净。四德果位。列表以明其来源。

  

  

五浊世中。以我之所想。不离烦恼浊。我之所行。不离众生浊。欲慕寂灭之乐。必先观想行二法无我。始谓之修道。再发弘愿学无量法门。如学至极端。至无道可修。则方达到边邪等见。皆属中道正理。法法皆我也。

  

五浊世中。求寂灭清净者。必先观识蕴。不离命浊。为无常。欲证寂灭之果。须发弘愿。成无上佛道。如成至极端。无灭可证。则达到生死即涅槃(不生不灭)的然处处皆常也。

  

五浊世中。欲断迷惑。必先观色蕴。不离劫浊。为不净。如欲断此招集惑业。须发弘颐。断尽烦恼。如断至极端。无集可断。则达到烦恼即菩提。时时清净也。五浊世中。知苦欲离。必先观受蕴。不离见浊。为苦本。欲离苦本。须发弘愿。度尽无边众生。如度至极端。无苦可舍。则达到五阴。六入。皆是真如。则种种安乐也。向者。乃依表所解。无量四谛。故以次序释之。而显无作四谛也。由五蕴始。乃至无量四谛。故先以道谛解之。谓修至无道可修。始证边邪皆中正之我德。以灭谛修至无灭可证。始证生死即涅槃之常德。以集谛修至无集可断始证烦恼即菩提之净德。以苦谛修至无苦可舍。始证阴入皆如之乐德。此属别教。渐修后。始得证道同圆。

  

以上借别教所显。色蕴本自具足圆教。圆行。圆理。圆顿。证之阴入皆如。无苦可舍。不待渐修。妙证乐德。乃至下及识蕴命浊等。无一不同证。妙果乐德也。如是四德。照例推知。则无须多辞矣。再说五浊之因缘。亦来于五蕴实法。一由众生。妄执色身为洁净。故情爱生。逐五欲之情境而昧性理。集成劫浊。二由众生。妄执享受为安乐。贪婪无息。穷奢极欲。造成见浊。三由众生。妄执思想为常在。被声色货利所转。迷不知返。积成烦恼浊。四由众生。妄执四心流动为我法。遗传物类劣种。身形薄弱结成众生浊。五由众生。妄执业识为主。参合暖息为生命。识骋不歇。劳损暖息(精气)。酿成命浊(寿命短促)。

  

上云五浊。本由妄执五蕴而成。仍由五蕴而起对治之方。故治五蕴。必须四念处起观行。始能收其效果。故佛将入灭时。答阿难问。以四念处为住也。

  

  

释二愚之底蕴

  

所谓二愚者。一曰真实义愚。一曰异熟果愚。夫愚者。痴也。根本无明之别称也。故凡有所执。皆谓之愚也。

  

何谓真实义愚。以世间一切法。皆作真实之义故。如世人见水则以水为实有见火则以火为实有。诸…

《湛山文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倓虚大师论文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