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死。于叁界之中。雖出世之聖人。如聲聞緣覺。已破除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縱超出叁界之輪回。只了一層分段生死。尚有變易生死在。仍住塵沙迷惑之中。又叁賢之菩薩。雖破盡塵沙惑淨。尚有根本迷惑。四十二品無明在。即別教中之佛果。僅破除十二分無明爲極果。尚有叁十分無明惑在。必待證到同圓。始破盡四十二品無明。證到圓教妙覺果海。
以上略說迷惑之梗概。是我衆生既執迷叁種自己。習以爲常。茲簡舉叁賢。十聖。別圓佛果之因緣。無非破除執迷之深淺。乃至于盡。除此破執之外。豈有一法別施與人哉。究其執迷之源。皆由吾衆生。妄執對待之故。其實對待無根。妄執其異。以此爲本耳。于是佛在方等部中。會說八不。四對。以破執迷。後經荊溪大師說不二十雙。爲顯其妙。的示諸法平等。至寶塔之突見者。令其驚奇。以警衆生。廣演平易。同會平等。是諸佛之本懷也。旨在衆妙現前。同證實相。謂之見寶塔也。實相者。諸法皆妙是也。世之七寶。由七大成故。而十法界。亦是七大所成。佛界爲十法界之首。故佛之依正二報。皆以七寶表之。塔佛亦皆名多寶。所謂見者。乃指法會。凡聖同見。而塔又是七寶莊嚴。以名實相符。俾見塔與佛。具表十法界依正二報。悉是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現前。各自具足七寶。爲顯生佛平等。二報一如。法法皆妙故。今則荊溪大師十不二門。即證法法皆妙。現前七大分明。前五支地水火風空。屬于色法。後二支。是根與識。根者。乃勝義根見分。即見聞嗅嘗覺知是。識者。乃意識等是。是二者。皆屬于心法。雖皆屬于心法。而亦未離色法。以離色無心。離心無色。互爲所觀之境。無非七大。皆七寶故。乃色心不二。顯境妙也。明了塔之內外。是佛身塔相。塔內多寶佛。佛外多寶塔。無非七大。皆七寶故。互成內外不二。顯智妙也。以智觀境。全性起修。以境顯智。全修在性。若智若境。無非七大。皆七寶故。性修不二。顯行妙也。毋忘毋助。曆行伏斷。因赅果海。果徹因源。無非七大。皆七寶故。因果不二。顯位妙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心如。佛如。衆生如。一如一切如。如外無非如。無非如對如。如不可得。無得無不得。無非七大。皆七寶故。染淨不二‧顯叁法妙也。身名正報。身居于地。地名依報。共名依正二報。此二非離非合。亦離亦合。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非七大。皆七寶故。依正不二。顯感應妙也。自行因果。化他能所。回佛法之生。換世法之熟。無非七大。皆七寶故。
自他不二。顯神通妙也。身口意叁。叁業無失。一致清淨。無非七大。皆七寶故。叁業不二。顯說法妙也。開權顯實。開述顯本。普利群生。無親無疏。無非七大。皆七寶故。權實不二。顯眷屬妙也。一雲所雨。一地所生。甘露均沾。互相受益。無非七大。皆七寶故。受潤不二。顯利益妙也。
解釋佛經。大端有四。一釋名字。二釋文相。叁釋文義。四釋義理。其名字與文相可知。今解文義。與義理。二者。文之義。重在見寶塔。見之突然。開佛之知見。唯在突然。不落思惟耳。如驚醒睡夢之人。若在凡夫。則僅知合眼有短夢。而不知睜眼無異長夢。于是一驚。或令豁然一醒。若在聲聞緣覺。則僅知長短之夢皆醒。而不知證析空悟體空。仍在真谛夢中。于是一驚。亦或豁然一醒。若在叁賢菩薩。自知真谛夢醒。而不知仍在塵沙惑夢之中。于是一驚。亦或豁然一醒也。
向者文義之中。無非佛之作用。旨在引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者。乃覺自知也。佛之見者。覺自見也。換言之。知自知也。見自見也。亦可雲覺自覺也。若再求其充分明了勝義根性妙理。則可用六離合釋釋之。助其本見根性理體。以免余疑。六離合釋者。一依主釋。二持業釋。叁相違釋。四有財釋。五鄰近釋。六帶數釋。依原釋之句解爲標准皆是令人了義會理。
一依主釋者。句解雲能所依彰也。乃以能知見。及所知見。皆依本知見而彰之。以有所。方有能。若無能焉有所。而能所之知見。乃互相假借。自無本體。是無形中依本知見之主體而彰起也。能所屬用。固依體方彰。究其實則爲藉能所。正彰顯本知見之主體(性理)也。以其名言難诠。故用依主。能所依彰。
恐未了然。再用第二。持業釋釋之。句解雲體持業用。凡有一物。必有所用。既有所用之物。當有能用之業力。其業力不能自主。必有體持。則可知用不離體。凡有業用。必有體持。所謂體持業用也。例如吾人營一事業。思想行爲無窮。是無窮之思想從何而生。生理學者或謂之從心髒而生。或謂之從腦筋而生。而心髒腦筋。從何而生。如是窮究無盡。強言之從不可名相而生是不可名相。體即在茲。恐仍不明了。則以第叁相違釋釋之。句解雲。兩別雙舉也。如十不二門中。雙舉色心兩別。以色法有相無知。別于心法有知無相。雖屬兩別。雙舉其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所以者何。雖兩別而不可離故。以其色相。如離開知見之心。則無識別之爲色相者矣。又如知見之心。離開色相之體。再離身外一切環境。則知見之心。一無寄托之處。二無所見之相。以何顯其有知見之心耶。所以兩別雙畢。其相違而又統一。不可名爲一相。亦不可名爲二相。故前言不可名相。而表其理性之體。即在茲焉。總不外乎。言語道斷。義理全彰。由是乃至受潤不二。皆屬兩別雙舉。可謂開佛知見。十種妙門也。
如再不了解。則以第四。有財釋。或謂多財釋釋之。句解雲。將他顯己故。例如有財。多財。則顯其有財之人。稱名財主。有地之人稱爲地主。等義。以例佛之名。稱正遍知。覺行圓滿。故稱之爲覺者。或名之爲大覺世尊。以勉世人。孰無知覺。誰不是佛。俾人顧名思義。吾人之本知覺。妄用爲所知。所覺。遂成世務之知識矣。自暴自棄。冤何如之。
如再不了解。則以第五。鄰近釋釋之。句解雲。居近鄰強。令其自警也。義在彼亦丈夫。我亦丈夫。有爲者亦若是。何不自強。禅門大會其義。多用鄰近釋之。令其頓悟。如試問其念佛的是誰。于是多有當時頓悟。可見其比鄰接近。並可同強。又如淨土宗。簡捷之言。強調其語。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成佛。何其速也。以其居近鄰強故。又佛者知覺義。吾人皆有知覺。以我之知覺。念彼之知覺。何其敏捷。可謂之鄰近。何其有力。可謂之鄰強。又教下常談。終朝常對面。相親不相識也。又密宗。陀羅尼。即身成佛。又律宗。佛雲。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又雲。衆生持佛戒。即入諸佛位。如是等釋。最近最強。
若不能如是信此。簡易方便。則無可如之何矣。只可以第六帶數釋釋之。句解雲。體挾數量也。如五蘊等。以蘊爲體。以數爲量。其蘊體。所挾數量。如法行之。亦能證佛之常樂我淨。四德果位。列表以明其來源。
五濁世中。以我之所想。不離煩惱濁。我之所行。不離衆生濁。欲慕寂滅之樂。必先觀想行二法無我。始謂之修道。再發弘願學無量法門。如學至極端。至無道可修。則方達到邊邪等見。皆屬中道正理。法法皆我也。
五濁世中。求寂滅清淨者。必先觀識蘊。不離命濁。爲無常。欲證寂滅之果。須發弘願。成無上佛道。如成至極端。無滅可證。則達到生死即涅槃(不生不滅)的然處處皆常也。
五濁世中。欲斷迷惑。必先觀色蘊。不離劫濁。爲不淨。如欲斷此招集惑業。須發弘頤。斷盡煩惱。如斷至極端。無集可斷。則達到煩惱即菩提。時時清淨也。五濁世中。知苦欲離。必先觀受蘊。不離見濁。爲苦本。欲離苦本。須發弘願。度盡無邊衆生。如度至極端。無苦可舍。則達到五陰。六入。皆是真如。則種種安樂也。向者。乃依表所解。無量四谛。故以次序釋之。而顯無作四谛也。由五蘊始。乃至無量四谛。故先以道谛解之。謂修至無道可修。始證邊邪皆中正之我德。以滅谛修至無滅可證。始證生死即涅槃之常德。以集谛修至無集可斷始證煩惱即菩提之淨德。以苦谛修至無苦可舍。始證陰入皆如之樂德。此屬別教。漸修後。始得證道同圓。
以上借別教所顯。色蘊本自具足圓教。圓行。圓理。圓頓。證之陰入皆如。無苦可舍。不待漸修。妙證樂德。乃至下及識蘊命濁等。無一不同證。妙果樂德也。如是四德。照例推知。則無須多辭矣。再說五濁之因緣。亦來于五蘊實法。一由衆生。妄執色身爲潔淨。故情愛生。逐五欲之情境而昧性理。集成劫濁。二由衆生。妄執享受爲安樂。貪婪無息。窮奢極欲。造成見濁。叁由衆生。妄執思想爲常在。被聲色貨利所轉。迷不知返。積成煩惱濁。四由衆生。妄執四心流動爲我法。遺傳物類劣種。身形薄弱結成衆生濁。五由衆生。妄執業識爲主。參合暖息爲生命。識騁不歇。勞損暖息(精氣)。釀成命濁(壽命短促)。
上雲五濁。本由妄執五蘊而成。仍由五蘊而起對治之方。故治五蘊。必須四念處起觀行。始能收其效果。故佛將入滅時。答阿難問。以四念處爲住也。
釋二愚之底蘊
所謂二愚者。一曰真實義愚。一曰異熟果愚。夫愚者。癡也。根本無明之別稱也。故凡有所執。皆謂之愚也。
何謂真實義愚。以世間一切法。皆作真實之義故。如世人見水則以水爲實有見火則以火爲實有。諸…
《湛山文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