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山文钞▪P7

  ..续本文上一页eft">其所说者何也。曰。菩萨依经造论。祖师向机语禅。善知识述说了义诸经。若经。若禅。若论。总不外乎真如实相之义理。而此义理之中。已括尽一切世人之最大家业。何以故。随世人之知识。皆欲认真求实。故立名而说真实也。彼溯物质之来源。研至无所有处。穷精神之底蕴。推至非非想处。山穷水尽。已无去路。若非我佛如来以真如实相作最后之叮咛切嘱。仿徨四顾。宁有归宿所耶。

  

所谓真如实相者。以如即真。则相相皆实故。原义以如无异相。其异相分别者。皆是互相假借。假借非真。乃如而真。故曰真如。夫如以相表。曰是相如。相由如来。曰如是相。若如若相。亦属互相假借而成。由此观之。谓之真乎。抑谓之假乎。将谓之非真非假乎。要皆不可说耳。盖真假同时。相如并立。故曰相如是也。

  

且如者。空也。相者。假也。是者。中也。一而三。三而一者也。所以者何。曰。观空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无非空对空。则空不可得。观假。观中者。亦复如是。以此三观智。观照法界一切所有之境。无非真俗中三谛之理。由悟真俗中三谛之理。而起空假中三观之智。以智观理。乃行乃止。仍止于谛。空假中谓之真如。真俗中谓之实相。而止在其中。此三三者。一不可废。故曰真实也。

  

智者大师为弘扬佛最后所说之妙法莲华经。煞费悲心。建立天台三大部。唯以根本摄受。方免枝末折伏之法。曾云。实心缘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续。自然入实理。所谓真如实相者此也。夫此大事业。大家当。自修自享。庸有逾于此者乎。

  

惟此最大家业。受用究在何处。曰。一言以蔽之。唯转识成智而已。识者。了别义。智者。无分别义。若心无分别。则法界性之群力统一。于是性复本然。应用无方。将无为而无不为矣。

  

法华经云。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惟有诸佛乃能知之。是故溯穷物质及精神者。乃有境所趣也‧其不可思量分别者。乃无所趣而心自歇也。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旨哉是言。

  

  

破无明见法性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然则无明者何。曰。对明而立之名也。若孤明独立。凡境不缘。则无无明可立。反之。倘孤明不自独立。逐境攀缘。以随顺所明之境。是谓所明。所明既立。能明并起。则孤明泯矣。故曰无明。

  

破之云者。乃扶起本自孤明。双亡能所。而无明自泯。故谓之破也。然无明破无所破。以明破之。若有所破者。而所破即无明。能破亦无明。则是宛然增上无明。而无明岂有消灭之日耶。

  

噫。万象森罗。惟一孤明独露耳。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楞严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维摩经云。不断淫怒痴。而证菩提果。无作四谛云。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永嘉云。无明实性皆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说虽不同。其义一也。

  

然则法性者何。曰。如法华所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云。如是相。如是性等。皆为法性。所谓见法性者。见即自性。法亦自性。而见与法同一自性。复何有所见之性耶。故所谓法者。乃代表万物之相。诸事之称。众义之名。住法位者。以各事。各物。各义。各有本分地位而各住各之本位也。世间相常住者。乃谓宇宙一切之物。从无成住坏空及生住异灭之变化相。何以故。乃转众生之常识。开佛知见故。盖生有生之本位。乃至灭有灭之本位。成有成之本位。乃至空有空之本位。如是各住本位。自不互假名相。既各不受名相。无可称表而焉有分别。世间无常之相。皆常住而不变矣。

  

或曰。生者生而灭者灭。分明无常。云何常住。曰。生有生之世间本位。灭有灭之世间本位。若各住本位。则生不借灭。以何名生。灭不借生。以何名灭。生灭既无。非常而何。故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是相。如是性等。皆法性也。要而论之。所谓明心者。破无明也。见性者。乃见法法皆自性也。无明不破。则法性难见。法性未见。则佛慧难开。故必于法相之本位。顾名思义。随义入观。斯为得之。然此真实妙义。非真参实学者。未易解也。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释题

  

一释经题妙法莲华经五字。是一经之题。安乐行品四字。是一品之题。此一经共有二十八品。经者。乃经常之道。为人必经之理路也。品者。节也。类也。此一品系敷演本经。行持妙法之法门。故详说于第十四品中。欲释此品。今先略解经题。经名妙法莲华者。用莲华以譬妙法。以其具妙义甚显故。而又华果同时。不分先后。根污华洁。染净一如故。乃以代表一切世界。及其中之形形色色。森罗万象。飞潜动植。乃至矿类微尘。虚空等物。是皆不可分别思议者。如是法等。统言其思想不到。议论不逮。任尔分别测量。终不能彻共底蕴。于是佛说八年之久。所集贝叶甚广。摄其要者。集成七卷灵文。而全文独归一妙。因是之故。乃名妙法莲华经。故本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盖思量分别。乃吾人之常情。若无思量。则等于木雕泥塑无情之物。于安乐行品。又如何行持。所以者何。以知者有三义故。一曰所知。一曰能知。一曰本知。因吾人。皆昧其本知。迷其能知。唯以所知用事。故曰非思量之能知。亦非分别之所知。乃指本知。法尔现证。以如是之究竟知。如是之究竟行。故谓之安乐行也。本知者。不偏能所两边。即是中道。法身也。常观于中道。即般若也。常行于中道。即解脱也。即诸佛之三德秘藏。故儒典亦赞中道曰。天下国家可均。白刃可蹈。爵禄可辞。中庸之道。不可能者。亦此谓也。此三者。虽属智。仁。勇。而未离能知。所知故。故不可能也。佛说诸了义经。其大旨。皆归能所双亡。二执方泯者。亦此义也。

  

或问。不可思量分别。云何名为妙法。答思量不能到。分别不能及。是乃天然之势。理之原具无可言之。故谓之妙。且举色法心法两端。可赅括一切世界无量诸法。皆在不可思量分别之列者。按佛经所谓色法。即指世间一切物质是。心法。即指世界一切感觉是。此色心二法。原非一。亦非二。故谓之不即。不离。非一。非异。其义在色不即心。心不即色。色心非一。心色非异。此义谓。说即。说离。说一。说异。皆不可能。故谓之妙也。又以离色法。即无心法可得。离心法。亦无色法可得。于是了不可得故。谓之玄也。又以互相假借。故有色心二法之成立。故谓之假也。乃以假名。而显玄义。以玄义而入妙理。于是可谓之假乎。玄乎。妙乎。终不可思议。于此绝待之妙。故作安乐行品。究竟之归宿也。二释品题。一者。依事释。身无危险谓之安。心无忧恼谓之乐。身安心乐。故能进行。乃说法讲经之行也。

  

二者附文解释。上文第十品云。着如来衣。则法身安。入如来室。故解脱心乐。坐如来座。故般若行进。又本品文云。住忍辱地故身安。而不卒暴故心乐。观诸法实相故行进。

  

三者。以明法门解释。不动名安。无受名乐。无行名行。所谓不动者。六道生死。二乘涅槃。所不能动。乃名大安。无受者。不受凡夫之五受。乃至圆教中。五受生见。亦皆不受。有受则有苦。无受则无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无行者。若有所受。即有所行。不行凡夫行。不行贤圣行。而行中道。是故名菩萨安乐行也。

  

  

见宝塔品义疏

  

世界众生。因种种惑。造种种业。受种种苦。诸佛菩萨。发种种慈悲心以救护之。盖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夫受苦由于惑。救苦本于慈。如一生慈心。则业苦顿息。如惑业一起。则八苦随之。缘众生常溺八苦之中。是其惑也。于是诸佛。遂发悲心。俾令断惑兴慈。乃至离苦。突然而见宝塔矣。塔之突见者。盖耸其心耳。塔者尊其相。宝者贵其称。欲令众生。触类旁通。令后同得。转变旧习种种观念。故以异动其常。于常显其异。异常原无本。对待互相起。常灭异即无。异久成常见。则可知异常两端。表示一切对待之法。皆平等也。但此平等久为惑业所障。若了悟平等真义。即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矣。如是久观诸法。则恩怨自然远离。冤亲熏成平等。平等大慈。根本离苦。自无论矣。今不避烦琐。再申言之。

  

所谓众生之惑者。何在。噫。众生之惑。无处不是。无时不是。多生多世。从未离惑。乃以惑为常习而不觉矣。若举细相。罄竹难书。今姑摄尽一切细惑。举其大端有三。一执物为己。二执空为己。三执识为己。所谓执物为己者。乃自吾人类。及下界鬼畜地狱等。以至上界。六层欲界天人。并色界十八层天人等是。执空为己者。乃无色界之空无边处天人。及无所有处天人。乃至非非想处天人等是。又执识为己者。乃识无边处天。及一切修练识神之外道等是。故佛经分为三界。曰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至执物为己。而兼欲者。摄于欲界也。执物为己。而无欲者。摄于色界也。至执空。执识。为己者。摄于无色界也。如是三界之众生。皆在见思迷惑之内。故轮回…

《湛山文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倓虚大师论文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