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心无常。(乃指凡夫意识之心。变易生灭。剎那不息。是为变易生死之因。后为分段生死之果。若不执此妄心。久之自然养成常住真心。)四。观法无我。(以想蕴遍行一切相应行法。又以行蕴遍摄一切不相应行法。此想行二蕴之相应与不相应诸法。皆名观法无我。)以破俱生我执。后三观念同破俱生我执。连同前一观念。观身不净。皆破分别我执。若同破尽分别俱生二我执。即得超凡入圣。证四果阿罗汉。了一层分段生死苦。此乃佛第三答问。嘱以四念处为住。是正破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二者。
又第四答问。佛嘱以如是为集诸经教之法体。如者。能成一切无异相也。如则是。不如则不是。不是则非。乃非顿教。非渐教。非秘密教。非不定教。非藏教。非通教。非别教。是乃超伦绝待离过绝非。独一无二之圆教。以圆教之如是。而启诸经教之全体。是则诸经教。多是趣体之四悉檀。义为四种成就。一。成就世人欢喜。二。为人种善。三。破恶。四。令人入理。故诸教之起端。而皆冠以如是也。又以圆教不能久住于世。纵然机缘成熟。亦无非如昙花之一现耳。因是之故。佛嘱以四念处为住。盖因其能通前七教之悉檀方便。乃能久住于世。
或曰。圆教何其难乎。曰。非难也。乃其太易故。以世人之习惯染深。轻其易而重其难。就按如之一字。破尽分别法执。乃至破尽一切俱生究竟法执。法执破尽。则佛之三身四智。圆理现前。何其易耶。呜呼。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三身四智。奈自甘放弃。而尽昼夜寻思颠倒梦想等事。空劳身心。是自取其难舍其易。可谓愚乎智乎。何时得了。
或问如何是圆理。答。圆理本自现成。法法具足。非造作而有。唯彻底看破世事。放下一切有无。及是非对待等。则何法不圆。再回心反观。看破是谁。放下的是个甚么。又不执不着看破是谁。复有什么放下。那还有什么能所存在。岂不是单独的自在么。这就是平等清净法身。这样的放下。就是解脱。这样看破。就是般若(妙智慧。)复向何处寻觅三德秘藏之圆理耶。又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之具。而执之大端。唯有四相。一者分别我执。二者俱生我执。三者分别法执。四者俱生法执。若此四执破尽。法法皆是三德。究竟佛果。
或曰分别我执。俱生我执。二者我知之矣。无非执五蕴之色蕴为我身。成为分别我执。若执受想行识之四蕴。随分别我执而俱起。认为是我所有。是成俱生我执。但不知分别法执。及俱生法执二者由何而起。愿闻其详。答。分别法执。由于偏计而起。俱生法执。则由于依他偏计分别又再起。所谓偏计者。在上古原始时代。本无名字。而古人欲记其事。故普遍核计。假订音符。于是后人执着以为标准名之为偏计执。复次所谓依他起者。乃偏计之变相。盖佛所说诸法。若不能依法脱执。虽是佛说。亦成法执。如法华经云。诸法实相。古德解之。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是诸境者。无一不是实相。后学之人。若念存执一不思议之心。即成分别法执。若起不执之念。而仍执此不执。则是依他分别法执又起俱生法执矣。要知俱生法执。是依他偏计之分别而起。若于法执不加分别。即得之矣。又如以真如而论。无论认为是受熏抑不受熏。皆为分别法执。若于念中以不执受熏与不受熏为是。则即成俱生法执(所知障)。盖佛说一切大乘法之究竟。皆不落言诠。令人言外思义。教外明宗。故禅宗之宗匠。指证后学。唯是曲引旁征。以现乎隐。又如画师之工巧。烘云托月之作。以显乎微。噫吁。洋洋大法。遍一切处。何在不是隐微。考吾人自性。具一切法。而那里缺少当人。因吾人生生世世之积习已久。故永不自认全体全能。叩其实。转身即是。可转什么。就是要转个错认执着的事实为真。
或曰。然则不错认执着事实为真。又如之何。答曰。如是则事事皆归真矣。所以者何。吾人以错认而起执着。而执着之最重者。莫过于我。及我所有的是。我者即是分别我执。我所有的。即是俱生我执。于是执重情深。执一弃众。有己无人。人人如此。自立主义牢不可破。则世界不乱何待。究其实。必致忽得忽失。遂存遂亡。如此事实。非假而何。若果改变执着错误之事实。则各个人自毅然去其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事既归真。则人心根本亦自然归真矣。同时自然的从根本上扫净一切贪瞋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烦恼。人人皆得成圣成贤。岂不是转成一个太平的大同世界吗。此仅破除分别及俱生我执烦恼的障碍。竟收如是之功效。若进而再破除所知障则开佛知佛见。即是成佛之正因。所知障有二。一是分别法执。二是俱生法执。若要破除法执。必须自利利人。久行菩萨道。度化众生。直到破除尘沙迷惑。方能去尽分别法执。若再破除俱生法执。方破根本无明。圆教有四十二分无明的阶级。若能破除最初一分俱生法执。则证圆教初住之佛果。即能在一百法界现身。一时分身于一百法界。若此等世界。较之圣贤大同世界。相差何啻天壤。而况究竟的佛果。其上尚有四十一个阶级。但无论至高至上。吾人个个有分。乃至十二类众生。亦是个个有分。无例外者。若吾人不知不信。少见多怪。冤何如之。按释迦佛。自甘舍弃王位。修道成佛。以作引导。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盖其确知人人有成佛之分也。若疑其诳言骗人。所骗何为。又骗到一个什么。实无可疑之点。再吾人若自信有成佛之分者。当是多生多世之福慧宿根所致。岂偶然哉。若再细察世间营求富贵功名之流。以及逞英称豪之辈。终能满其愿者万人中难见一二。比之修道成佛。万修万成。则难易之分。概可见矣。只要看得破。想得开。则人人皆可跻于圣贤成佛作祖之境。猗欤伟哉。何取乎争得一剎那梦中的名利为。明代古德。憨山大师有云。三界梦宅。浮生如梦。逆顺苦乐。荣枯得失。乃梦中事。观乎此则迷途不远。回头是岸。翘企望之。
略解照见五蕴皆空
这个五蕴。就是造世界的原料。又这原料的来源。是从天然的性理。这性理有立名为天理的。也有立名为天性的。更有立名为道理的。因这性理。本是不可名。不可相。不得形容。不得称赞的缘故。而世人假立了种种名称。到底仍是形容不出来所以然的实在。虽然如此。再观察此世界上一切所有。无一不是他成就的。他还仍不是一切所有。他又任何时间。永远也未离开。这一切所有(是色法)并及一切所无(是心法)。佛教中勉强就其实义。立了一个名辞。称之为诸法性空。亦有单称为性的。更有单称为空(普通称为真空或称空理)的。简直的说吧。他就是为五蕴的元始。这五蕴。方称为造世界的原料。
这原料本是十一个色法。合成一个色蕴。又将一个心法。分为受想行识成四蕴。故共名五蕴。为什么又分又合。费这些事呢。就为的是教人明白这不可名。不可相的自己。不但是人人的自己。亦是一切非人的自己。若明白了这个自己。就称为见性成佛。所谓人若想成佛。必须要从这五蕴上作起。
无论其大小乘人。皆要从五蕴上入手。无非是作法不同。按小乘人。皆因执着心重。入手依佛所说。先观四念处。就是五蕴的变相。其观身不净。即是色蕴。观受是苦。是受蕴。观心无常是识蕴。观法无我。是想行二蕴。可知是五蕴了。将此五蕴。又作不净。是苦。无常。无我。乃专破其执。以其执身为清净。执享受为快乐。执妄想为真常。执现行不住为我。若将其错悟执着破尽。则空智自成。名生空智。又谓之析法真空。乃是作为与其五蕴诸法。分析离开。不受粗重的执迷。这就离开见爱住地。顿断三界八十八使。即入圣流。证须陀洹初果。再破欲界九品思惑尽。证三果阿那含。从此后再不来欲界受生。专在上界。任运破七十二品思惑尽。方证四果阿罗汉。为小乘中极果。这是略说一种小乘修法。不离五蕴。
若大乘以成佛为极果。其修法。亦是不离五蕴。然悟理观法。与小乘不同。这境智各有三谛三观。且不论。但说妙有真空。必要略为拣择。先拣出凡夫所见之顽虚空。次拣外道之断灭空。再拣藏教之析法真空。析离五蕴诸法与上说相同可知。尚有通教。体法真空。与五蕴法。不相析离。知当体全是真空。故曰体法真空。唯不知五蕴是妙有。故通教为大乘之初门。今般若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当然是妙有真空了。这佛法修行。最重要的要务。就是两个字。一是照字。是心上的功夫。要时时觉照。莫忘了自己的心。一是见字。是环境上的功夫。要时时观见所有境界。皆是自己的性。故坛经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知这观自在(观世音)菩萨的修行。那有第二个方法。乃就是照见这些五蕴。皆是妙有真空。妙有真空就是种种的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就是诸法性空。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真如实相
如来出世之本怀。惟愿将此大家业。付与吾人及一切众生。故未入灭时。谆谆付嘱一切菩萨。应各尽其责。普告一切众生。平等享受。
何谓大家业。曰。举凡眼见者。耳闻者。鼻嗅者。舌尝者。身觉者。意知者。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无一而非自有之物。亦无一而非大家业也。
特众生执有执无。偏憎偏爱。或尔攘我夺。而妄起争端。或彼是此非。而不知享受。致受命于佛者。尘说剎说。竖说横说。苦口婆心。唇焦舌敝。亦鲜有能究竟接受者。
《湛山文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