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山文钞▪P5

  ..续本文上一页夺利的亦是为我。其次。三恶道中的畜类。驴骡牛马。飞潜动植。及其他一切畜生之类。均执己为我。又饿鬼道中。于久远时期。虽不得闻听饮食之名。受此饥渴之苦恼者。仍不舍弃为我。其最后地狱道中。大端如其八寒八热地狱。以受苦之声立地狱之名。略说其类。有号叫地狱。有大叫地狱。受苦难过。仍执此号叫大叫者为我。(号者乃有泪有声。叫者乃有声无泪。可知泪也哭干了)唯天上与人间。尚有善根存在。有得度机缘。故佛于常寂光中。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以应身示现。行婴儿行。乃至老比丘相。而度化之。引导众生。去其污染。即是修理之义。非是另为造作。故立化法四教。又开出种种法门。皆是随顺众生机缘引导。专去其妄想执着。俾恢复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清净法身。决非另行造作也。

  

  

略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性理事相

  

夫不变者。性理之体也。随缘者。事相之用也。此性体相用。互相假借。不相离故。而宇宙山河。森罗万象。群汇之元机。总归一体而两用。一体者。乃天然之性理。两用者乃人心与物质是。吾人不知究其底蕴。各执片面。互相是非。故走偏峰。造极端。竟至互残骨肉。不知回头观察。已往者之祸端。万死千伤。前车之鉴。曾有一个安全存在者么。何不思之。复可能安心于是吗。何不重思之二千余年之前。我佛在世时。悲愍众生愚痴之苦。故现身说法。此法。乃人人本具。现成的安乐之道。祇在信之。觉之。行之。而已。故说此不变之体者。非是另有其体也。乃以随缘之用(是人心与物质)而显也。又随缘之用者。亦非但有其用也。乃以不变之体(是天然性理)而发也。如离体则无用。如无用则靡体。因其在随缘时。即不变。不变时。即随缘。故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何以故。以世间相。现前所见故。且如江河之水。乃随江边河沿之因缘。而成或曲或直之相。但其水之本体。丝毫未变。故谓之随缘不变。又如以红色投于水中。其水随缘变为红色。而水之本体未变也。故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如是譬喻推求。则可知矣。又如以矿质之钢炉。镕造佛像。则佛像随匠人镕造之因缘而成。而铜质仍不变也。亦可申明。随缘不变。此不过以此事相。而形容性理。盖言性者。尚属强立其名。若按性理。不但名不可立。而亦形容不得。何以故。若立名。则当体昧性。若形容。则当时害理。所以者何。以其形容。则成对待。再立名目。是以声代色。皆非妥事。必须离执名。绝着相。而名相当体即是性理。所谓超伦绝待。离过绝非。皆是言外思义。教外明宗。能如是。而若名若相。无一而非性理矣。若归此理。即复天命。天命既复。万德共趣。是趣者皆不超过是性也。故谓之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复有何而不随顺。此乃天然之势。非专由造作而成者。可不自勉趣向也哉。

  

或问。向者所说。总不过全事具于理。全修造于性。以示性相不二。事理一如。纵然如是。此事造理具。于修证。云何入手。答。别无异法。乃归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所谓全性者。乃一性即一切性。性外无有非性。无有非性对性。而性之名。亦不可得。于性名无得处。下一观行。即谓之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智者大师云。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此不思议者。即是观诸法实相。复云。实心观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续。自然入实理。

  

  

入佛法的捷径

  

研究佛法者。具有三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谓之心性。及物性。盖一切物。莫不有性。此心物等。皆奉于性理。故统称之一体二用。体者。乃永世不变之性体。用者乃随因缘之变化而作其用。又此性体与作用。不相离故。其用虽随因缘变化之时。而永未离不变之体。何以故。因此天埋本体。尽虚空。遍法界。无朕兆。无形相。无始终。无内外。而无大不充。无小不入。所以者何。十方无量微尘数法界。无一非此理体所成故。此体如虚空。虚空无微不入。虽邻虚微物。亦有坏时。虚空不坏。纵虚空有壅灭之时。而性理不坏不灭。故曰真空。

  

世间所有一切巨细等物。皆可勘验。吾人为动物之一。察人性之感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发于心识。心识发于物相。物相出于四大。(地水火风)四大成于四微。(色香味触)微色为地大之因。微香为风大之因。微味为水大之因。微触为火大之因。又四微由何而生。曰。舌识生其味。眼识生其色。鼻识生其香。身识生其触。然在识从何而生乎。曰。觉性生身识。嗅性生鼻识。尝性生舌识。闻性生耳识。见性生眼识。知性生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审而不恒。前五识是非恒非审。尚有第七摩那识。亦审亦但。第八阿赖耶识。但而不审。第七识又名传递识。以之而传入传出。以第八识。为含藏之主体。又名之为含藏识。此第七第八两识。皆依真如性理而起始。又第七识。传入现行之事实。含藏于第八识中。熏成种子。遇有因缘。传出时。谓之种子发现行。现行之性。普遍法界。随处而生心识。心识又生四微。四微生四大。(地水火风土木金石摄予地大之内)以显虚空。而生起宇宙山河。森罗万象。飞潜动植等物。是乃巨细隐显循环。因之种子又成现行。而熏种子。如是轮转不息者也。六道轮回之名实。即摄在此循环轮转之中。此是略说佛法大钢。入手之梗概。以便由粗入细。由细入微。由微入玄。由玄入妙。妙者不可心思口议。玄者了不可得。妙者无可说。在此无得无说处。但反心光觉照。于此清净无为心中。有何法尘缘影耶。再于清净心中。放出无尘智。遍观宇宙万物何者是我。何者非我。那里还有是身非身。复向何处问菩提。在此不可捞摸处。于妙观察智可得商量。则转八识成四智。有日可期矣。

  

向者所说。有赖四悉因缘。引导背尘合觉。消灭忧悲苦恼。所谓忧悲苦恼者。是由根本错误。迷本性理。错用心识。如同认贼为子。那能有好日子的生活。本来无贼。起初时即错用心识。如同养民成盗。若正用心识。如同将匪招安。即是背尘合觉。盖宇宙万物等。皆是意根外之五尘。及是意根内之法尘。共成六尘。皆成色相。吾人及动物。若依佛法用之如法。皆能成贤成圣成佛。若用之不当。则如造就贼匪。自盗家宝。自害自受。其用之当与不当。唯在心识。心识对于六尘之色相有迷悟深浅之分。其色尘有可对可见具足之色。只一也。其不具足之色。可对而不可见之声香味触之四也。又不可对不可见之色。无可表示者。乃法尘之一也。吾人对此三种色尘。嗜好之者。各有深浅不同。又贤人对此色尘舍之。圣人远之。佛陀不取不舍。惟我世间人。与二十八层天上之天人。无一不对此六种色尘。迷为真实。由此起惑造业不休。故成苦乐之阶级。而天上人间之贤人。圣人。佛陀。则超然而不在其列。果能正用心识。背尘合觉。而反观诸尘之性理。可谓之照见五蕴皆成妙有真空。乃即天理之本然。万物之趣向。不思而证。不勉而中。岂非从世法而入佛法之捷径者哉。总而言之。观诸法妙有。性空而已矣。

  

  

略解佛之遗嘱

  

佛入涅槃(译寂灭。义谓究竟寂静。灭尽一切无明烦恼)时。阿难(译庆喜。乃诞生于世尊之成道日。意谓可庆可喜)请问后事。谓佛在世时。四众弟子。依佛为师。若佛入灭后。以谁为师。佛答。以戒为师。又问佛入灭后。恶性比丘。攫群乱众。应以何法调服。佛答。默摈。复问佛入灭后。所说大法甚多。当以何法为住。(意问佛法在世。久住不灭之义。)佛答。以四念处为住。最后又问。佛所说法。集经之时。起首应用如何文义。佛答。以如是为首(按如是二字。为一切经律论之法体。)以上所问四义。为后世学佛人。切要之方箴。

  

第一答问。以戒为师。夫戒体者。为成佛之法身。戒律者。为护戒体之律条。后之学佛者。于戒之一字。可轻乎哉。故佛嘱以戒为师。良有以也。

  

第二答问。恶性比丘。扰乱僧众。以默摈为法。虽佛在世。亦无特法。唯默忍之为摈而已。如善星比丘。及提波达多等。可为前鉴。

  

第三答问。以四念处为住此四念处。为声闻小乘人。修行入手之利器。能破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云何是分别我执。因吾人自产生以后。将开知识。即执此形相之色身为我。故名分别我执。又依我执之身。必须有受。如衣食住之受用。复发生想行而为认识。一时俱依之而起。故谓之俱生我执。于以上种种妄想迷惑。认以为真。而又起贪。瞋。痴。慢。疑。邪见。六种根本烦恼。致造成五浊恶世。所谓五浊者。乃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是自三代以下迄至于今。渐所演成。甚至民不聊生。苦不胜言。故佛出世于度化之时。佛已称之为五浊恶世。而况于今。尤可知之。虽然如是。而一般实行学佛皈依佛法离苦得乐者。亦大有人在。即今之学者。唯依佛嘱。若声闻根性。依四念处修行。皆能证果。云何是四念处。一。观身不净。(不净有五。一种子不净。二住胎不净。三生前不净。四死后不净。五究竟不净。)二。观受是苦。(受有三。一。苦受。现前衣食住不足之苦。二。乐受。衣食住虽足。难免生离死别之苦。三。舍受。平时虽不感觉是苦是乐。然而一至觉时。其苦反重。)三。…

《湛山文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倓虚大师论文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