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湛山文鈔▪P5

  ..續本文上一頁奪利的亦是爲我。其次。叁惡道中的畜類。驢騾牛馬。飛潛動植。及其他一切畜生之類。均執己爲我。又餓鬼道中。于久遠時期。雖不得聞聽飲食之名。受此饑渴之苦惱者。仍不舍棄爲我。其最後地獄道中。大端如其八寒八熱地獄。以受苦之聲立地獄之名。略說其類。有號叫地獄。有大叫地獄。受苦難過。仍執此號叫大叫者爲我。(號者乃有淚有聲。叫者乃有聲無淚。可知淚也哭幹了)唯天上與人間。尚有善根存在。有得度機緣。故佛于常寂光中。非生現生。非滅現滅。以應身示現。行嬰兒行。乃至老比丘相。而度化之。引導衆生。去其汙染。即是修理之義。非是另爲造作。故立化法四教。又開出種種法門。皆是隨順衆生機緣引導。專去其妄想執著。俾恢複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清淨法身。決非另行造作也。

  

  

略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性理事相

  

夫不變者。性理之體也。隨緣者。事相之用也。此性體相用。互相假借。不相離故。而宇宙山河。森羅萬象。群彙之元機。總歸一體而兩用。一體者。乃天然之性理。兩用者乃人心與物質是。吾人不知究其底蘊。各執片面。互相是非。故走偏峰。造極端。竟至互殘骨肉。不知回頭觀察。已往者之禍端。萬死千傷。前車之鑒。曾有一個安全存在者麼。何不思之。複可能安心于是嗎。何不重思之二千余年之前。我佛在世時。悲愍衆生愚癡之苦。故現身說法。此法。乃人人本具。現成的安樂之道。祇在信之。覺之。行之。而已。故說此不變之體者。非是另有其體也。乃以隨緣之用(是人心與物質)而顯也。又隨緣之用者。亦非但有其用也。乃以不變之體(是天然性理)而發也。如離體則無用。如無用則靡體。因其在隨緣時。即不變。不變時。即隨緣。故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何以故。以世間相。現前所見故。且如江河之水。乃隨江邊河沿之因緣。而成或曲或直之相。但其水之本體。絲毫未變。故謂之隨緣不變。又如以紅色投于水中。其水隨緣變爲紅色。而水之本體未變也。故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如是譬喻推求。則可知矣。又如以礦質之鋼爐。镕造佛像。則佛像隨匠人镕造之因緣而成。而銅質仍不變也。亦可申明。隨緣不變。此不過以此事相。而形容性理。蓋言性者。尚屬強立其名。若按性理。不但名不可立。而亦形容不得。何以故。若立名。則當體昧性。若形容。則當時害理。所以者何。以其形容。則成對待。再立名目。是以聲代色。皆非妥事。必須離執名。絕著相。而名相當體即是性理。所謂超倫絕待。離過絕非。皆是言外思義。教外明宗。能如是。而若名若相。無一而非性理矣。若歸此理。即複天命。天命既複。萬德共趣。是趣者皆不超過是性也。故謂之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複有何而不隨順。此乃天然之勢。非專由造作而成者。可不自勉趣向也哉。

  

或問。向者所說。總不過全事具于理。全修造于性。以示性相不二。事理一如。縱然如是。此事造理具。于修證。雲何入手。答。別無異法。乃歸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所謂全性者。乃一性即一切性。性外無有非性。無有非性對性。而性之名。亦不可得。于性名無得處。下一觀行。即謂之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智者大師雲。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此不思議者。即是觀諸法實相。複雲。實心觀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疊相續。自然入實理。

  

  

入佛法的捷徑

  

研究佛法者。具有叁大綱領。綱領既得。乃易入手。叁大鋼領者。一性理。二心識。叁萬物。性理是體。心識與萬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謂之天理。亦謂之天性。在人間謂之理性。亦謂之理體。或謂性體。若賦之于心物。謂之心性。及物性。蓋一切物。莫不有性。此心物等。皆奉于性理。故統稱之一體二用。體者。乃永世不變之性體。用者乃隨因緣之變化而作其用。又此性體與作用。不相離故。其用雖隨因緣變化之時。而永未離不變之體。何以故。因此天埋本體。盡虛空。遍法界。無朕兆。無形相。無始終。無內外。而無大不充。無小不入。所以者何。十方無量微塵數法界。無一非此理體所成故。此體如虛空。虛空無微不入。雖鄰虛微物。亦有壞時。虛空不壞。縱虛空有壅滅之時。而性理不壞不滅。故曰真空。

  

世間所有一切巨細等物。皆可勘驗。吾人爲動物之一。察人性之感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發于心識。心識發于物相。物相出于四大。(地水火風)四大成于四微。(色香味觸)微色爲地大之因。微香爲風大之因。微味爲水大之因。微觸爲火大之因。又四微由何而生。曰。舌識生其味。眼識生其色。鼻識生其香。身識生其觸。然在識從何而生乎。曰。覺性生身識。嗅性生鼻識。嘗性生舌識。聞性生耳識。見性生眼識。知性生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審而不恒。前五識是非恒非審。尚有第七摩那識。亦審亦但。第八阿賴耶識。但而不審。第七識又名傳遞識。以之而傳入傳出。以第八識。爲含藏之主體。又名之爲含藏識。此第七第八兩識。皆依真如性理而起始。又第七識。傳入現行之事實。含藏于第八識中。熏成種子。遇有因緣。傳出時。謂之種子發現行。現行之性。普遍法界。隨處而生心識。心識又生四微。四微生四大。(地水火風土木金石攝予地大之內)以顯虛空。而生起宇宙山河。森羅萬象。飛潛動植等物。是乃巨細隱顯循環。因之種子又成現行。而熏種子。如是輪轉不息者也。六道輪回之名實。即攝在此循環輪轉之中。此是略說佛法大鋼。入手之梗概。以便由粗入細。由細入微。由微入玄。由玄入妙。妙者不可心思口議。玄者了不可得。妙者無可說。在此無得無說處。但反心光覺照。于此清淨無爲心中。有何法塵緣影耶。再于清淨心中。放出無塵智。遍觀宇宙萬物何者是我。何者非我。那裏還有是身非身。複向何處問菩提。在此不可撈摸處。于妙觀察智可得商量。則轉八識成四智。有日可期矣。

  

向者所說。有賴四悉因緣。引導背塵合覺。消滅憂悲苦惱。所謂憂悲苦惱者。是由根本錯誤。迷本性理。錯用心識。如同認賊爲子。那能有好日子的生活。本來無賊。起初時即錯用心識。如同養民成盜。若正用心識。如同將匪招安。即是背塵合覺。蓋宇宙萬物等。皆是意根外之五塵。及是意根內之法塵。共成六塵。皆成色相。吾人及動物。若依佛法用之如法。皆能成賢成聖成佛。若用之不當。則如造就賊匪。自盜家寶。自害自受。其用之當與不當。唯在心識。心識對于六塵之色相有迷悟深淺之分。其色塵有可對可見具足之色。只一也。其不具足之色。可對而不可見之聲香味觸之四也。又不可對不可見之色。無可表示者。乃法塵之一也。吾人對此叁種色塵。嗜好之者。各有深淺不同。又賢人對此色塵舍之。聖人遠之。佛陀不取不舍。惟我世間人。與二十八層天上之天人。無一不對此六種色塵。迷爲真實。由此起惑造業不休。故成苦樂之階級。而天上人間之賢人。聖人。佛陀。則超然而不在其列。果能正用心識。背塵合覺。而反觀諸塵之性理。可謂之照見五蘊皆成妙有真空。乃即天理之本然。萬物之趣向。不思而證。不勉而中。豈非從世法而入佛法之捷徑者哉。總而言之。觀諸法妙有。性空而已矣。

  

  

略解佛之遺囑

  

佛入涅槃(譯寂滅。義謂究竟寂靜。滅盡一切無明煩惱)時。阿難(譯慶喜。乃誕生于世尊之成道日。意謂可慶可喜)請問後事。謂佛在世時。四衆弟子。依佛爲師。若佛入滅後。以誰爲師。佛答。以戒爲師。又問佛入滅後。惡性比丘。攫群亂衆。應以何法調服。佛答。默擯。複問佛入滅後。所說大法甚多。當以何法爲住。(意問佛法在世。久住不滅之義。)佛答。以四念處爲住。最後又問。佛所說法。集經之時。起首應用如何文義。佛答。以如是爲首(按如是二字。爲一切經律論之法體。)以上所問四義。爲後世學佛人。切要之方箴。

  

第一答問。以戒爲師。夫戒體者。爲成佛之法身。戒律者。爲護戒體之律條。後之學佛者。于戒之一字。可輕乎哉。故佛囑以戒爲師。良有以也。

  

第二答問。惡性比丘。擾亂僧衆。以默擯爲法。雖佛在世。亦無特法。唯默忍之爲擯而已。如善星比丘。及提波達多等。可爲前鑒。

  

第叁答問。以四念處爲住此四念處。爲聲聞小乘人。修行入手之利器。能破分別我執。及俱生我執。雲何是分別我執。因吾人自産生以後。將開知識。即執此形相之色身爲我。故名分別我執。又依我執之身。必須有受。如衣食住之受用。複發生想行而爲認識。一時俱依之而起。故謂之俱生我執。于以上種種妄想迷惑。認以爲真。而又起貪。瞋。癡。慢。疑。邪見。六種根本煩惱。致造成五濁惡世。所謂五濁者。乃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是自叁代以下迄至于今。漸所演成。甚至民不聊生。苦不勝言。故佛出世于度化之時。佛已稱之爲五濁惡世。而況于今。尤可知之。雖然如是。而一般實行學佛皈依佛法離苦得樂者。亦大有人在。即今之學者。唯依佛囑。若聲聞根性。依四念處修行。皆能證果。雲何是四念處。一。觀身不淨。(不淨有五。一種子不淨。二住胎不淨。叁生前不淨。四死後不淨。五究竟不淨。)二。觀受是苦。(受有叁。一。苦受。現前衣食住不足之苦。二。樂受。衣食住雖足。難免生離死別之苦。叁。舍受。平時雖不感覺是苦是樂。然而一至覺時。其苦反重。)叁。…

《湛山文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倓虛大師論文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