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山文钞▪P4

  ..续本文上一页法。补偏救弊。所立之名。岂止妙法与平等二名。说妙法者。指心不可思议。平等者。指物不可分别也。今说妙法说平等者。名异而旨同。佛住世时。吾人已多迷自心。偏执物相。佛故就心说妙。以救其偏执之弊。何则。妙者。乃不可心思口议之义。以破其执迷。今者去佛时遥。世人迷之更深。放弃心理。唯重物相。故仍循佛说之义理。平等名相。随顺人情而补救之。何则。平等者。于物相不可分别故。

  

问。云何物相平等。不可分别。答。物之名相者。皆因于物上。而记偏计执故。妄作分别。皆以对待。假借订名。且如有物必有相。有相必有名。有名必起分别优劣。憎爱。取舍。竞争也究其实。名者。皆由对待假借而立。如对上。而立下之名称。对尊而立卑之名称。如是推及一切。皆属单对立名。尚有偏对立名者。如风。对一切非风者立名。一切非风者。对风而立名。则可知通是假借偏计而订名。由名相而妄起争端。若推至究竟。本不可分别其他上下尊卑等。以是义故。故名平等。不可分别。

  

问。云何心理妙法。不可思议。答。皆属依他而起故。且如思者。心思也。议者口议也。推之必先心思。而后口议。随举一物。任尔思而议之。先后皆归了不可得。就此心思与物相两端。推究以证之。可谓物因思有。抑思因物有。若谓物因思有。当然思先物后。既是思先物后。定是思前无物。既然思前无物。以何起思。起思不成。云何物因思有。若谓思因物有。当然物先思后。既是物先思后。定是物前无思。既然物前无思。以何名物。名物不成。云何思因物有。推究一切心理。无一不然。故曰。妙法不可思议。

  

问。妙法与平等。云何名异旨同。答。妙法者。随迷心胜者而立名。故曰。不可思议心之生灭也。平等者。随迷物胜者而立名。故曰。不可分别物之优劣也。而心与物。本来不可分别。不可思议。何以故。以离心无物。离物无心故。又不可思议。与不可分别者。亦本无差别。若有分别。必成思议。思议即是分别。于是有何参差耶。此之谓名异旨同也。

  

问。云何因迷心迷物者。而立妙法平等之言。有何利益。答。利莫大焉。若迷心。根钝。而障轻者。闻说不可思议之言。多有法尔现证者。若迷物。障重。而根利者。闻说不可分别之言。多有顿悟无生者。若心物不迷。障轻根利者。闻说妙法平等之言。则顿超直入萨婆若海。若心物具迷。障重根钝者。闻说妙法平等之言。虽种远因。终成佛种。及其成功一也。若痴心不信。则失之远矣。若再加毁谤。则造苦业。苦报难免。

  

问。云何是根之利钝。障之轻重。答。障者五浊依正二报也。根者乃宿世之慧根有利钝也。五浊者。一劫浊。二见浊。三烦恼浊。四众生浊。五命浊。以浊而障清故。问。云何迷心根钝。障轻者。闻不可思议之言。有法尔现证者。答。根之利钝者。指心言之。障之轻重者。指境言之。吾人。居娑婆世界。五浊障重。环境陋劣。不易法尔现证。假若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虽然根钝。而环境障轻。则多有循境而得自在者。故曰。法尔现证。现证之义。乃谓之环境诸法现前。即证实相故。或证真空等故。

  

问。云何迷物障重。根利者。闻不可分别之言。有悟无生者。答。宿世根性利者。在尘不染。虽居浊恶环境。不于境界分别。返观自心无相。了不可得。轻观环境性空。归无所得。于是。亦有悟心无生灭者。有悟心。境。同无生灭者。

  

问。云何是悟心无生灭。及悟心与境同无生灭者。答。吾人之心性。元无生灭。由自误认为生灭。且以心之知觉。譬如明镜。照一切物。而影在镜光之中。故有来去生灭之相。而镜光本无生灭。以如是之譬喻。则可悟心见物时。如镜照物。而可知心无生灭矣。若再悟飞潜矿植。动不动物等境。亦各有心性如镜照影。互现生灭。而物不自知。吾人知之。吾之心悟与物之性何别。故曰。悟吾心。与物境。皆无生灭也。

  

问。云何是证诸法实相。或证真空等故。答。诸法实相者。乃谓世界之所有诸般样样。若名若相者皆是也。因世人迷之甚久。自不承认。本来是佛。甘心在世受苦。佛运大慈。悲悯众生。循循善诱。随人迷情由栈入深。故立法相名言以导之。同入性海。共成佛道。

  

所谓实相者。乃非有相。非空相。非亦有亦空相。非非有非空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方谓之实相。何以故。佛以大权示现。现初成道。先说大乘华严经。作诸法实相之先声。度尽上根利智者。而声闻。小乘根性者。闻之若聋若哑。不能接受。佛不得已。于鹿野苑。说非有相之小乘法。以灭有归空。证偏真理。所说之时间。约有十二年之久。后于方等会上。演非空相证但真理。为大乘初门。令小乘声闻众。耻小慕大。约说八年之久。至般若会上。又说非亦有亦空相乃成妙有真空。会一切法。皆归大乘。佛令声闻弟子。转教菩萨。约说二十二年之久。今至法华高会。说非非有非空相。即显真空妙有。成绝待之妙。乃强立假名。曰诸法实相。其究竟之义。唯是一法不执。不执境。境是实相。不执心。心是实相。而心境赅一切法。若果心境不执。则法法皆成实相。复于何处寻佛法。执情破尽。佛法现前。岂非诸法实相者乎。

  

问。纵如是说。当如何起用。答。即明其体。而全体皆能起用。若会用世间法。则即会用佛法。何则。唯一观念耳。且察宇宙人生。兴衰治乱。无一不是从观念所成。观理用事。则兴则治。观事废理。则衰则乱。而学佛修身心者亦然。若将观名利之诚心与力量。匀一半而观念佛理。用于佛事虽不能顿证佛果。决能造到圣域贤关矣。

  

  

如来出世度生之三大典

  

所谓三大典者。何也。一者示现降生立言。乃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说毕遂现婴儿状态。二者夜睹明星悟道立言。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三者临入涅槃。因阿难问。回答立言。所结一切诸经之首。皆用如是二字。此三者。即是立言之要义。其一者是何意义。以警吾人之本来。皆要自知。自尊。自贵。其二者。乃是褒德自勉。革命复命。其三者。只以如是二字之义。别无一法与人。其所说一切经。无一不是破除妄想执着。以复其如来智慧德相而证吾人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本有。

  

或问。云何而有妄想执着。答。乃因众生有生以来。不知保守自性。而起妄想执着。云何而有执着。以自性寄托于六浮尘根。寄托于眼根见性。随各色尘。而变眼识。造诸色业。而成诸善恶。及不动业心所执着。寄托于耳根成闻性。随各声尘。而变耳识。造诸声业。而成诸善恶。及不动业心所执着。寄托于鼻根成嗅性。随各香尘。而变鼻识。造诸香业。而成诸善恶。及不动业心所执着。寄托于舌根成尝性。随各味尘。而变舌识。造诸味业。而成诸善恶。及不动业心所执着。寄托于身根成觉性。随各触尘。而变身识。造诸触业。而成诸善恶。及不动业心所执着。寄托于意根成知性。随各法尘。而变意识。造诸法业。而成诸善恶。及不动业心所执着。

  

由于唯我独尊的清净法身。寄托在浮尘六根。将此见闻嗅尝觉知。六种胜义根性。着于六尘。变成六种认识。谓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竟将唯我独尊清净法身。作了个天然的。长期有位无权的主人公。唯是恒而不审的职务。其最有权力的审而不恒。第六意识。尚有前五识。虽然非审非恒。而常随第六识同起。复有一个帮忙的亦恒亦审。名第七识唯是传入传出的职务。如是迷惑愈深。造业愈多。受苦愈重。所以如来出世。就为此一大事因缘。不为别事。专为教化吾人类。须要认识。唯我独尊的自己。只因吾人类。皆错认此一色身。为我自己。随此色身轮转生死。千万劫来。受苦不已。实为可怜悯者。是以如来出现于世。现身说法。最初一降生时。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一句话。包括无穷的意义。乃表示无量大千世界。唯是与我一体。故称我为独尊。若是执之各有一体者。则不足为尊矣。奈世人。多错解了一个我字。以为佛要各自的一小我。去尊重佛之身体。则大错而特错矣。何则。盖实在吾人皆是唯我独尊。乃不承认自性之我。反认此但以四大假合之少分一点微物为我。牢不可破。遂成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竟成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故佛对此小乘声闻根性。教之先修无我观。及不净观等。以破分别我执。及俱生我执。以证四果阿罗汉为初步。其后教之以方等部。三权一实之教义。故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俾之耻小慕大。待至般若会上。方教之行大乘。度化众生。行菩萨道。以破分别法执。最后至法华会上。俾诸弟子。同破俱生法执。始破无明。开佛知见。共破分别我法二执。及俱生我法二执。以是之故。如来示现。

  

当世尊初成道时。所说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谓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者。乃谓性中各自本具。非是修造而成。若果如是。我众生无故受苦。又何须令修行离苦呢。须知所谓修行者。非同另造之义。乃因我众生无知。将此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清净法身。放弃已久。但撮其一点独尊的余荫。尚不如沧海中。毛头一滴之水。而又作践的太不象样了。但随妄想一直堕落到六道轮回。凡夫皆有执着。其最高上的执着。二十八层天上的天人执已为我。其次执着的世间之人。争名…

《湛山文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倓虚大师论文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