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補偏救弊。所立之名。豈止妙法與平等二名。說妙法者。指心不可思議。平等者。指物不可分別也。今說妙法說平等者。名異而旨同。佛住世時。吾人已多迷自心。偏執物相。佛故就心說妙。以救其偏執之弊。何則。妙者。乃不可心思口議之義。以破其執迷。今者去佛時遙。世人迷之更深。放棄心理。唯重物相。故仍循佛說之義理。平等名相。隨順人情而補救之。何則。平等者。于物相不可分別故。
問。雲何物相平等。不可分別。答。物之名相者。皆因于物上。而記偏計執故。妄作分別。皆以對待。假借訂名。且如有物必有相。有相必有名。有名必起分別優劣。憎愛。取舍。競爭也究其實。名者。皆由對待假借而立。如對上。而立下之名稱。對尊而立卑之名稱。如是推及一切。皆屬單對立名。尚有偏對立名者。如風。對一切非風者立名。一切非風者。對風而立名。則可知通是假借偏計而訂名。由名相而妄起爭端。若推至究竟。本不可分別其他上下尊卑等。以是義故。故名平等。不可分別。
問。雲何心理妙法。不可思議。答。皆屬依他而起故。且如思者。心思也。議者口議也。推之必先心思。而後口議。隨舉一物。任爾思而議之。先後皆歸了不可得。就此心思與物相兩端。推究以證之。可謂物因思有。抑思因物有。若謂物因思有。當然思先物後。既是思先物後。定是思前無物。既然思前無物。以何起思。起思不成。雲何物因思有。若謂思因物有。當然物先思後。既是物先思後。定是物前無思。既然物前無思。以何名物。名物不成。雲何思因物有。推究一切心理。無一不然。故曰。妙法不可思議。
問。妙法與平等。雲何名異旨同。答。妙法者。隨迷心勝者而立名。故曰。不可思議心之生滅也。平等者。隨迷物勝者而立名。故曰。不可分別物之優劣也。而心與物。本來不可分別。不可思議。何以故。以離心無物。離物無心故。又不可思議。與不可分別者。亦本無差別。若有分別。必成思議。思議即是分別。于是有何參差耶。此之謂名異旨同也。
問。雲何因迷心迷物者。而立妙法平等之言。有何利益。答。利莫大焉。若迷心。根鈍。而障輕者。聞說不可思議之言。多有法爾現證者。若迷物。障重。而根利者。聞說不可分別之言。多有頓悟無生者。若心物不迷。障輕根利者。聞說妙法平等之言。則頓超直入薩婆若海。若心物具迷。障重根鈍者。聞說妙法平等之言。雖種遠因。終成佛種。及其成功一也。若癡心不信。則失之遠矣。若再加毀謗。則造苦業。苦報難免。
問。雲何是根之利鈍。障之輕重。答。障者五濁依正二報也。根者乃宿世之慧根有利鈍也。五濁者。一劫濁。二見濁。叁煩惱濁。四衆生濁。五命濁。以濁而障清故。問。雲何迷心根鈍。障輕者。聞不可思議之言。有法爾現證者。答。根之利鈍者。指心言之。障之輕重者。指境言之。吾人。居娑婆世界。五濁障重。環境陋劣。不易法爾現證。假若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雖然根鈍。而環境障輕。則多有循境而得自在者。故曰。法爾現證。現證之義。乃謂之環境諸法現前。即證實相故。或證真空等故。
問。雲何迷物障重。根利者。聞不可分別之言。有悟無生者。答。宿世根性利者。在塵不染。雖居濁惡環境。不于境界分別。返觀自心無相。了不可得。輕觀環境性空。歸無所得。于是。亦有悟心無生滅者。有悟心。境。同無生滅者。
問。雲何是悟心無生滅。及悟心與境同無生滅者。答。吾人之心性。元無生滅。由自誤認爲生滅。且以心之知覺。譬如明鏡。照一切物。而影在鏡光之中。故有來去生滅之相。而鏡光本無生滅。以如是之譬喻。則可悟心見物時。如鏡照物。而可知心無生滅矣。若再悟飛潛礦植。動不動物等境。亦各有心性如鏡照影。互現生滅。而物不自知。吾人知之。吾之心悟與物之性何別。故曰。悟吾心。與物境。皆無生滅也。
問。雲何是證諸法實相。或證真空等故。答。諸法實相者。乃謂世界之所有諸般樣樣。若名若相者皆是也。因世人迷之甚久。自不承認。本來是佛。甘心在世受苦。佛運大慈。悲憫衆生。循循善誘。隨人迷情由棧入深。故立法相名言以導之。同入性海。共成佛道。
所謂實相者。乃非有相。非空相。非亦有亦空相。非非有非空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方謂之實相。何以故。佛以大權示現。現初成道。先說大乘華嚴經。作諸法實相之先聲。度盡上根利智者。而聲聞。小乘根性者。聞之若聾若啞。不能接受。佛不得已。于鹿野苑。說非有相之小乘法。以滅有歸空。證偏真理。所說之時間。約有十二年之久。後于方等會上。演非空相證但真理。爲大乘初門。令小乘聲聞衆。恥小慕大。約說八年之久。至般若會上。又說非亦有亦空相乃成妙有真空。會一切法。皆歸大乘。佛令聲聞弟子。轉教菩薩。約說二十二年之久。今至法華高會。說非非有非空相。即顯真空妙有。成絕待之妙。乃強立假名。曰諸法實相。其究竟之義。唯是一法不執。不執境。境是實相。不執心。心是實相。而心境赅一切法。若果心境不執。則法法皆成實相。複于何處尋佛法。執情破盡。佛法現前。豈非諸法實相者乎。
問。縱如是說。當如何起用。答。即明其體。而全體皆能起用。若會用世間法。則即會用佛法。何則。唯一觀念耳。且察宇宙人生。興衰治亂。無一不是從觀念所成。觀理用事。則興則治。觀事廢理。則衰則亂。而學佛修身心者亦然。若將觀名利之誠心與力量。勻一半而觀念佛理。用于佛事雖不能頓證佛果。決能造到聖域賢關矣。
如來出世度生之叁大典
所謂叁大典者。何也。一者示現降生立言。乃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說畢遂現嬰兒狀態。二者夜睹明星悟道立言。曰。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叁者臨入涅槃。因阿難問。回答立言。所結一切諸經之首。皆用如是二字。此叁者。即是立言之要義。其一者是何意義。以警吾人之本來。皆要自知。自尊。自貴。其二者。乃是褒德自勉。革命複命。其叁者。只以如是二字之義。別無一法與人。其所說一切經。無一不是破除妄想執著。以複其如來智慧德相而證吾人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本有。
或問。雲何而有妄想執著。答。乃因衆生有生以來。不知保守自性。而起妄想執著。雲何而有執著。以自性寄托于六浮塵根。寄托于眼根見性。隨各色塵。而變眼識。造諸色業。而成諸善惡。及不動業心所執著。寄托于耳根成聞性。隨各聲塵。而變耳識。造諸聲業。而成諸善惡。及不動業心所執著。寄托于鼻根成嗅性。隨各香塵。而變鼻識。造諸香業。而成諸善惡。及不動業心所執著。寄托于舌根成嘗性。隨各味塵。而變舌識。造諸味業。而成諸善惡。及不動業心所執著。寄托于身根成覺性。隨各觸塵。而變身識。造諸觸業。而成諸善惡。及不動業心所執著。寄托于意根成知性。隨各法塵。而變意識。造諸法業。而成諸善惡。及不動業心所執著。
由于唯我獨尊的清淨法身。寄托在浮塵六根。將此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勝義根性。著于六塵。變成六種認識。謂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竟將唯我獨尊清淨法身。作了個天然的。長期有位無權的主人公。唯是恒而不審的職務。其最有權力的審而不恒。第六意識。尚有前五識。雖然非審非恒。而常隨第六識同起。複有一個幫忙的亦恒亦審。名第七識唯是傳入傳出的職務。如是迷惑愈深。造業愈多。受苦愈重。所以如來出世。就爲此一大事因緣。不爲別事。專爲教化吾人類。須要認識。唯我獨尊的自己。只因吾人類。皆錯認此一色身。爲我自己。隨此色身輪轉生死。千萬劫來。受苦不已。實爲可憐憫者。是以如來出現于世。現身說法。最初一降生時。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一句話。包括無窮的意義。乃表示無量大千世界。唯是與我一體。故稱我爲獨尊。若是執之各有一體者。則不足爲尊矣。奈世人。多錯解了一個我字。以爲佛要各自的一小我。去尊重佛之身體。則大錯而特錯矣。何則。蓋實在吾人皆是唯我獨尊。乃不承認自性之我。反認此但以四大假合之少分一點微物爲我。牢不可破。遂成我見。我愛。我慢。我癡。竟成分別我執。及俱生我執。故佛對此小乘聲聞根性。教之先修無我觀。及不淨觀等。以破分別我執。及俱生我執。以證四果阿羅漢爲初步。其後教之以方等部。叁權一實之教義。故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俾之恥小慕大。待至般若會上。方教之行大乘。度化衆生。行菩薩道。以破分別法執。最後至法華會上。俾諸弟子。同破俱生法執。始破無明。開佛知見。共破分別我法二執。及俱生我法二執。以是之故。如來示現。
當世尊初成道時。所說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謂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者。乃謂性中各自本具。非是修造而成。若果如是。我衆生無故受苦。又何須令修行離苦呢。須知所謂修行者。非同另造之義。乃因我衆生無知。將此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清淨法身。放棄已久。但撮其一點獨尊的余蔭。尚不如滄海中。毛頭一滴之水。而又作踐的太不象樣了。但隨妄想一直墮落到六道輪回。凡夫皆有執著。其最高上的執著。二十八層天上的天人執已爲我。其次執著的世間之人。爭名…
《湛山文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