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要由用究体。然后方可从体起用。果然究见本体。而诸用自然向趣。是趣者绝无越过其大体也。故佛法云。由不变之体随缘。故一体散于万殊。万殊自然全归一体。故曰随缘不变。更须知。在随缘之用时。而未须臾离开不变之体。又在不变之体时。亦未超然离开随缘之用。其体用从来亦未分离剎那之顷。故谓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知识者。于事实而观不变之空理。环境者。从空理而成随缘之事实。可谓得其环中也矣。
向者所说。十法界之环境。以五蕴为总境。所以者何。乃十法界之四圣。与六凡。皆是观五蕴所成故。如凡夫。以妄心观五蕴。成垢秽之浊体。以之为洁净。起惑业苦。成六道轮回。佛教小乘声闻。以五蕴结成。四念处之修法。观身等。为污浊不净等俾生厌离心。起三十七助道品。以对治之。又天台教之修法。有观识蕴之巧。如舍尺就寸。以为善巧方便。又三藏教。观色蕴之身。为众苦之根。令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为渐修之初)又通教。为大乘初门。对依正二报。观当体皆空如幻如化。将证无生法忍。(以为渐教之中)又般若经。照见五蕴皆空。(以为渐教之后)又法华经方便品。十如是。(为略开权显实之圆教)亦是以五蕴。观真空妙有。故五蕴为十法界环境之总相也。其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无一不是。知五蕴为所观之境。而成十法界之环境也。故略说知识与环境之关系如此。
论佛法大义人人应知应学
这佛法为什么要应知应学呢。当然是有根据的。就按这佛字。原是人心的知觉。法字。本是万物的理性。这就是应知应学的要务。因世间这些明人。专研究知觉。而废弃物质。即创成一家的唯心论。再说这法字呢。是宇宙人生各样的物质形相。因世间这些智人。专研究物质。而废弃知觉。即创成一家的唯物论。又唯心论。将其知识。研究的大有考据。可能维系人心。而能防于未然。唯物论。化验的有声。有色。能勘验当时的利害。顿成奇功。而能救于已然。已然者。如救火灾。当然不避焦头烂额。可立奇功。防于未然者。须要人心念念自警警人。如同防火之计。等于曲突徙薪。而不图人之感恩报德。亦无显其恩泽于物。所谓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有奇功。此是唯心唯物明显的比较。姑就利益方面而言。孰高孰低。孰优孰劣。自有世间的公论。
然两说皆是角立而起。互不相容的。其流转影响所及。足使心物两歧。交相为患。今说佛法大义者。并不如是。此乃是世出世间之法。虽似近于唯心论。而非世论之明智。执常。执断。执无。执有者。可能自通。何以故。佛唯说无始虚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故佛经有成言。一切唯心造。其言唯心造者。有理具事造。圆融无碍之义。而与其他的唯心。唯物。两论。祇是摄受贪欲。不摄受正法者。大相径庭。所以者何。乃以应观法界性。方说一切性。所谓法界者。万物也。性者。性理也。一切者。万事也·唯心造者。乃理具之心造也。而心不能独造。何以故。因有理具。方成事造。而理具亦非孤起。因有事造。方显理具各无始终。方信有圆融心理而造也。心者。性之用也。物者。性之相也。性者。心相之体也。其心与物。乃性之一体。而起两用。若竟以两用。而立宾。立主。误也。故佛法以明心为先务。见性为澈底。若上根利智者。明心时即能见性。若中下之士。多有以明心即作见性。亦误矣。其见性者。必定明心。而明心者。未必见性。其儱侗心性为一者。皆是不明教义故。悟自心(明心)者。乃知自知也。见自性者。见外无余物。乃皆性也。
何谓见外无余物。心心寂乎物性。物物彰乎自心。心外不见有物患也。何谓皆吾自性。心性如如于法位。性德充沛乎物心。所谓万物一体也。教中见性之义。大抵如此。吾人孰无心性。孰不应知。孰不应见。此佛法之大义。人人有分。而应以澈底之知见。方可观世界平等。庶不致自误。误人。其最可庆幸者。早有世界太平之先兆。在数年前。常闻中人以上者。多有向慕于世界平等。独立。大无畏之说。此说出于法华经。方便品中。即是开佛之知见。乃我佛。为未来之诸佛所说。就按现在。吾人共知有五大洲。洲中一切众生。孰非未来诸佛。设若不然。云何平等。既然平等。自无对待。既无对待。当然独立。既已独立。自无对象。有何可畏。所谓大无畏者。其孰能之。唯性能之。其孰无性。而孰不能之。夫性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而大小内外。皆是佛性。皆已成佛。或曰。我不知如何成佛。答曰。孰令你不知成佛。你若少净我见。则成佛久矣。有如是之知见。为开佛之知见。又谓之明心见性。吾人果能如是信解奉行。一人信行。则一人平等。独立。无畏。多人信解奉行。则多人平等。独立。无畏。若人人如是奉行。则人人平等。独立。无畏。则世界何患其不得太平呢。不求太平而太平自至矣。可不自勉乎哉。
平等独立大无畏之义趣
近代已来。有立唯心论者。有立唯物论者。其唯者。独义。然若独重其心。弃舍其物。则心之知觉。无从显现。而亦无寄托之处。若独重其物。弃舍其心。则物之名相。无从分别。而亦灭其支配物者。如是推之。则心物二法。各无独立之能。就此二法。验出世界一切诸法。皆是依他而起。吾人不知依他起者。却是归根返本之机。反成偏计情执之惑。而立世间种种对待离间之名言。所谓种族贵贱。荣辱得失。亲疏远近。是非邪正。寿夭穷通。祸福利害。种种妄执名言造出。而成十缠。十使。积成无边烦恼系缚。要皆不出色心二法之所转变。互为同缘也。问曰。佛法亦说三界唯心。是何意义。答。佛法说心不执心。其言同旨异故。不同世人执物迷心。及学论家。执心为心。并外道之心外求法之心。乃是一法不执。而法法皆是唯心。复不执。亦不执。谓之明心。而明者。非能明性。非所明性。方成见性。如是之旨。谓之明心见性。与其执心。迷心。有求之心。则大相径庭矣。又佛法说唯心者。不但与世无争。犹能息世界之有争。又能根本解决人人之烦恼业苦。可恢复一切世间法之本来平等。本来独立。本来无畏。方是世界本来面目。好在吾人皆知赞成。希望平等。独立。无畏之说。而不知如何可能作到。然亦有发心欲作到者。多成南辕北辙。致吾人现在仍皆处于不可能中。何以故。以现前所见故。其不可能者有三。即以世界人类之身形相貌而言。无一双能同样者。于是之不同。如何能成平等之大同。此不能者。是其一也。又人类之生活。皆赖衣食。由此一事又生出许多之依赖。于是所迫。岂能独立大同。如此不能。是其二也。又衣食之生产。皆赖于大地。大地虽是能生。最畏天时气侯不正。况且附带。水火风三灾八难。从此种种问题。生出种种可畏。焉能无畏大同。以是悬念忧虑。是其三也。就此三点。即吾人皆在不可能中。其实欲恢复世人本来平等独立大无畏之真面目。必须从吾人之玄心作起。所谓玄心者。乃了了然无所得义。明此玄心。方见妙性。不明玄心。难成独立。不见妙性。难成平等。有此二难。则无畏更难作到。天台智者大师。六即法门。显佛法于不平等中。建立究竟之平等。故指明进行平等之程度。及以平等之理性。转不平等之阶级。其阶级并理性之名相者。曰理性即平等。名字即平等。观行即平等。相似即平等。分证即平等。究竟即平等。仍复于本具之理性平等。始得事理一如。今吾人不得平等大同者。同病于重观事实。而轻废于理性。以致互相同受不平等之苦。及依赖之辱。并无边之畏。都因其不知返观理性。时随物转。致其理性。自为理性之平等。反与吾人无关。岂知仍未出理性之中。此之谓理性即平等。若能穷究理性。了然即是自性。本自平等。当体即是。复待何求。因未起观行之功。不得受用。有名无实。故谓之名字即平等。若再加观行。观诸法之性。原无真假之名。亦无性相之分。于是勿忘勿助。又无终身之违。故谓之观行即平等。如是观行既久。自然先任运脱落四住烦恼。一者脱见爱住地。正报尽时。能升六欲天。二脱欲爱住地。升色界天。三脱色爱住地。升无色界天。四脱无色爱住地。证圣果阿罗汉。既脱四住烦恼。我执已破。而法执尚存。(即是无明住地。乃尘沙惑。及无明惑)谓之相似即平等。于是加行不住小果。进行至豁然大悟。一切事理。湛然融通。于四十二分。不平等之无明。始得破除一分。谓之分证即平等。由是精进行之。其下余之四十一分无明。由是分分破。则一切平等理性随分分显。乃至破尽无明。始知原来将本具之真平等。妄作不平等之虚妄。今始澈底明了其机。因执之者。真即成妄。不执者全妄皆真。别无一法可得。亦非过去未来之造作。乃但复本时无今古之平等理性。岂是更有一法而新得哉。此之谓究竟平等圆融。法法无碍。人人本有之佛果也。一人证平等大同。净土现前。则大地秽土。顿然消逝。多人同证。则多人如是。人人同证。则人人如是。不用绸缪其他原料。只是现前。一念观成。以如是故。谓之唯心。或问。其平等。独立。无畏之名义。本于何经。答。本于妙法莲华经。共有二十八品。皆为平等说起。其意义遍于各品之中。显理于方便品中。结名于重颂文中。且略拣其文。便知结名之处。如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故佛于十方。独立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问。既说妙法。何必又说平等之名。答。诸佛说法。本无一法可说。而说者。无非随情说…
《湛山文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