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湛山文鈔▪P3

  ..續本文上一頁須要由用究體。然後方可從體起用。果然究見本體。而諸用自然向趣。是趣者絕無越過其大體也。故佛法雲。由不變之體隨緣。故一體散于萬殊。萬殊自然全歸一體。故曰隨緣不變。更須知。在隨緣之用時。而未須臾離開不變之體。又在不變之體時。亦未超然離開隨緣之用。其體用從來亦未分離剎那之頃。故謂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知識者。于事實而觀不變之空理。環境者。從空理而成隨緣之事實。可謂得其環中也矣。

  

向者所說。十法界之環境。以五蘊爲總境。所以者何。乃十法界之四聖。與六凡。皆是觀五蘊所成故。如凡夫。以妄心觀五蘊。成垢穢之濁體。以之爲潔淨。起惑業苦。成六道輪回。佛教小乘聲聞。以五蘊結成。四念處之修法。觀身等。爲汙濁不淨等俾生厭離心。起叁十七助道品。以對治之。又天臺教之修法。有觀識蘊之巧。如舍尺就寸。以爲善巧方便。又叁藏教。觀色蘊之身。爲衆苦之根。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爲漸修之初)又通教。爲大乘初門。對依正二報。觀當體皆空如幻如化。將證無生法忍。(以爲漸教之中)又般若經。照見五蘊皆空。(以爲漸教之後)又法華經方便品。十如是。(爲略開權顯實之圓教)亦是以五蘊。觀真空妙有。故五蘊爲十法界環境之總相也。其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無一不是。知五蘊爲所觀之境。而成十法界之環境也。故略說知識與環境之關系如此。

  

  

論佛法大義人人應知應學

  

這佛法爲什麼要應知應學呢。當然是有根據的。就按這佛字。原是人心的知覺。法字。本是萬物的理性。這就是應知應學的要務。因世間這些明人。專研究知覺。而廢棄物質。即創成一家的唯心論。再說這法字呢。是宇宙人生各樣的物質形相。因世間這些智人。專研究物質。而廢棄知覺。即創成一家的唯物論。又唯心論。將其知識。研究的大有考據。可能維系人心。而能防于未然。唯物論。化驗的有聲。有色。能勘驗當時的利害。頓成奇功。而能救于已然。已然者。如救火災。當然不避焦頭爛額。可立奇功。防于未然者。須要人心念念自警警人。如同防火之計。等于曲突徙薪。而不圖人之感恩報德。亦無顯其恩澤于物。所謂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有奇功。此是唯心唯物明顯的比較。姑就利益方面而言。孰高孰低。孰優孰劣。自有世間的公論。

  

然兩說皆是角立而起。互不相容的。其流轉影響所及。足使心物兩歧。交相爲患。今說佛法大義者。並不如是。此乃是世出世間之法。雖似近于唯心論。而非世論之明智。執常。執斷。執無。執有者。可能自通。何以故。佛唯說無始虛僞妄想習氣。種種諸惡叁有之因。不能覺知自心現量。故佛經有成言。一切唯心造。其言唯心造者。有理具事造。圓融無礙之義。而與其他的唯心。唯物。兩論。祇是攝受貪欲。不攝受正法者。大相徑庭。所以者何。乃以應觀法界性。方說一切性。所謂法界者。萬物也。性者。性理也。一切者。萬事也·唯心造者。乃理具之心造也。而心不能獨造。何以故。因有理具。方成事造。而理具亦非孤起。因有事造。方顯理具各無始終。方信有圓融心理而造也。心者。性之用也。物者。性之相也。性者。心相之體也。其心與物。乃性之一體。而起兩用。若竟以兩用。而立賓。立主。誤也。故佛法以明心爲先務。見性爲澈底。若上根利智者。明心時即能見性。若中下之士。多有以明心即作見性。亦誤矣。其見性者。必定明心。而明心者。未必見性。其儱侗心性爲一者。皆是不明教義故。悟自心(明心)者。乃知自知也。見自性者。見外無余物。乃皆性也。

  

何謂見外無余物。心心寂乎物性。物物彰乎自心。心外不見有物患也。何謂皆吾自性。心性如如于法位。性德充沛乎物心。所謂萬物一體也。教中見性之義。大抵如此。吾人孰無心性。孰不應知。孰不應見。此佛法之大義。人人有分。而應以澈底之知見。方可觀世界平等。庶不致自誤。誤人。其最可慶幸者。早有世界太平之先兆。在數年前。常聞中人以上者。多有向慕于世界平等。獨立。大無畏之說。此說出于法華經。方便品中。即是開佛之知見。乃我佛。爲未來之諸佛所說。就按現在。吾人共知有五大洲。洲中一切衆生。孰非未來諸佛。設若不然。雲何平等。既然平等。自無對待。既無對待。當然獨立。既已獨立。自無對象。有何可畏。所謂大無畏者。其孰能之。唯性能之。其孰無性。而孰不能之。夫性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而大小內外。皆是佛性。皆已成佛。或曰。我不知如何成佛。答曰。孰令你不知成佛。你若少淨我見。則成佛久矣。有如是之知見。爲開佛之知見。又謂之明心見性。吾人果能如是信解奉行。一人信行。則一人平等。獨立。無畏。多人信解奉行。則多人平等。獨立。無畏。若人人如是奉行。則人人平等。獨立。無畏。則世界何患其不得太平呢。不求太平而太平自至矣。可不自勉乎哉。

  

  

平等獨立大無畏之義趣

  

近代已來。有立唯心論者。有立唯物論者。其唯者。獨義。然若獨重其心。棄舍其物。則心之知覺。無從顯現。而亦無寄托之處。若獨重其物。棄舍其心。則物之名相。無從分別。而亦滅其支配物者。如是推之。則心物二法。各無獨立之能。就此二法。驗出世界一切諸法。皆是依他而起。吾人不知依他起者。卻是歸根返本之機。反成偏計情執之惑。而立世間種種對待離間之名言。所謂種族貴賤。榮辱得失。親疏遠近。是非邪正。壽夭窮通。禍福利害。種種妄執名言造出。而成十纏。十使。積成無邊煩惱系縛。要皆不出色心二法之所轉變。互爲同緣也。問曰。佛法亦說叁界唯心。是何意義。答。佛法說心不執心。其言同旨異故。不同世人執物迷心。及學論家。執心爲心。並外道之心外求法之心。乃是一法不執。而法法皆是唯心。複不執。亦不執。謂之明心。而明者。非能明性。非所明性。方成見性。如是之旨。謂之明心見性。與其執心。迷心。有求之心。則大相徑庭矣。又佛法說唯心者。不但與世無爭。猶能息世界之有爭。又能根本解決人人之煩惱業苦。可恢複一切世間法之本來平等。本來獨立。本來無畏。方是世界本來面目。好在吾人皆知贊成。希望平等。獨立。無畏之說。而不知如何可能作到。然亦有發心欲作到者。多成南轅北轍。致吾人現在仍皆處于不可能中。何以故。以現前所見故。其不可能者有叁。即以世界人類之身形相貌而言。無一雙能同樣者。于是之不同。如何能成平等之大同。此不能者。是其一也。又人類之生活。皆賴衣食。由此一事又生出許多之依賴。于是所迫。豈能獨立大同。如此不能。是其二也。又衣食之生産。皆賴于大地。大地雖是能生。最畏天時氣侯不正。況且附帶。水火風叁災八難。從此種種問題。生出種種可畏。焉能無畏大同。以是懸念憂慮。是其叁也。就此叁點。即吾人皆在不可能中。其實欲恢複世人本來平等獨立大無畏之真面目。必須從吾人之玄心作起。所謂玄心者。乃了了然無所得義。明此玄心。方見妙性。不明玄心。難成獨立。不見妙性。難成平等。有此二難。則無畏更難作到。天臺智者大師。六即法門。顯佛法于不平等中。建立究竟之平等。故指明進行平等之程度。及以平等之理性。轉不平等之階級。其階級並理性之名相者。曰理性即平等。名字即平等。觀行即平等。相似即平等。分證即平等。究竟即平等。仍複于本具之理性平等。始得事理一如。今吾人不得平等大同者。同病于重觀事實。而輕廢于理性。以致互相同受不平等之苦。及依賴之辱。並無邊之畏。都因其不知返觀理性。時隨物轉。致其理性。自爲理性之平等。反與吾人無關。豈知仍未出理性之中。此之謂理性即平等。若能窮究理性。了然即是自性。本自平等。當體即是。複待何求。因未起觀行之功。不得受用。有名無實。故謂之名字即平等。若再加觀行。觀諸法之性。原無真假之名。亦無性相之分。于是勿忘勿助。又無終身之違。故謂之觀行即平等。如是觀行既久。自然先任運脫落四住煩惱。一者脫見愛住地。正報盡時。能升六欲天。二脫欲愛住地。升色界天。叁脫色愛住地。升無色界天。四脫無色愛住地。證聖果阿羅漢。既脫四住煩惱。我執已破。而法執尚存。(即是無明住地。乃塵沙惑。及無明惑)謂之相似即平等。于是加行不住小果。進行至豁然大悟。一切事理。湛然融通。于四十二分。不平等之無明。始得破除一分。謂之分證即平等。由是精進行之。其下余之四十一分無明。由是分分破。則一切平等理性隨分分顯。乃至破盡無明。始知原來將本具之真平等。妄作不平等之虛妄。今始澈底明了其機。因執之者。真即成妄。不執者全妄皆真。別無一法可得。亦非過去未來之造作。乃但複本時無今古之平等理性。豈是更有一法而新得哉。此之謂究竟平等圓融。法法無礙。人人本有之佛果也。一人證平等大同。淨土現前。則大地穢土。頓然消逝。多人同證。則多人如是。人人同證。則人人如是。不用綢缪其他原料。只是現前。一念觀成。以如是故。謂之唯心。或問。其平等。獨立。無畏之名義。本于何經。答。本于妙法蓮華經。共有二十八品。皆爲平等說起。其意義遍于各品之中。顯理于方便品中。結名于重頌文中。且略揀其文。便知結名之處。如雲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故佛于十方。獨立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衆所尊。爲說實相印。

  

問。既說妙法。何必又說平等之名。答。諸佛說法。本無一法可說。而說者。無非隨情說…

《湛山文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倓虛大師論文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