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轮回之相。戒经所谓。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是也。其禅定功夫无出无入。所谓那伽(译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平日送客迎宾。搬柴运水。皆在禅定之中。所谓慧者。般若云。一切法皆是佛法。
又法华经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此皆名成佛之智慧。唯是佛知。佛见此三种三学。唯此世出世间的三学。为究竟。
就按这世间的三学。虽然皈依三宝。但得戒体。未受戒相。不能保护戒体。不过是修世间的福。纵然有受戒相的。多是有名无实。果然能持净戒。即是菩萨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因未受戒相。就是不肯离开世间的思想也。就是因世间人的耳闻眼见等。总未离开世间。自己甘心承认我的身体。总归生(生活)。住(住世时间)。异(幼而壮壮而老)。灭(消灭于地下)。又我所创成的依止。事业。当然是成(成就)。住(住的时间)。坏(是衰败)。空(归无所有)。这是逃不开的。甘心自认。那就无可如何了。若出世的三学。就能超凡入圣。永免轮回。及生老病死等苦。若世出世间的三学呢。与前二种三学。就大不相同了。应要如是知见这无量无边的世界。就是自已一个完全的清净法身。与三世诸佛同体同住一个常寂光中的世界。这是人人有分的。若以此佛法为妄诞不可信呢。也可以参考。在佛法未来中国时。我中国的圣人。他也是这样的说法。无非是名相不同。作风不同。这义理是一样。这两处的圣人。距离时间。与空间。太远又太远。当然不是两面核计好了来骗人的。就按中国的圣人所说。君子之道费而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如是之说。可为证信了可信的是不约而同。可见是同一义理了。
略说三种世间之因果
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此三种名相。总不出色法。心法。及性理三种。此三者。虽司造化之权。唯一心法操纵。故分开八种作用。其为主者。乃第八识恒而不审。包容一切。第七识亦恒。亦审。运行出入。第六意识审而不恒。操纵行为。支配一切。永不歇息。前五识非审。非恒。随缘任用。此第六识虽操纵行为。永不休息。劳而无功。翻成大错。错认四大假和。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执此妄心。攀外五尘。依此外尘庄饰色身。而成七情六欲。顺则成贪。多起盗业之因。逆则成瞋。多积杀业之因。迷则或痴。多集淫业之习。积成因果。则饥馑。刀。兵。瘟。疫蜂起。此小三灾尚可逃避。设纵贪。瞋。痴。横起杀。盗。淫。造成大三灾之水。火。风。则不能逃避。而同归于烬。此之谓世间之法也。
向者所说。乃因第六意识错用。故成灾害。若知第六意识正用。则转祸为福。云何转之。乃依何而来。仍是依何而去。其祸由意识招之。仍依意识去之。如去憎爱之心。自无取舍之事。若无强取令舍之心。自无杀盗淫事。又追意识之错。根于分别俱生我执。我爱。我慢。我痴。若得分别。俱生。我执破尽。而意识即转成无尘智。则见思二惑顿消矣。此之谓出世间之法也。
再发大心。破除分别。俱生。二种法执。方得第六意识由无尘智。而转成妙观察智。而第七识。随即转成平等性智。而第八识。即转成大圆镜智。其前五识。随大圆镜智共转为成所作智。此之谓共转八识成四智。前七识所转。皆名权智。唯一大圆镜智方名实智。此实智。唯以断德而显。故曰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谓性德者。乃理智齐彰。故谓之实智。以权智近于世智。而理智方成实智。是故权实不二。事理一如。然非智不能见理。非理不能净习。习尽方能证性。故曰业净情空。此之谓世出世间法也。
故法华经中以略开权显实。云如是相。如是性等。此相性等。皆指世间相信等说。以如无异相。非是离相为如。乃是相等皆如。唯在吾人之承认耳。若在相等观如。而相等皆成出缠之性。而体亦是性。乃至究竟本末。同一如如平等之性。此皆是可说之处。故皆谓之权。而说至无可说处。方谓之实智。终归不可思议。故谓之权实不二。若不如是求真。复向何处去觅佛法。此是略开权显实。以动诸声闻之疑情。方肯舍小求大。乃至广开显时。方是断疑生信。而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
又楞严经。所立四科。七大。以便后学开佛智慧。佛命二十五圣。各述所证圆通。又请文殊检选。至最后选得观音耳根圆通。皆是俾后学大开圆解而已矣。
说佛法能补教育之不足助法律之不逮
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育之外。这体育之考试。若能身体健壮。容易毕业。智育(指学科内专立之课程)的考试。若天资优秀的亦能卒业。唯独这德育。但不知以何程度能毕业。窃想教学双方。皆不肯毅然承认德育毕业。虽出学门。亦应对于德业。当作平生之教育。德育之最完备者。唯佛法足以当之。不论世间。与出世间之德育。佛法均有透切的了解。精辟的理论。详细的指导。善巧的教化。方便的施行。圆满的成就。盖如来触无所得而成正觉。触无所得而度众生。其说法也。无非义。无非时。无非器。无非法。教理行果。佛佛说同。三世修行。了无变易。今日在校。出校之学子。与及全体之人民。倘愿受彼熏陶。奉持无背。固可各享福乐。共致升平。若有上根得之。则可上上增进而成无尽之妙果。故说佛法。能补教育之不足。国家法律。任何严密。只是治于有形。不能治于无形。如谋杀。劫夺。等类。皆是潜于心内。伺机窃发。是法律之不逮者。若待有形处分。则两败俱伤。佛法化导。是防于未然。变灾戾为祥和。救人心之陷溺。故佛法。能助法律之不逮。古德云。移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有奇功。是可为明公之谅解了。
又孔子曰。使天假吾以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至释迦如来示现。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百小劫修相好。尚于果头佛卒业。况究竟佛果则去之远矣。乃可知道德性理之教育无尽。故佛制戒律。劝化众生。使身。口。意。三恶业不起。此戒律若详细分之。有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总而言之。即为三业清净。学人等。若未清净。必要时时保护。乃佛久已清净。故称之为三不护。此皆是以戒律。防于未然。而法律奈难达到。故曰助法律之不逮也。
知识与环境之关系
吾人在世界上。欲想究竟之安乐。必须要识得环境之来源。其源有总别之分。一总境者。乃五蕴是。二别境者。乃十法界是。
所谓蕴者。乃蕴酿之义。其十法界。皆由此总境。蕴酿而成。今先说圣人的环境有四。一者。常寂光的环境。乃诸佛清净法身所居。是无师智。以观诸法实相。是先赖以无师智。观诸法实相的知识而得证。二者。实报庄严的环境。乃诸佛圆满报身所居。是性空智。观但中理。乃先赖有此知识而得证。三者方便有余的环境。是声闻。缘觉。二乘圣人所居。亦是先赖有此知识而得证。四者。凡圣同居的环境。乃学。无学。及扶习润生之菩萨等所居。因凡圣交参的知识不齐。故难定果位。复有六种凡夫的环境。一者。天上快乐的环境。有二十八层天的天人所居。是五戒。十善。及世间禅的知识所成。二者。人间有富贵。贫贱。苦乐。的环境。乃世间人所居。是以五戒。世间善。有多少。或不实行的知识所成。三者。无定居的胎。卵。湿。化。四生。成四种竞争的环境。乃四种阿修罗所居。虽有善恶多少。苦乐不一。皆属无正行的知识造成。四者羽毛鳞甲。各有惊恐的环境。乃愚痴畜生所居。虽属高低不同。皆属下品恶业知识造成。五者。饥渴。万劫不得水浆的环境。乃悭贪众生。饿鬼所居。皆是中品恶业知识造成。六者。号叫。大叫。的环境。乃地狱中苦恼众生。幽魂所居。皆是上品恶业知识造成。此四圣。六凡。共有十种环境。总不出现前一念知识造成。此一念中。亦有总别之分。总者。只一念现量心。观现量境。乃至究竟。于无量时可得成佛。别者。乃比量。思量。忖量。度量。测量。校量。此六量虽属凡心。若推到极端。皆可入现量圣境。上可至佛。菩萨。缘觉。声闻。下可至六道。凡夫。皆是知识与环境的关系。总根于不变随缘之用。随缘不变之体。云何是不变等。此乃是天然之事理不一。绝不可偏用。随缘者。乃事实也。不变者。乃空理也。如离事。则无理。如离理。则无事。吾人多以事实。而废空理。则难免随生灭之事实。终归于忧悲苦恼。空理者。乃天性之空理也。事实者。乃心情。色相。之二法也。空理是宇宙万物之主体。心色乃空理之二用。今之唯心论者。乃以六识为主体。唯物论者。乃以事实为主体。岂知色心二法。不离于空理。空理不离色心二法。盖凡夫观世废理。声闻缘觉(二乘圣人)观理废事。大乘圣人。观事理不二。以成中道理体。或观但中理体。息两边。而独显中道。或观圆中理体。以边邪皆属中道。乃一中道。一切中道。而中道外。无有非中道。无有非中道。对于中道。而中道亦不可得。此是圆理之中道也。
按世界之万物。虽然是化化无尽。总不出一个理体。理体从本来亦未离开一切作用。学佛者。必…
《湛山文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