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湛山文鈔▪P2

  ..續本文上一頁見輪回之相。戒經所謂。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是也。其禅定功夫無出無入。所謂那伽(譯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平日送客迎賓。搬柴運水。皆在禅定之中。所謂慧者。般若雲。一切法皆是佛法。

  

又法華經雲。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此皆名成佛之智慧。唯是佛知。佛見此叁種叁學。唯此世出世間的叁學。爲究竟。

  

就按這世間的叁學。雖然皈依叁寶。但得戒體。未受戒相。不能保護戒體。不過是修世間的福。縱然有受戒相的。多是有名無實。果然能持淨戒。即是菩薩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因未受戒相。就是不肯離開世間的思想也。就是因世間人的耳聞眼見等。總未離開世間。自己甘心承認我的身體。總歸生(生活)。住(住世時間)。異(幼而壯壯而老)。滅(消滅于地下)。又我所創成的依止。事業。當然是成(成就)。住(住的時間)。壞(是衰敗)。空(歸無所有)。這是逃不開的。甘心自認。那就無可如何了。若出世的叁學。就能超凡入聖。永免輪回。及生老病死等苦。若世出世間的叁學呢。與前二種叁學。就大不相同了。應要如是知見這無量無邊的世界。就是自已一個完全的清淨法身。與叁世諸佛同體同住一個常寂光中的世界。這是人人有分的。若以此佛法爲妄誕不可信呢。也可以參考。在佛法未來中國時。我中國的聖人。他也是這樣的說法。無非是名相不同。作風不同。這義理是一樣。這兩處的聖人。距離時間。與空間。太遠又太遠。當然不是兩面核計好了來騙人的。就按中國的聖人所說。君子之道費而隱。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如是之說。可爲證信了可信的是不約而同。可見是同一義理了。

  

  

略說叁種世間之因果

  

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此叁種名相。總不出色法。心法。及性理叁種。此叁者。雖司造化之權。唯一心法操縱。故分開八種作用。其爲主者。乃第八識恒而不審。包容一切。第七識亦恒。亦審。運行出入。第六意識審而不恒。操縱行爲。支配一切。永不歇息。前五識非審。非恒。隨緣任用。此第六識雖操縱行爲。永不休息。勞而無功。翻成大錯。錯認四大假和。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執此妄心。攀外五塵。依此外塵莊飾色身。而成七情六欲。順則成貪。多起盜業之因。逆則成瞋。多積殺業之因。迷則或癡。多集淫業之習。積成因果。則饑馑。刀。兵。瘟。疫蜂起。此小叁災尚可逃避。設縱貪。瞋。癡。橫起殺。盜。淫。造成大叁災之水。火。風。則不能逃避。而同歸于燼。此之謂世間之法也。

  

向者所說。乃因第六意識錯用。故成災害。若知第六意識正用。則轉禍爲福。雲何轉之。乃依何而來。仍是依何而去。其禍由意識招之。仍依意識去之。如去憎愛之心。自無取舍之事。若無強取令舍之心。自無殺盜淫事。又追意識之錯。根于分別俱生我執。我愛。我慢。我癡。若得分別。俱生。我執破盡。而意識即轉成無塵智。則見思二惑頓消矣。此之謂出世間之法也。

  

再發大心。破除分別。俱生。二種法執。方得第六意識由無塵智。而轉成妙觀察智。而第七識。隨即轉成平等性智。而第八識。即轉成大圓鏡智。其前五識。隨大圓鏡智共轉爲成所作智。此之謂共轉八識成四智。前七識所轉。皆名權智。唯一大圓鏡智方名實智。此實智。唯以斷德而顯。故曰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所謂性德者。乃理智齊彰。故謂之實智。以權智近于世智。而理智方成實智。是故權實不二。事理一如。然非智不能見理。非理不能淨習。習盡方能證性。故曰業淨情空。此之謂世出世間法也。

  

故法華經中以略開權顯實。雲如是相。如是性等。此相性等。皆指世間相信等說。以如無異相。非是離相爲如。乃是相等皆如。唯在吾人之承認耳。若在相等觀如。而相等皆成出纏之性。而體亦是性。乃至究竟本末。同一如如平等之性。此皆是可說之處。故皆謂之權。而說至無可說處。方謂之實智。終歸不可思議。故謂之權實不二。若不如是求真。複向何處去覓佛法。此是略開權顯實。以動諸聲聞之疑情。方肯舍小求大。乃至廣開顯時。方是斷疑生信。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又楞嚴經。所立四科。七大。以便後學開佛智慧。佛命二十五聖。各述所證圓通。又請文殊檢選。至最後選得觀音耳根圓通。皆是俾後學大開圓解而已矣。

  

  

說佛法能補教育之不足助法律之不逮

  

大凡一個國家之政治法律。無微不至。那還有不逮之處。教育設備。有完全的課程。那還有不足之處。固然如是·但亦難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學界教育。有體育。智育。德育。到卒業考試的題目。總不能出于叁育之外。這體育之考試。若能身體健壯。容易畢業。智育(指學科內專立之課程)的考試。若天資優秀的亦能卒業。唯獨這德育。但不知以何程度能畢業。竊想教學雙方。皆不肯毅然承認德育畢業。雖出學門。亦應對于德業。當作平生之教育。德育之最完備者。唯佛法足以當之。不論世間。與出世間之德育。佛法均有透切的了解。精辟的理論。詳細的指導。善巧的教化。方便的施行。圓滿的成就。蓋如來觸無所得而成正覺。觸無所得而度衆生。其說法也。無非義。無非時。無非器。無非法。教理行果。佛佛說同。叁世修行。了無變易。今日在校。出校之學子。與及全體之人民。倘願受彼熏陶。奉持無背。固可各享福樂。共致升平。若有上根得之。則可上上增進而成無盡之妙果。故說佛法。能補教育之不足。國家法律。任何嚴密。只是治于有形。不能治于無形。如謀殺。劫奪。等類。皆是潛于心內。伺機竊發。是法律之不逮者。若待有形處分。則兩敗俱傷。佛法化導。是防于未然。變災戾爲祥和。救人心之陷溺。故佛法。能助法律之不逮。古德雲。移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有奇功。是可爲明公之諒解了。

  

又孔子曰。使天假吾以年。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至釋迦如來示現。叁大阿僧祇劫修行。百小劫修相好。尚于果頭佛卒業。況究竟佛果則去之遠矣。乃可知道德性理之教育無盡。故佛製戒律。勸化衆生。使身。口。意。叁惡業不起。此戒律若詳細分之。有叁千威儀。八萬四千細行。總而言之。即爲叁業清淨。學人等。若未清淨。必要時時保護。乃佛久已清淨。故稱之爲叁不護。此皆是以戒律。防于未然。而法律奈難達到。故曰助法律之不逮也。

  

  

知識與環境之關系

  

吾人在世界上。欲想究竟之安樂。必須要識得環境之來源。其源有總別之分。一總境者。乃五蘊是。二別境者。乃十法界是。

  

所謂蘊者。乃蘊釀之義。其十法界。皆由此總境。蘊釀而成。今先說聖人的環境有四。一者。常寂光的環境。乃諸佛清淨法身所居。是無師智。以觀諸法實相。是先賴以無師智。觀諸法實相的知識而得證。二者。實報莊嚴的環境。乃諸佛圓滿報身所居。是性空智。觀但中理。乃先賴有此知識而得證。叁者方便有余的環境。是聲聞。緣覺。二乘聖人所居。亦是先賴有此知識而得證。四者。凡聖同居的環境。乃學。無學。及扶習潤生之菩薩等所居。因凡聖交參的知識不齊。故難定果位。複有六種凡夫的環境。一者。天上快樂的環境。有二十八層天的天人所居。是五戒。十善。及世間禅的知識所成。二者。人間有富貴。貧賤。苦樂。的環境。乃世間人所居。是以五戒。世間善。有多少。或不實行的知識所成。叁者。無定居的胎。卵。濕。化。四生。成四種競爭的環境。乃四種阿修羅所居。雖有善惡多少。苦樂不一。皆屬無正行的知識造成。四者羽毛鱗甲。各有驚恐的環境。乃愚癡畜生所居。雖屬高低不同。皆屬下品惡業知識造成。五者。饑渴。萬劫不得水漿的環境。乃悭貪衆生。餓鬼所居。皆是中品惡業知識造成。六者。號叫。大叫。的環境。乃地獄中苦惱衆生。幽魂所居。皆是上品惡業知識造成。此四聖。六凡。共有十種環境。總不出現前一念知識造成。此一念中。亦有總別之分。總者。只一念現量心。觀現量境。乃至究竟。于無量時可得成佛。別者。乃比量。思量。忖量。度量。測量。校量。此六量雖屬凡心。若推到極端。皆可入現量聖境。上可至佛。菩薩。緣覺。聲聞。下可至六道。凡夫。皆是知識與環境的關系。總根于不變隨緣之用。隨緣不變之體。雲何是不變等。此乃是天然之事理不一。絕不可偏用。隨緣者。乃事實也。不變者。乃空理也。如離事。則無理。如離理。則無事。吾人多以事實。而廢空理。則難免隨生滅之事實。終歸于憂悲苦惱。空理者。乃天性之空理也。事實者。乃心情。色相。之二法也。空理是宇宙萬物之主體。心色乃空理之二用。今之唯心論者。乃以六識爲主體。唯物論者。乃以事實爲主體。豈知色心二法。不離于空理。空理不離色心二法。蓋凡夫觀世廢理。聲聞緣覺(二乘聖人)觀理廢事。大乘聖人。觀事理不二。以成中道理體。或觀但中理體。息兩邊。而獨顯中道。或觀圓中理體。以邊邪皆屬中道。乃一中道。一切中道。而中道外。無有非中道。無有非中道。對于中道。而中道亦不可得。此是圓理之中道也。

  

按世界之萬物。雖然是化化無盡。總不出一個理體。理體從本來亦未離開一切作用。學佛者。必…

《湛山文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倓虛大師論文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