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山文钞

  

湛山文钞

  

湛山倓虚大师述

  

一、学佛始能破除迷信论

  

二、说明六道轮回之由来

  

三、略说三种世间之因果

  

四、说佛法能补教育之不足助法律之不逮

  

五、知识与环境之关系

  

六、论佛法大意人人应知应学

  

七、平等独立大无畏之真义趣

  

八、如来出世度生之三大典

  

九、略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性理与事相

  

一○、入佛法的捷径

  

一一、略解佛之遗嘱

  

一二、略解照见五蕴皆空

  

一三、释真如实相

  

一四、释破无明见法性

  

一五、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释题

  

一六、见宝塔品义疏

  

一七、释二愚之底蕴

  

一八、答问天台教观二则

  

一九、答杨能枢居士问权实二智义

  

二○、以譬喻解十如是

  

二一、譬喻明心见性

  

  

学佛始能破除迷信论

  

夫信者。万物之都会。群力之中枢。古德先圣。视为事理具体之总轴也。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而信岂可迷之。如人行路。信东为西。在未果决时。访问知人指正。正是破除所信之迷。而非破其能信之心也。

  

即按世人论之。则无一不信。而复有迷之甚者。若以世事举其所迷者。则有过恒河沙数之多。不胜枚举。只可综诸理性论之。则可该括一切事端。凡世界中一切依他起性。不能独立者。皆属迷信。况偏计执性。不知本自平等。竟认因缘和合而生者。信为实有。岂非迷信之复甚者乎。以何见之。且论世间万物之生灭。而世人信为实有。竟不知是偏计执信。所迷甚多。且就执迷信有生灭者破之。审察生灭二相。不能并立。当有先后之别。可谓先有生乎。先有灭乎。若谓先有生相。再问生相云何先有。必转计之。谓先前无之今始生之。既计先前无之今始生之。既计先前无之。是无即灭相也。而灭相在先。则不应说先有生相也。若再转谓。先有灭相。当复如是破之。亦不能成立。若先若后。既皆不成立。而生灭又不能并立。其迷信有生灭者。其理由安在。岂非任意普偏。妄心计度。执迷不悟。自以为实。故曰。偏计执信。判为迷信。不为过也。

  

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又云:「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我佛如来。教诸弟子。须学无生法忍。方破一切迷惑。故天台二祖。北齐大师圆悟中观论所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而世人不悟。迷之甚者。即执因缘所生信为实有。迷之浅者。悟因缘即空。自信独得。迷之再浅者。悟因缘即空。即假。自信以为彻底。岂知皆是迷信。不过迷之深浅不同耳。若破迷至究尽者。圆悟即因缘。即空。即假。即中。此四法本来不即。不离。不一。不异。非纵。非横。无高。无下。常自圆融平等。岂可分别。或因缘。或空。或假。或中耶。至此略破偏计执性之迷信。

  

复破依他起性之迷。其他无知识之迷信者。则不足破之。尝闻知识分子中者。往往嗟叹。精神无有寄托之处。此言一发。道出一切迷信之根蒂。透露凡圣之枢机。转迷成悟。即在此也。何则。精者。万物之精神。神者。天心之灵慧。赋于人身。谓之知觉。(即见。闻。嗅。尝。觉。知。)换言之。精神即知觉也。谛审精神。切不求寄托之处。何则。凡世间一切万物。皆是依赖之性。以依赖之性为实在。终成危殆不安。按万物寄托于大地。大地有粉碎之日。大地寄托于虚空。虚空有壅塞之时。虚空寄托于精神之内。而精神知觉。本来不生不灭。岂有危殆不安。吾人不信空在觉中。乃知识卑劣。自局之过。

  

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呕发。于此若能转识生信。方见偏真谛理。将破少分迷信。所谓。空生大觉中者。乃文殊总显灭妄归真。不得已之言。用权巧方便而说。对迷者。择轻避重而已。

  

若以究竟彼除迷信。必须观大地万物虚空。乃至十法界等。同是一个知觉。知觉外再无非知觉。(一真法界。)无非知觉。对待知觉。(如水投水。)知觉亦不可得。(如以空合空。)无得无不得中。亦不泯其大地。乃至十法界等之织毫(事事无碍)。如是会之。庶可商量破除迷信。而破除迷信者。唯佛一人。故可知学佛。始能破除迷信也。

  

或问。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云何为不得已之言。答。空生大觉中者。乃所说之法。如海一沤发者。以喻合法。文殊对示迹之阿难所说。并为后世之学人。转深迷而得浅悟也。故说空小觉大。空在觉中。以反其能觉之心。莫随物转。俾知物赖于心。以免其流转五道。

  

若以究竟言之。在七大文中说。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及性空真觉。性觉真空。此言方是色空不二。空觉一如。究竟随智之言也。岂有大小内外之分别耶。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任何言中。凡有带大。小。内。外。对待。等义者。皆属偏计。及依他起性。即二乘圣人。尚属依他起性。以依俗证真故。虽属依他。

  

然非依赖。依赖者。乃依之相应。不得离故。依他者。依俗修真。为离俗故。故不相应。是故不依他起。方显独立。灭偏计执。本自平等。若果平等独立。始堪称大无畏之精神。此无畏之精神。即般若德。独立之行。即解脱德。平等之性。即法身德。是三德秘藏乃佛证之。

  

今世界之高人博士。无不提倡平等。独立。大无畏之精神。若不读佛经。焉知真平等。真独立。真大无畏之精微善美耶。由是破人间之迷。生究竟之信。舍佛法其谁能彻底也。故曰。学佛始能破除迷信。诚哉斯言。

  

  

说明六道轮回之由来

  

今先说轮回二字之义。这轮回之义。就是人间所共知的一句俗话。乃说轮过来。又回过去的意思。若问。云何是轮过来。回过去的呢。你要观察。世界上种种样样。无一不是轮过来。回过去呀。且看这天上的日月。其昼夜间轮过来。回过去。又这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亦是轮过来。回过去‧若简单的说。就叫轮回。若这样的观察。这世界上。无一事一物不是轮回。今只说六道轮回。

  

这六道。乃是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此谓之六道。因什么有此轮回呢。这六道所说的是果。当然要问其因。由有因。必有缘。有缘。必有果。有果。必有报。这因缘。果报。是根据何来。乃是根据人心而来。这人心来的是什么呢。来的就是迷惑。什么是迷惑。迷惑。就是贪。瞋。痴。三毒。所谓贪毒。贪不正之名利。瞋毒。瞋无理之忿怒。痴毒。痴不明道理之是非。此三毒俱备。必造杀。盗。淫。三恶业。杀业。杀害生命。盗业。不与而取。淫业。奸淫妇女。造此恶业。必成三灾。一名。刀兵灾。二名。饥馑灾。三名。杂病瘟疫灾。若造恶业过重者。可能造成水。火。风。大三灾。不易避免。此惑。业。苦。三道。为轮回之根。以其迷惑。必造业。造业。必受苦。愈受苦。愈迷惑。愈迷惑愈造业。愈造业。愈受苦。于是轮回无已。受苦无休。感动诸佛无缘大慈。又诸大菩萨。同体大悲。共驾慈航。以救诸苦。苦劝众生。速修戒。定。慧之三学。对治贪。瞋。痴之三毒。戒止杀。盗。淫之三业。以减大小三灾之苦。由戒定慧三学。有缓急不一。则贪瞋痴减去的有多少不同。于是而有三善道。三恶道之分。成六道轮回之别。乃全是根据戒。定。慧。修学之缓急。及多少而定之。

  

此戒定慧三学。有世间之戒定慧。有出世间之戒定慧。有世出世间之戒定慧。今略说世间的戒定慧。先学三皈之戒体。次学五戒之戒相。其戒相受之可多。可少。能受一戒。二戒。则来生不失人身。其寿。夭。高。卑。由戒多少而定。又世间之禅定。有九次第定。分而言之。四禅。八定。等分。若修有成效。当能升天。天。有三界二十八层天之阶级。此皆世间之戒。定。慧。只享世间之福。未出出世的戒定慧。其戒体仍是三皈。戒相二百五十条。条条皆是保护戒体。故永免轮回之苦。

  

又世出世间的戒定慧。其戒体仍是三皈。其戒相。有三聚净戒。及十重。四十八轻。唯一的。重在保护戒体。不…

《湛山文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倓虚大师论文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