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湛山文钞▪P11

  ..续本文上一页世间艺术人。登小舞台演戏。艺人自知是假装。其知与不知。切要分晓。大舞台。譬大乘。小舞台。譬小乘。小乘有为之法。人皆能知。大舞台本无边际。大而无外。仍以肉眼摄观。为见无日可期。若不以边际求见。终日本在面前。博地凡夫。奈难取信。佛眼喻如千日光明。无大不见。无微不知。故曰。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其知见有大小乘之分。小乘知见仅了一层分段生死。大乘能了分段变易。二种生死。重要之法有四谛之理。分三解脱门。其证理解脱唯在止观。止有三止。谓体真正。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观有三观。谓空观。假观。中观。修观须悟四谛理。所谓藏教生灭四谛。悟析法空理。以偏真止。修析空观。证空解脱。通教无生四谛。悟体空理。以体真止。修体空观。证无相解脱。别教无量四谛。悟但中理。以息二边分别止。修次第三观。证次第解脱。圆教无作四谛。悟圆中理。以一行三止。修一心三观。证无作解脱。又藏通二教。观成解脱。如小舞台解装。未得法报二身。仅能随缘。现意生身。又别圆二教观成解脱。如大舞台解装。露出本来面目。证圆满报身。清净法身。五住烦恼究尽。二种生死永亡。

  

(以上为在东莲觉苑讲经。因时间短促。未得说完本义。以此补充诸位听者之未满耳。丁酉夏四月识。)

  

  

譬喻明心见性

  

按明心见性是宇宙人生最切要一个大问题。任何人可能无关系么。又任何人。可能不知不学么。所以者何。是乃人人皆知自已有心有性。大多是未明未见的缘故。故劳我世尊。专为此明心见性的这一件大事。演说了四十九年之久。虽然教化明白了一些的人也算不少。看向那里比吧。若较全世界的人。那就如凤毛麟角啦。若人明白了自己的心性。就能立地清凉。得大自在呀。又那个人不应当明白自心。见自性呢。为什么就不能明不能见呢。根本上说是以未明白。为明白。以未见着。为见着。这个未明见以为明见的。就有多少层次。所以说愈发难明白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明白与未明白。所以才说一段譬喻。来表明这明心见性的道理。

  

譬如一个大梅冰洋。其冰大者如山如岭。小者如石如沙。皆漂流于水波湿性之中。

  

其如山如岭的大块冰。譬如宇宙大地。其如石如沙的小块冰。譬如万物人生其如山巅沙石的大小冰块。虽同漂流在水波湿性之中。若逢天时气候寒热。终不免于有生有灭的时侯了。此譬喻宇宙人生。万物之分段生灭。又静水喻人心。环境如风。若被风动成波。譬喻凡夫之思欲妄想。又喻二乘圣人心内的变易生灭。再如湿性在水。在冰。在波。终无分段变易生灭。譬如大乘菩萨。已了分段变易生死苦。又湿性虽在波水。及冰的大小块中。而湿性一无异相。譬喻二乘人仅知水有湿性。而不知波浪大小冰块之中。皆有湿性。故但了一层分段生死。

  

又此湿性在冰。大块小块之中。而湿无大小之相。在波亦无波之动相。在水亦无水之静相。以譬喻诸佛之究竟涅槃。

  

此譬喻无何巧处。只有认真了。以何比喻为本位。如认定了以大冰洋的大小冰块为本位。任你什么主义。欲要海中的冰块。永久不令消灭。是作不到的。若想延长一点。是可能的。如一般人。多是要四大假合的身。想长生不死的方法。所以方引出来许多的旁门邪教。炼长生不死法。这如同想将小块的冰。要在大海中永不消灭。那能作得到呢。吾人多不自知。本有的清净法身。从来也靡生靡死。竟不承认。其实说是天然的理性。恐人不易认识。就把他比作一样冰水波的湿性。其冰水波本来是有生灭的。可是这湿性。是无生灭的。就把他喻为人身的天然理性。及一切宇宙山河万物的理性。此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在诸佛亦不增多。赋于万物。乃至蠕动微虫也不减少。此性本来如此。毫无造作所成。既然如是。而佛教何论修行。因世人不承认此天然的理性。故立修此戒定慧。消灭贪瞋痴。此三毒消尽。而天然的理性自显。非同造作而有的。凡有造作。必有生灭。或问若有造作即有生灭。若无造作即无生灭。常见天时。风云雷雨。未曾见有造作。应无生灭。云何而见风灭云消呢。答。此乃天然造作。天然生灭。问。若如是说。海中冰块。未见造作。云何亦有生灭呢。答。其冰结。冰化。亦关天时寒热。亦属天然造作。问。若如是说。皆归天然造作。天然生灭。云何是无造作。无生灭呢。答。在造作上。知无造作。即知在生灭上。即无生灭了。全在人之知见浅深。方知道有生灭。与无生灭了。因此难明。故以湿性譬喻天然的理性。就按水结冰块时。及冰块化成水时。可详观此湿性有无生灭呢。

  

又静水。被风吹成波时。及风息水静时。可再详观此湿性他有造作么。此就是有造作。即有生灭。无造作。亦无生灭。可为铁证。有何疑哉。天然理性。亦复如是。

  

  

兹将譬喻列表于后

  

大冰块  喻世界宇宙  如寒凉之苦应远离不可久住。

  

小冰块  喻人身及万物  如无常冰块不能久存波浪之中。

  

冰洋之水 喻人之心可动可静 是可凡可圣能安能危之机。

  

冰块之湿 喻世界人生之性  有佛因者信之享无穷之安乐。

  

水中之波 喻人心之妄想  如波促冰块消灭喻人身因妄想故无常。

  

大海冰洋的水波湿性。作譬喻。则容易醒悟人心。

  

向者所说的譬喻。是以易知的事理。譬喻难知的事理。其实这种事理若得究竟明白了。那还用着什么修练呢。唯是念兹在兹。行住坐卧。不妄其现前一念。现量境界。直至成佛为止。乃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未悟道时。初在雪山修外道法。六年之久。虽然修成四禅四空的法。自知非究竟法。故下雪山。至菩提树下。若经行。若诤坐。经二十一天之久。夜睹明星。顿然大悟。遂赞一声奇哉。故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就可知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非是修造才成的。就按佛悟道后。直接说华严经乃至说涅槃时。亦未见佛任何时修过道。大可为正实确据。凡是说一切究竟大乘法亦未说过修行。唯是小乘声闻方说修法。又六祖一部坛经。皆令后学悟道。未令后学学修道。后者论修为不得已。虽禅定说修。皆是令后学开悟之法。如同古镜。积久尘垢油泥。修拭洁净而已。非是教人另修造一样特别形样来。既然不是修造。乃是本有的。云何不能享受佛的福寿呢。这就是但因环境。而起妄想执着。故不能享佛的福寿。又为什么因环境而起执着呢。因吾人不能自知本有佛性。故执环境为真。随环境而成生灭故苦。若依向者所说悟大乘法。就不用修行了么。亦不尽然。向者所说。是为上根利智者说。若中下之士修行。方便法可有多门。

  

《湛山文钞》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倓虚大师论文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