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湛山文鈔▪P6

  ..續本文上一頁觀心無常。(乃指凡夫意識之心。變易生滅。剎那不息。是爲變易生死之因。後爲分段生死之果。若不執此妄心。久之自然養成常住真心。)四。觀法無我。(以想蘊遍行一切相應行法。又以行蘊遍攝一切不相應行法。此想行二蘊之相應與不相應諸法。皆名觀法無我。)以破俱生我執。後叁觀念同破俱生我執。連同前一觀念。觀身不淨。皆破分別我執。若同破盡分別俱生二我執。即得超凡入聖。證四果阿羅漢。了一層分段生死苦。此乃佛第叁答問。囑以四念處爲住。是正破分別我執及俱生我執二者。

  

又第四答問。佛囑以如是爲集諸經教之法體。如者。能成一切無異相也。如則是。不如則不是。不是則非。乃非頓教。非漸教。非秘密教。非不定教。非藏教。非通教。非別教。是乃超倫絕待離過絕非。獨一無二之圓教。以圓教之如是。而啓諸經教之全體。是則諸經教。多是趣體之四悉檀。義爲四種成就。一。成就世人歡喜。二。爲人種善。叁。破惡。四。令人入理。故諸教之起端。而皆冠以如是也。又以圓教不能久住于世。縱然機緣成熟。亦無非如昙花之一現耳。因是之故。佛囑以四念處爲住。蓋因其能通前七教之悉檀方便。乃能久住于世。

  

或曰。圓教何其難乎。曰。非難也。乃其太易故。以世人之習慣染深。輕其易而重其難。就按如之一字。破盡分別法執。乃至破盡一切俱生究竟法執。法執破盡。則佛之叁身四智。圓理現前。何其易耶。嗚呼。一切衆生本自具足叁身四智。奈自甘放棄。而盡晝夜尋思顛倒夢想等事。空勞身心。是自取其難舍其易。可謂愚乎智乎。何時得了。

  

或問如何是圓理。答。圓理本自現成。法法具足。非造作而有。唯徹底看破世事。放下一切有無。及是非對待等。則何法不圓。再回心反觀。看破是誰。放下的是個甚麼。又不執不著看破是誰。複有什麼放下。那還有什麼能所存在。豈不是單獨的自在麼。這就是平等清淨法身。這樣的放下。就是解脫。這樣看破。就是般若(妙智慧。)複向何處尋覓叁德秘藏之圓理耶。又佛說一大藏教。無非破執之具。而執之大端。唯有四相。一者分別我執。二者俱生我執。叁者分別法執。四者俱生法執。若此四執破盡。法法皆是叁德。究竟佛果。

  

或曰分別我執。俱生我執。二者我知之矣。無非執五蘊之色蘊爲我身。成爲分別我執。若執受想行識之四蘊。隨分別我執而俱起。認爲是我所有。是成俱生我執。但不知分別法執。及俱生法執二者由何而起。願聞其詳。答。分別法執。由于偏計而起。俱生法執。則由于依他偏計分別又再起。所謂偏計者。在上古原始時代。本無名字。而古人欲記其事。故普遍核計。假訂音符。于是後人執著以爲標准名之爲偏計執。複次所謂依他起者。乃偏計之變相。蓋佛所說諸法。若不能依法脫執。雖是佛說。亦成法執。如法華經雲。諸法實相。古德解之。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是諸境者。無一不是實相。後學之人。若念存執一不思議之心。即成分別法執。若起不執之念。而仍執此不執。則是依他分別法執又起俱生法執矣。要知俱生法執。是依他偏計之分別而起。若于法執不加分別。即得之矣。又如以真如而論。無論認爲是受熏抑不受熏。皆爲分別法執。若于念中以不執受熏與不受熏爲是。則即成俱生法執(所知障)。蓋佛說一切大乘法之究竟。皆不落言诠。令人言外思義。教外明宗。故禅宗之宗匠。指證後學。唯是曲引旁征。以現乎隱。又如畫師之工巧。烘雲托月之作。以顯乎微。噫籲。洋洋大法。遍一切處。何在不是隱微。考吾人自性。具一切法。而那裏缺少當人。因吾人生生世世之積習已久。故永不自認全體全能。叩其實。轉身即是。可轉什麼。就是要轉個錯認執著的事實爲真。

  

或曰。然則不錯認執著事實爲真。又如之何。答曰。如是則事事皆歸真矣。所以者何。吾人以錯認而起執著。而執著之最重者。莫過于我。及我所有的是。我者即是分別我執。我所有的。即是俱生我執。于是執重情深。執一棄衆。有己無人。人人如此。自立主義牢不可破。則世界不亂何待。究其實。必致忽得忽失。遂存遂亡。如此事實。非假而何。若果改變執著錯誤之事實。則各個人自毅然去其分別我執。及俱生我執。事既歸真。則人心根本亦自然歸真矣。同時自然的從根本上掃淨一切貪瞋癡慢疑邪見六種根本煩惱。人人皆得成聖成賢。豈不是轉成一個太平的大同世界嗎。此僅破除分別及俱生我執煩惱的障礙。竟收如是之功效。若進而再破除所知障則開佛知佛見。即是成佛之正因。所知障有二。一是分別法執。二是俱生法執。若要破除法執。必須自利利人。久行菩薩道。度化衆生。直到破除塵沙迷惑。方能去盡分別法執。若再破除俱生法執。方破根本無明。圓教有四十二分無明的階級。若能破除最初一分俱生法執。則證圓教初住之佛果。即能在一百法界現身。一時分身于一百法界。若此等世界。較之聖賢大同世界。相差何啻天壤。而況究竟的佛果。其上尚有四十一個階級。但無論至高至上。吾人個個有分。乃至十二類衆生。亦是個個有分。無例外者。若吾人不知不信。少見多怪。冤何如之。按釋迦佛。自甘舍棄王位。修道成佛。以作引導。願一切衆生。皆成佛道。蓋其確知人人有成佛之分也。若疑其诳言騙人。所騙何爲。又騙到一個什麼。實無可疑之點。再吾人若自信有成佛之分者。當是多生多世之福慧宿根所致。豈偶然哉。若再細察世間營求富貴功名之流。以及逞英稱豪之輩。終能滿其願者萬人中難見一二。比之修道成佛。萬修萬成。則難易之分。概可見矣。只要看得破。想得開。則人人皆可跻于聖賢成佛作祖之境。猗欤偉哉。何取乎爭得一剎那夢中的名利爲。明代古德。憨山大師有雲。叁界夢宅。浮生如夢。逆順苦樂。榮枯得失。乃夢中事。觀乎此則迷途不遠。回頭是岸。翹企望之。

  

  

略解照見五蘊皆空

  

這個五蘊。就是造世界的原料。又這原料的來源。是從天然的性理。這性理有立名爲天理的。也有立名爲天性的。更有立名爲道理的。因這性理。本是不可名。不可相。不得形容。不得稱贊的緣故。而世人假立了種種名稱。到底仍是形容不出來所以然的實在。雖然如此。再觀察此世界上一切所有。無一不是他成就的。他還仍不是一切所有。他又任何時間。永遠也未離開。這一切所有(是色法)並及一切所無(是心法)。佛教中勉強就其實義。立了一個名辭。稱之爲諸法性空。亦有單稱爲性的。更有單稱爲空(普通稱爲真空或稱空理)的。簡直的說吧。他就是爲五蘊的元始。這五蘊。方稱爲造世界的原料。

  

這原料本是十一個色法。合成一個色蘊。又將一個心法。分爲受想行識成四蘊。故共名五蘊。爲什麼又分又合。費這些事呢。就爲的是教人明白這不可名。不可相的自己。不但是人人的自己。亦是一切非人的自己。若明白了這個自己。就稱爲見性成佛。所謂人若想成佛。必須要從這五蘊上作起。

  

無論其大小乘人。皆要從五蘊上入手。無非是作法不同。按小乘人。皆因執著心重。入手依佛所說。先觀四念處。就是五蘊的變相。其觀身不淨。即是色蘊。觀受是苦。是受蘊。觀心無常是識蘊。觀法無我。是想行二蘊。可知是五蘊了。將此五蘊。又作不淨。是苦。無常。無我。乃專破其執。以其執身爲清淨。執享受爲快樂。執妄想爲真常。執現行不住爲我。若將其錯悟執著破盡。則空智自成。名生空智。又謂之析法真空。乃是作爲與其五蘊諸法。分析離開。不受粗重的執迷。這就離開見愛住地。頓斷叁界八十八使。即入聖流。證須陀洹初果。再破欲界九品思惑盡。證叁果阿那含。從此後再不來欲界受生。專在上界。任運破七十二品思惑盡。方證四果阿羅漢。爲小乘中極果。這是略說一種小乘修法。不離五蘊。

  

若大乘以成佛爲極果。其修法。亦是不離五蘊。然悟理觀法。與小乘不同。這境智各有叁谛叁觀。且不論。但說妙有真空。必要略爲揀擇。先揀出凡夫所見之頑虛空。次揀外道之斷滅空。再揀藏教之析法真空。析離五蘊諸法與上說相同可知。尚有通教。體法真空。與五蘊法。不相析離。知當體全是真空。故曰體法真空。唯不知五蘊是妙有。故通教爲大乘之初門。今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當然是妙有真空了。這佛法修行。最重要的要務。就是兩個字。一是照字。是心上的功夫。要時時覺照。莫忘了自己的心。一是見字。是環境上的功夫。要時時觀見所有境界。皆是自己的性。故壇經雲。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知這觀自在(觀世音)菩薩的修行。那有第二個方法。乃就是照見這些五蘊。皆是妙有真空。妙有真空就是種種的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就是諸法性空。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真如實相

  

如來出世之本懷。惟願將此大家業。付與吾人及一切衆生。故未入滅時。諄諄付囑一切菩薩。應各盡其責。普告一切衆生。平等享受。

  

何謂大家業。曰。舉凡眼見者。耳聞者。鼻嗅者。舌嘗者。身覺者。意知者。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無一而非自有之物。亦無一而非大家業也。

  

特衆生執有執無。偏憎偏愛。或爾攘我奪。而妄起爭端。或彼是此非。而不知享受。致受命于佛者。塵說剎說。豎說橫說。苦口婆心。唇焦舌敝。亦鮮有能究竟接受者。

  

《湛山文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倓虛大師論文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