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湛山文鈔▪P7

  ..續本文上一頁eft">其所說者何也。曰。菩薩依經造論。祖師向機語禅。善知識述說了義諸經。若經。若禅。若論。總不外乎真如實相之義理。而此義理之中。已括盡一切世人之最大家業。何以故。隨世人之知識。皆欲認真求實。故立名而說真實也。彼溯物質之來源。研至無所有處。窮精神之底蘊。推至非非想處。山窮水盡。已無去路。若非我佛如來以真如實相作最後之叮咛切囑。仿徨四顧。甯有歸宿所耶。

  

所謂真如實相者。以如即真。則相相皆實故。原義以如無異相。其異相分別者。皆是互相假借。假借非真。乃如而真。故曰真如。夫如以相表。曰是相如。相由如來。曰如是相。若如若相。亦屬互相假借而成。由此觀之。謂之真乎。抑謂之假乎。將謂之非真非假乎。要皆不可說耳。蓋真假同時。相如並立。故曰相如是也。

  

且如者。空也。相者。假也。是者。中也。一而叁。叁而一者也。所以者何。曰。觀空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無非空對空。則空不可得。觀假。觀中者。亦複如是。以此叁觀智。觀照法界一切所有之境。無非真俗中叁谛之理。由悟真俗中叁谛之理。而起空假中叁觀之智。以智觀理。乃行乃止。仍止于谛。空假中謂之真如。真俗中謂之實相。而止在其中。此叁叁者。一不可廢。故曰真實也。

  

智者大師爲弘揚佛最後所說之妙法蓮華經。煞費悲心。建立天臺叁大部。唯以根本攝受。方免枝末折伏之法。曾雲。實心緣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疊相續。自然入實理。所謂真如實相者此也。夫此大事業。大家當。自修自享。庸有逾于此者乎。

  

惟此最大家業。受用究在何處。曰。一言以蔽之。唯轉識成智而已。識者。了別義。智者。無分別義。若心無分別。則法界性之群力統一。于是性複本然。應用無方。將無爲而無不爲矣。

  

法華經雲。此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惟有諸佛乃能知之。是故溯窮物質及精神者。乃有境所趣也‧其不可思量分別者。乃無所趣而心自歇也。楞嚴經雲。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旨哉是言。

  

  

破無明見法性

  

夫諸法實相。本自如如。無無明。亦無非無明。無法性。亦無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見。乃衆生拘于習氣。妄自思議。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開悟。故隨宜而申其說。然則無明者何。曰。對明而立之名也。若孤明獨立。凡境不緣。則無無明可立。反之。倘孤明不自獨立。逐境攀緣。以隨順所明之境。是謂所明。所明既立。能明並起。則孤明泯矣。故曰無明。

  

破之雲者。乃扶起本自孤明。雙亡能所。而無明自泯。故謂之破也。然無明破無所破。以明破之。若有所破者。而所破即無明。能破亦無明。則是宛然增上無明。而無明豈有消滅之日耶。

  

噫。萬象森羅。惟一孤明獨露耳。心經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楞嚴雲。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維摩經雲。不斷淫怒癡。而證菩提果。無作四谛雲。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永嘉雲。無明實性皆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說雖不同。其義一也。

  

然則法性者何。曰。如法華所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雲。如是相。如是性等。皆爲法性。所謂見法性者。見即自性。法亦自性。而見與法同一自性。複何有所見之性耶。故所謂法者。乃代表萬物之相。諸事之稱。衆義之名。住法位者。以各事。各物。各義。各有本分地位而各住各之本位也。世間相常住者。乃謂宇宙一切之物。從無成住壞空及生住異滅之變化相。何以故。乃轉衆生之常識。開佛知見故。蓋生有生之本位。乃至滅有滅之本位。成有成之本位。乃至空有空之本位。如是各住本位。自不互假名相。既各不受名相。無可稱表而焉有分別。世間無常之相。皆常住而不變矣。

  

或曰。生者生而滅者滅。分明無常。雲何常住。曰。生有生之世間本位。滅有滅之世間本位。若各住本位。則生不借滅。以何名生。滅不借生。以何名滅。生滅既無。非常而何。故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如是相。如是性等。皆法性也。要而論之。所謂明心者。破無明也。見性者。乃見法法皆自性也。無明不破。則法性難見。法性未見。則佛慧難開。故必于法相之本位。顧名思義。隨義入觀。斯爲得之。然此真實妙義。非真參實學者。未易解也。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釋題

  

一釋經題妙法蓮華經五字。是一經之題。安樂行品四字。是一品之題。此一經共有二十八品。經者。乃經常之道。爲人必經之理路也。品者。節也。類也。此一品系敷演本經。行持妙法之法門。故詳說于第十四品中。欲釋此品。今先略解經題。經名妙法蓮華者。用蓮華以譬妙法。以其具妙義甚顯故。而又華果同時。不分先後。根汙華潔。染淨一如故。乃以代表一切世界。及其中之形形色色。森羅萬象。飛潛動植。乃至礦類微塵。虛空等物。是皆不可分別思議者。如是法等。統言其思想不到。議論不逮。任爾分別測量。終不能徹共底蘊。于是佛說八年之久。所集貝葉甚廣。攝其要者。集成七卷靈文。而全文獨歸一妙。因是之故。乃名妙法蓮華經。故本經雲。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蓋思量分別。乃吾人之常情。若無思量。則等于木雕泥塑無情之物。于安樂行品。又如何行持。所以者何。以知者有叁義故。一曰所知。一曰能知。一曰本知。因吾人。皆昧其本知。迷其能知。唯以所知用事。故曰非思量之能知。亦非分別之所知。乃指本知。法爾現證。以如是之究竟知。如是之究竟行。故謂之安樂行也。本知者。不偏能所兩邊。即是中道。法身也。常觀于中道。即般若也。常行于中道。即解脫也。即諸佛之叁德秘藏。故儒典亦贊中道曰。天下國家可均。白刃可蹈。爵祿可辭。中庸之道。不可能者。亦此謂也。此叁者。雖屬智。仁。勇。而未離能知。所知故。故不可能也。佛說諸了義經。其大旨。皆歸能所雙亡。二執方泯者。亦此義也。

  

或問。不可思量分別。雲何名爲妙法。答思量不能到。分別不能及。是乃天然之勢。理之原具無可言之。故謂之妙。且舉色法心法兩端。可赅括一切世界無量諸法。皆在不可思量分別之列者。按佛經所謂色法。即指世間一切物質是。心法。即指世界一切感覺是。此色心二法。原非一。亦非二。故謂之不即。不離。非一。非異。其義在色不即心。心不即色。色心非一。心色非異。此義謂。說即。說離。說一。說異。皆不可能。故謂之妙也。又以離色法。即無心法可得。離心法。亦無色法可得。于是了不可得故。謂之玄也。又以互相假借。故有色心二法之成立。故謂之假也。乃以假名。而顯玄義。以玄義而入妙理。于是可謂之假乎。玄乎。妙乎。終不可思議。于此絕待之妙。故作安樂行品。究竟之歸宿也。二釋品題。一者。依事釋。身無危險謂之安。心無憂惱謂之樂。身安心樂。故能進行。乃說法講經之行也。

  

二者附文解釋。上文第十品雲。著如來衣。則法身安。入如來室。故解脫心樂。坐如來座。故般若行進。又本品文雲。住忍辱地故身安。而不卒暴故心樂。觀諸法實相故行進。

  

叁者。以明法門解釋。不動名安。無受名樂。無行名行。所謂不動者。六道生死。二乘涅槃。所不能動。乃名大安。無受者。不受凡夫之五受。乃至圓教中。五受生見。亦皆不受。有受則有苦。無受則無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無行者。若有所受。即有所行。不行凡夫行。不行賢聖行。而行中道。是故名菩薩安樂行也。

  

  

見寶塔品義疏

  

世界衆生。因種種惑。造種種業。受種種苦。諸佛菩薩。發種種慈悲心以救護之。蓋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故。夫受苦由于惑。救苦本于慈。如一生慈心。則業苦頓息。如惑業一起。則八苦隨之。緣衆生常溺八苦之中。是其惑也。于是諸佛。遂發悲心。俾令斷惑興慈。乃至離苦。突然而見寶塔矣。塔之突見者。蓋聳其心耳。塔者尊其相。寶者貴其稱。欲令衆生。觸類旁通。令後同得。轉變舊習種種觀念。故以異動其常。于常顯其異。異常原無本。對待互相起。常滅異即無。異久成常見。則可知異常兩端。表示一切對待之法。皆平等也。但此平等久爲惑業所障。若了悟平等真義。即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矣。如是久觀諸法。則恩怨自然遠離。冤親熏成平等。平等大慈。根本離苦。自無論矣。今不避煩瑣。再申言之。

  

所謂衆生之惑者。何在。噫。衆生之惑。無處不是。無時不是。多生多世。從未離惑。乃以惑爲常習而不覺矣。若舉細相。罄竹難書。今姑攝盡一切細惑。舉其大端有叁。一執物爲己。二執空爲己。叁執識爲己。所謂執物爲己者。乃自吾人類。及下界鬼畜地獄等。以至上界。六層欲界天人。並色界十八層天人等是。執空爲己者。乃無色界之空無邊處天人。及無所有處天人。乃至非非想處天人等是。又執識爲己者。乃識無邊處天。及一切修練識神之外道等是。故佛經分爲叁界。曰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也。至執物爲己。而兼欲者。攝于欲界也。執物爲己。而無欲者。攝于色界也。至執空。執識。爲己者。攝于無色界也。如是叁界之衆生。皆在見思迷惑之內。故輪回…

《湛山文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倓虛大師論文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