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也没有用。就像狐狸不是狮子的种类,就没有变成狮子的可能。所以说佛与众生若是一,或是异,众生就不能学佛成佛了。因为佛与众生的关系,是不一不异,换言之,体同用异。若明白这个道理,那末、遍法界的一切法,均是大佛顶的妙法啊。
或问、纵然能了知一切法,皆是大佛顶的妙法,但是与我们的身心修行上,有什么利益呢?
答、有什么知见,就有什么理想,有什么埋想,就有什么观念,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熏修,有什么熏修,就有什么习惯,有什么习惯,就有什么受用,有什么受用,就有什么损益,有什么损益,若是相应了,即名为果报。有什么果。就酬什么因,有什么因,即招什么果,但是要知道招果的主因,就是我们的知见,知见的优胜和下劣,为造化损益的总枢纽。若是有大佛顶妙玄的知见,即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怎能说与身心修行没有利益呢?
详查众生的知见,共有三种,一为本知,二为能知,三为所知。本知乃是「知见无见」的离念灵知,为诸佛的真实密因。能知与所知,乃是在知见上又立知,头上又安头,为众生妄惑的根本。若能明憭一切法,皆是妙法,那末、能知与所知,自然就消灭,本知自然能现前,而成佛的真因即显著,这不是利益是什么呢?所以说必须有大佛顶的本知本见,方可成妙法。既然成了妙法,决不能把大佛顶的知见,歪曲为所知所见,因为必须穷尽所知,方同称为大佛顶。
须知、所知为一切烦恼的根本,所知若生,能知共起,本来离念的灵知,就晦昧不明了。本知若晦昧,真如不守自性,随着所知,去逞妄能。于是无量的烦恼,跟着就生起来了,这个损害可就大了。
或问、什么是所知?他怎么能成为烦恼的根本?烦恼有什么害处?
答、花香鸟语,见色闻声,若能不着意,不分别,心像明镜一样,虽显色相,而不留一点痕迹。那末、花香鸟语,皆是妙谛。若是稍微着意,就成了「所知」了。
至于「所知」所以为烦恼的根本:譬如吾人听到一句话,但是未着意,不知是好话是坏话,经傍人加以批评,说「这句话是骂你,」那末,烦恼马上就会来了,因此可见,「所知」是烦恼的根本。有了烦恼,就有害处,因为烦恼的本身,具足了贪、瞋、痴、三毒的原素。贪是盗的因,瞋是杀的因,痴是淫的因,由三毒上产生了杀、盗、淫、三种恶业,扩大起来,人与人争,国与国战,互相残害,不了不休。纵然有人知道互相残害是不对的,但不知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只知扬汤止沸,以杀止杀,而杀永不能止,才造成了这五浊恶世。所以说烦恼能酿成大害。
由此看来,知见的优劣,可不详加审辨吗?大佛顶的妙玄本知本见,可不谛信吗?我世尊,因信妙法,而修妙行,悟妙理,证妙果,原来的起点,就在明辨及确认知见之优劣啊。
这大佛顶经的缘起,是因阿难尊者,示堕淫室而起的。尊者虽被咒术摄登淫席,但是他的心一点也没动。在千钧一发的当儿,还能未毁戒体,这完全是具有戒淫知见的力量。摩发伽女,身心上都充满了淫欲,但是一闻正法,就能顿证阿那含果,这是具有痛切悔过知见的力量。由此可知,知见的优劣,是何等的重要,十法界中四圣六凡的升沉果位,皆是以知见的优劣为根本的主因。所以法华经中,「佛以一大事因缘出世」专为破除九法界众生之颠倒知见,而开示众生悟入佛的本知本见。
阿难为求开佛知见,所以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止)、三摩(正定)、禅那(静虑)最初方便,」云云。佛因为若想明憭奢摩他,三摩等,必须先破除妄见,所以先征审阿难,心目所在的处所,以作后文破他的所知所见,而显佛的本知本见的张本。
但是阿难所答的心目处所,不是在内,就是在外,共有七处,如来重重加以逐破,曰「咄,阿难,此非汝心。」然而如来并不是破他的本知,乃是破他的所知执着处。因所知若能不执着处所,那末、阿难所举的七处,又何尝不是心呢?法无得失,迷悟在人,若能不执着,烦恼就是菩提,所知若是破尽,能知也站不住,那末、「本」有的灵「知」,当下就显现了。所谓破处,就是显处,并不是妄心不可得,另外有个真心可得。可是阿难不了此义,以为七处都不是,必定另外有个是处,于是又偏计忖度,但费尽心机,也度量不出来,所以下文,有「不知真际所诣」的话。他竟不明白,计度不出来的地方,就是无有所知的处所。所知失去处所,能知也就不能独存。能与所皆消灭,本知自然就周遍一切了。所谓「尽山河大地就是一个自己」啊。世尊循循善诱,逼拶阿难,虽然把他已逼进了不可得的玄门,他的心也到了不可思的妙境。其奈因他从旷劫以来,习染太深,所知的幻妄根柢,一时不能拔尽,以致他仍不敢承认没有计度之处,就是他的本知。致劳我世尊条分缕柝,十番辨见,从浅入深。第一步直接指示见的本性,乃是心,并不是眼。这是破除一般常情的能见,以作悟入本见的阶梯,名为「对妄显真。」因为有眼的人,能看见明处。盲目的人,也能看见暗处,并不是全无所见。足征见性并不是眼。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明与暗是环境的变迁,与见性并没有关系,证明了见性并不是明暗二相。
次借客(客人),尘(浮尘)来显明见性的不动。客尘比喻妄念,主(主人)空(虚空)比喻真心。这是世尊以藏教的析法真空,引导阿难初步悟入妙理,以便藉此趋入大乘。从这里起,直到第六番辨见,乃是约「本性圆融,周遍法界」,以显见性并不是物。通名为「带妄显真」。什么缘故呢?因为这是离了妄,才能成就真,真外尚有妄在。不同于圆顿的「即妄成真」,乃是片面执取,是渐非顿。
或问,许多的注释家,均说十番显见,皆是显首楞严大定的。也有说是显第一义大佛顶的。并不作浅深之分。你根据什么理由,说是出于渐次呢?
答,这部经按天台宗教义所判,乃是属于通五时之方等部。既然判入方等部,而经文里又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四教并谈的地方、解释此经的,本应该把浅深渐次,详晰的剖析出来,方合乎判教的原则。我是根据教义来论断,所以才说有渐次之分。就是以经中的文义来论吧,经文的前后,层次、章句、也大有殊异,怎么可以专以第一义的一乘教来解释呢?若是皆以大佛顶第一义来解释,或者以首楞严大定来解释,丝毫不参加权教,完全归入实法一乘大教。那末、天台家就应该判入法华部中才对。贤首家应该判入华严部中才对。何能判入方等及其他部中呢?现在以浅深渐次来解释,是不敢与原判教的义旨相矛盾。所以把经中的浅深渐次,一一揭示出来,以符合大台判教的意义啊。
问,若是参入权教来解释,怎么可以立名为大佛顶首楞严呢?
答,为实才施权,庶几由权以引入实。为了引导行者激底了解大佛顶首楞严的意义,为了明宗显体,才立了这个经名。不然的话,就违背了妙玄的宗旨。因为开阐「玄」的了不可得,是属于权教。显示「妙」的不可思议,谓之实法。想明憭经义妙玄二字,万不可颟顸儱侗,否则难免以浅滥深的过失。因为一切不可得处,皆是玄的境界,进了玄门,方可以修空观。一切不可思议之处,皆是妙的范畴,会通了妙理,才可以修中道观。因为中道太难体会,所以必须借着玄,作为入妙的阶梯。大抵经文中以片面破显的,是析法空的玄处。双面破显的,是体法空的玄处。全体破显的,是妙有空的玄处。再查十番辨见的经文,从第一到第六番,皆是片面破显的范畴。从七到十,是双面破显的范畴。而破显之中,尚有胜劣之分。到四科、七大,方是全体破显,才完全揭示出大佛顶第一义谛,首楞严大定的庐山真面目。
片面破显者:就是剖析相分的一切物质,除了假借和合外,毫无实际,无我,更没有我所有的。于是依着见性的空理为真谛。但这是随情逗机,并不究竟。如第六番辨见文中「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云云。这个义理所阐明的,是(第一、二谛),藏教的俗真二谛。以当前实有的物象为俗谛,实有灭尽为真谛。
双面破显者:即是阐明世上的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以见性空理为真谛。这也是随情而说,作为进入大乘的初门而已。如第七番辨见文中,「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成见,何者为物」云云。再如「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既见,复云何树」云云。这段文所发挥的是(第二、二谛)通教的俗真二谛。是以幻有为俗谛。即幻有的空理为真谛。片面破显,是于见性中简择,剖析相分。这地方是破显见分与相分,当体如幻,了不可得。经文中说有见性,有空相,有物相,皆是幻有,所以说是俗谛。所破的就是此处见相二分的俗谛,当体了不可得,以显现空理为真谛。
又双面胜义破显者:因以上所说的虽有片面,与双面破显的不同,及有渐次阶级。但仍属于随机说法,应病与药,并未剖显出真如的实智。胜义破显,较前又进一步,引导阿难,由劣转胜,乃是随情随智而说。例如第八番辨见中,列举外道和世谛相对料简,以诠显见性,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如经文中「当…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玄要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