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妙玄要旨▪P2

  ..續本文上一頁學也沒有用。就像狐狸不是獅子的種類,就沒有變成獅子的可能。所以說佛與衆生若是一,或是異,衆生就不能學佛成佛了。因爲佛與衆生的關系,是不一不異,換言之,體同用異。若明白這個道理,那末、遍法界的一切法,均是大佛頂的妙法啊。

  

或問、縱然能了知一切法,皆是大佛頂的妙法,但是與我們的身心修行上,有什麼利益呢?

  

答、有什麼知見,就有什麼理想,有什麼埋想,就有什麼觀念,有什麼觀念,就有什麼熏修,有什麼熏修,就有什麼習慣,有什麼習慣,就有什麼受用,有什麼受用,就有什麼損益,有什麼損益,若是相應了,即名爲果報。有什麼果。就酬什麼因,有什麼因,即招什麼果,但是要知道招果的主因,就是我們的知見,知見的優勝和下劣,爲造化損益的總樞紐。若是有大佛頂妙玄的知見,即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怎能說與身心修行沒有利益呢?

  

詳查衆生的知見,共有叁種,一爲本知,二爲能知,叁爲所知。本知乃是「知見無見」的離念靈知,爲諸佛的真實密因。能知與所知,乃是在知見上又立知,頭上又安頭,爲衆生妄惑的根本。若能明憭一切法,皆是妙法,那末、能知與所知,自然就消滅,本知自然能現前,而成佛的真因即顯著,這不是利益是什麼呢?所以說必須有大佛頂的本知本見,方可成妙法。既然成了妙法,決不能把大佛頂的知見,歪曲爲所知所見,因爲必須窮盡所知,方同稱爲大佛頂。

  

須知、所知爲一切煩惱的根本,所知若生,能知共起,本來離念的靈知,就晦昧不明了。本知若晦昧,真如不守自性,隨著所知,去逞妄能。于是無量的煩惱,跟著就生起來了,這個損害可就大了。

  

或問、什麼是所知?他怎麼能成爲煩惱的根本?煩惱有什麼害處?

  

答、花香鳥語,見色聞聲,若能不著意,不分別,心像明鏡一樣,雖顯色相,而不留一點痕迹。那末、花香鳥語,皆是妙谛。若是稍微著意,就成了「所知」了。

  

至于「所知」所以爲煩惱的根本:譬如吾人聽到一句話,但是未著意,不知是好話是壞話,經傍人加以批評,說「這句話是罵你,」那末,煩惱馬上就會來了,因此可見,「所知」是煩惱的根本。有了煩惱,就有害處,因爲煩惱的本身,具足了貪、瞋、癡、叁毒的原素。貪是盜的因,瞋是殺的因,癡是淫的因,由叁毒上産生了殺、盜、淫、叁種惡業,擴大起來,人與人爭,國與國戰,互相殘害,不了不休。縱然有人知道互相殘害是不對的,但不知釜底抽薪,從根本上解決,只知揚湯止沸,以殺止殺,而殺永不能止,才造成了這五濁惡世。所以說煩惱能釀成大害。

  

由此看來,知見的優劣,可不詳加審辨嗎?大佛頂的妙玄本知本見,可不谛信嗎?我世尊,因信妙法,而修妙行,悟妙理,證妙果,原來的起點,就在明辨及確認知見之優劣啊。

  

這大佛頂經的緣起,是因阿難尊者,示墮淫室而起的。尊者雖被咒術攝登淫席,但是他的心一點也沒動。在千鈞一發的當兒,還能未毀戒體,這完全是具有戒淫知見的力量。摩發伽女,身心上都充滿了淫欲,但是一聞正法,就能頓證阿那含果,這是具有痛切悔過知見的力量。由此可知,知見的優劣,是何等的重要,十法界中四聖六凡的升沈果位,皆是以知見的優劣爲根本的主因。所以法華經中,「佛以一大事因緣出世」專爲破除九法界衆生之顛倒知見,而開示衆生悟入佛的本知本見。

  

阿難爲求開佛知見,所以殷勤啓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止)、叁摩(正定)、禅那(靜慮)最初方便,」雲雲。佛因爲若想明憭奢摩他,叁摩等,必須先破除妄見,所以先征審阿難,心目所在的處所,以作後文破他的所知所見,而顯佛的本知本見的張本。

  

但是阿難所答的心目處所,不是在內,就是在外,共有七處,如來重重加以逐破,曰「咄,阿難,此非汝心。」然而如來並不是破他的本知,乃是破他的所知執著處。因所知若能不執著處所,那末、阿難所舉的七處,又何嘗不是心呢?法無得失,迷悟在人,若能不執著,煩惱就是菩提,所知若是破盡,能知也站不住,那末、「本」有的靈「知」,當下就顯現了。所謂破處,就是顯處,並不是妄心不可得,另外有個真心可得。可是阿難不了此義,以爲七處都不是,必定另外有個是處,于是又偏計忖度,但費盡心機,也度量不出來,所以下文,有「不知真際所詣」的話。他竟不明白,計度不出來的地方,就是無有所知的處所。所知失去處所,能知也就不能獨存。能與所皆消滅,本知自然就周遍一切了。所謂「盡山河大地就是一個自己」啊。世尊循循善誘,逼拶阿難,雖然把他已逼進了不可得的玄門,他的心也到了不可思的妙境。其奈因他從曠劫以來,習染太深,所知的幻妄根柢,一時不能拔盡,以致他仍不敢承認沒有計度之處,就是他的本知。致勞我世尊條分縷柝,十番辨見,從淺入深。第一步直接指示見的本性,乃是心,並不是眼。這是破除一般常情的能見,以作悟入本見的階梯,名爲「對妄顯真。」因爲有眼的人,能看見明處。盲目的人,也能看見暗處,並不是全無所見。足征見性並不是眼。明來見明,暗來見暗,明與暗是環境的變遷,與見性並沒有關系,證明了見性並不是明暗二相。

  

次借客(客人),塵(浮塵)來顯明見性的不動。客塵比喻妄念,主(主人)空(虛空)比喻真心。這是世尊以藏教的析法真空,引導阿難初步悟入妙理,以便藉此趨入大乘。從這裏起,直到第六番辨見,乃是約「本性圓融,周遍法界」,以顯見性並不是物。通名爲「帶妄顯真」。什麼緣故呢?因爲這是離了妄,才能成就真,真外尚有妄在。不同于圓頓的「即妄成真」,乃是片面執取,是漸非頓。

  

或問,許多的注釋家,均說十番顯見,皆是顯首楞嚴大定的。也有說是顯第一義大佛頂的。並不作淺深之分。你根據什麼理由,說是出于漸次呢?

  

答,這部經按天臺宗教義所判,乃是屬于通五時之方等部。既然判入方等部,而經文裏又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四教並談的地方、解釋此經的,本應該把淺深漸次,詳晰的剖析出來,方合乎判教的原則。我是根據教義來論斷,所以才說有漸次之分。就是以經中的文義來論吧,經文的前後,層次、章句、也大有殊異,怎麼可以專以第一義的一乘教來解釋呢?若是皆以大佛頂第一義來解釋,或者以首楞嚴大定來解釋,絲毫不參加權教,完全歸入實法一乘大教。那末、天臺家就應該判入法華部中才對。賢首家應該判入華嚴部中才對。何能判入方等及其他部中呢?現在以淺深漸次來解釋,是不敢與原判教的義旨相矛盾。所以把經中的淺深漸次,一一揭示出來,以符合大臺判教的意義啊。

  

問,若是參入權教來解釋,怎麼可以立名爲大佛頂首楞嚴呢?

  

答,爲實才施權,庶幾由權以引入實。爲了引導行者激底了解大佛頂首楞嚴的意義,爲了明宗顯體,才立了這個經名。不然的話,就違背了妙玄的宗旨。因爲開闡「玄」的了不可得,是屬于權教。顯示「妙」的不可思議,謂之實法。想明憭經義妙玄二字,萬不可颟顸儱侗,否則難免以淺濫深的過失。因爲一切不可得處,皆是玄的境界,進了玄門,方可以修空觀。一切不可思議之處,皆是妙的範疇,會通了妙理,才可以修中道觀。因爲中道太難體會,所以必須借著玄,作爲入妙的階梯。大抵經文中以片面破顯的,是析法空的玄處。雙面破顯的,是體法空的玄處。全體破顯的,是妙有空的玄處。再查十番辨見的經文,從第一到第六番,皆是片面破顯的範疇。從七到十,是雙面破顯的範疇。而破顯之中,尚有勝劣之分。到四科、七大,方是全體破顯,才完全揭示出大佛頂第一義谛,首楞嚴大定的廬山真面目。

  

片面破顯者:就是剖析相分的一切物質,除了假借和合外,毫無實際,無我,更沒有我所有的。于是依著見性的空理爲真谛。但這是隨情逗機,並不究竟。如第六番辨見文中「今吾將汝,擇于見中,誰是我體,誰爲物象」,雲雲。這個義理所闡明的,是(第一、二谛),藏教的俗真二谛。以當前實有的物象爲俗谛,實有滅盡爲真谛。

  

雙面破顯者:即是闡明世上的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以見性空理爲真谛。這也是隨情而說,作爲進入大乘的初門而已。如第七番辨見文中,「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成見,何者爲物」雲雲。再如「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若樹既見,複雲何樹」雲雲。這段文所發揮的是(第二、二谛)通教的俗真二谛。是以幻有爲俗谛。即幻有的空理爲真谛。片面破顯,是于見性中簡擇,剖析相分。這地方是破顯見分與相分,當體如幻,了不可得。經文中說有見性,有空相,有物相,皆是幻有,所以說是俗谛。所破的就是此處見相二分的俗谛,當體了不可得,以顯現空理爲真谛。

  

又雙面勝義破顯者:因以上所說的雖有片面,與雙面破顯的不同,及有漸次階級。但仍屬于隨機說法,應病與藥,並未剖顯出真如的實智。勝義破顯,較前又進一步,引導阿難,由劣轉勝,乃是隨情隨智而說。例如第八番辨見中,列舉外道和世谛相對料簡,以诠顯見性,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如經文中「當…

《大佛頂首楞嚴經妙玄要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