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論

  

念佛論

  

  

湛山倓虛大師爲初機學佛略說

  

大光記述

  

  

佛法發源于印度,流傳于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其目的無非令人覺悟自心,離苦得樂。蓋「佛者」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又佛以慈悲爲本,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故。

  

  

佛出世後,說法四十九年,經後人結集起來,成叁藏十二部。因爲衆生根性不一,對于所禀教法亦異,傳到中國之後,就在這叁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來宗、教、律、密、淨五大宗。這並不是佛特意的分出這五大宗來。在佛經裏面,也查不出有什麼宗?什麼派?是爲了適合衆生的根性,在自然的趨勢中,後人繼續前人,各宗所學,才建立了這五大宗。五大宗的宗門下,是教外別傳,專門修禅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下門頭是先悟後修,由修而證;律宗是專持佛的戒律,先以執身,次第攝心。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薩戒、叁聚淨戒等。由于嚴淨戒律故,乃能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密宗是專門持咒,注重事項須叁密相應。這四宗比較起來,最初入手都稍難一點;惟獨淨土宗,最簡單,最直捷,只堅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至一心不亂,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無論利根、鈍根,都能攝受。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如果有人要問:「爲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具足雲:「佛陀耶」。按中國意思來說,就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剎土,不隔毫端。」如能發心念佛,則「一念念佛,一念覺悟;念念念佛,念念覺悟。」「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誰不願覺悟?誰不願明白?但是人們口裏只管說想覺悟,想明白,而心裏卻存著一些糊塗想。由于心有糊塗想,身體就去做糊塗事。什麼是糊塗想?就是意叁業——貪、瞋、癡。什麼是糊塗事?就是身叁業——殺、盜、淫及口四業——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由于身、口、意叁業不淨,所以整天六根對六塵,分別聲色貨利、是非好醜,在所知所覺上做活計。念佛就是回生換熟,放下這些所知所覺,離開能知能覺,而恢複到本知本覺上去。能夠恢複本覺,就能成佛。成佛也並不是另外添了些什麼東西,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得打成一片,把人們心裏那些骯髒東西,去得幹幹淨淨,骯髒東西去淨了,佛性也就現前了。

  

  

因爲人心本來是覺悟的、光明的,其體周遍法界。只因無始暗動,被六塵所蔽,人們的知覺偏在一方面去,只認識此色身小我,而忽略了盡虛空、遍法界的覺性大我。殊不知人們所認爲是「我」的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假合而成,如果把它分散開,這個身體就不存在了。例如:皮肉筋骨,是屬于地大;血脈津液,是屬于水大;溫熱暖觸,是屬于火大;氣力動轉,是屬于風大;身體內外的虛空,是屬于空大。(如果沒有虛空,就把人憋死了!)另外要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是屬于根大。每一根中要有一識,即是六識,屬于識大。如果把這些東西都分了家,一個人就不存在,那裏還有個我呢?就是當前由于七大假臺有這麼一個我,實際上不過是個臭皮囊,裏面裝一些腥躁爛臭,骯髒東西。

  

  

比如在我們講開示的時候,忽然有一人用一個皮口袋裝滿了大糞,紮上口送進來。我們大家都以爲這是骯髒東西,捏著鼻子嫌臭,躲遠遠的或趕緊把它扔出去,以爲是亵渎。其實我們人人都是個臭皮口袋,我們人的這個臭皮口袋,還不如用一個真的皮口袋裝上大糞送進來的比較幹淨。因爲送進來的這個臭皮口袋還紮著口,我們人人這個臭皮口袋,上下都張著口,直冒臭氣,所謂「九竅常流不淨」。但是人們就以此臭皮口袋是我,還愛得不得了!這樣化妝,那樣保養,如以佛的眼光來說,實屬愚癡顛倒之甚!大家應該知道,我們這個身體,大家都認爲是「我」,其實這不是我,而是我所使喚的一個物。應該在「我」字下面加上一個「的」字,稱爲「我的」。因爲這個身體是屬于我的一部分,像一件應用東西,如果我願意使用它的時候就用它,不願用的時候就把它放下,不被其所累。如果放不下就被它累贅了。

  

  

普通一般的習慣,都以這個身體爲我,我以外的便是人,許多人我合起來就是衆生。每個衆生都想多活幾年,相續不斷,就是壽者。其實這都是些假名、假相。比如「人我」就是相待假;(對待法,以人而有我,以我而有人故。)「衆生」就是因成假;(假借衆因緣而成故。)「壽者」就是相續假。(我人衆生相續不斷故。)如果離開這些,那裏還有個實我呢?

  

  

況且我以主宰爲義,人們這個色身之我,它本身並作不得主。比如:人到餓的時候,不吃就不行;渴的時候,不喝就不行;壽命盡了該死的時候,不死也不行;碰到好看的,不多看幾眼也不行;遇到五欲環境,不享受就不行。這已失去主宰之義,殊不知這些吃、喝、享受是屬于生命上的事。生命是有生、有滅的,人們除了生命以外,還有一個慧命,它是永無生滅的。什麼是慧命永無生滅?就是人人本有的知覺性。這知覺性雖是無形無相,然而它能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有,無處不是。所謂「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念佛就是培養自己的法身慧命,仗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開佛知見,恢複自己的本覺性。

  

  

過去的祖師們,如:天臺智者大師、永明壽禅師、蕅益大師、徹悟禅師等,末了都歸于淨土,專門念佛。因爲修其他宗,往往爲了根器不適合,或者遇不到相當人指導,會出毛病走錯路。念佛人,只要信、願、行具足,腳踏實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絕不會走錯路的。所以說念佛法門最方便、最直捷。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斷惑才能證真,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沒有相當功夫不容易做到。修淨土法門有一種特別好處,可以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其他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同熏修。將來慢慢就可以業盡情空,由凡聖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由方便有余土到實報莊嚴土,由實報莊嚴土直到常寂光淨土,得見佛的真身。這是說根性淺薄的話,如果是上乘根性,無論生到任何一個佛土裏,都能圓見四土的。

  

  

念佛求往生的好處,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再墮落,永久不再造業。自己可以慢慢加功進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衆生爲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毀謗。但是如修不到究竟處,仍然要墮落。如過去無著、世親、師子覺叁位菩薩,當初志同道合,同發願修唯識觀,生兜率內院見彌勒菩薩。言明誰先去時,到那裏再回來報訊。後來師子覺先圓寂,一去叁年不見回來報訊。過叁年後世親又圓寂,當他臨命終時,無著告訴他說:「你到天上見彌勒之後,無論如何要回來報個訊。」世親去後,過了叁年才回來。無著問他:「你爲什麼過了這麼多時才回來?」世親說:「我到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一座法,拜了叁拜,繞一個圈子就回來了。因爲那裏日夜長,不多會工夫,在人間就過了叁年。」無著又問他:「師子覺現在何處?爲什麼不回來報訊?」世親說:「他生天經過兜率外院,還沒有到內院去,就被五欲所纏,到現在還沒有見到彌勒哩!」無著聽說之後,生天很危險,于是重新發願,不生天,願生極樂。(見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引證)請想:師子覺已是大乘菩薩位子,在天宮尚被五欲所纏,這是多麼危險的事!其他如修禅定功夫,如果超不出叁界去,無論到任何一個天上去,待天福享盡之後,仍然要墮落,去隨業受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無聞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可是念佛人就沒有這種危險。不是有這麼兩句話麼?「饒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這是說,就是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壽盡福滿仍然要墮落,不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九品蓮華臺之中,縱然生到下下品,還可以慢慢證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強得多。

  

  

念佛期內,每天一開始要念《彌陀經》,常住裏作晚課的時候,每天也要念《彌陀經》。念一遍,就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的境界在心裏熏一遍,使在觀想上,成一種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念。也像一部電影片子,念一遍就等于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影子在心幕上放映一遍。日久天長,在六根上所接觸的,整個是極樂世界的最勝境界,妙相莊嚴。在現時來說,雖然還沒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而在心裏上,卻早已被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所包圍。人們的意識在無形中都沈浸在妙相莊嚴的氣氛裏,將來臨命終時,熏業現前,平日所持誦的阿彌陀佛聖號,諸聖衆等,到這時會真的現…

《念佛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湛山文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