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P2

  ..续本文上一页又曰其所由来亦旧矣。

  

  烦恼生死断。则解脱大用成。解脱大用成。则般若智照朗。般若智照朗。则法身性德显。

  

  此承上文以喻表法。医病得方。病除身健。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秘藏。不落先后。而先而后。举一即三。而一而三。连带而起。隐显不一。唯凭三观用之缓急耳。若空观急。则般若照朗。法身显。烦恼生死断。若假观急。则解脱大用成。般若照朗。法身显。若中观急。则法身显。烦恼生死断。解脱大用成。而先而后。而一而三。若一心三观俱急。则烦恼生死顿断。则解脱般若法身三德顿显。不落先后。举一即三。知性具者。方能一心三观名顿。不知性具者名渐。故又曰、其所由来亦旧矣。

  

  是则三观者。为传佛心印之真宗。祖祖相承之大法。凡有志于佛道者。是不可不明。又不可不修也。

  

  向来首明性具三德。次明有据可审之三谛。为生佛因果之原素。三明为惑所障。不得空寂理体。不得化道庄严。不得法性自在。故三身被缚三德不显。四明解缚除障之方。以三观而破三惑。可谓圣药真因。五明服药有效。真因方成真果。故结之以三观为要务。是心印之正宗。即相承之大法。明而后修。断无唐捐虚弃之虞。以有实理可据也。经云一切唯心。的指观念功能。遍察世法。何事不由观念成耶。然成者无非苦恼之事。何以故。以观念于极端偏小故。夫偏者偏于形式。小者小于我见。以逞我见。作非我之公敌。以着声色。作生灭之根株。以此二种行于极端。自成苦恼之境。佛之心印。俾人离苦得乐。必要变转偏小之观念。修空假中一心三观。破素执之声色我见。起性具之法界大观。修德不容缓矣。

  

  第观由达境而修。境由开解而发。境有生焉、佛焉、善焉、恶焉、修焉、性焉、离焉、即焉。苟不原乎性具。则即义何由可明。

  

  上以修观为要务。此深指修一心三观之大法。第观由达境而修者。谓但由通达所观之境。方起能观之修。无境而观无所止。无观而止无所恒。静久因发。大开圆解。以一境而成三谛。有生焉而俗谛。佛焉而真谛。善焉而佛界。恶焉而九界。修焉而造。性焉而具。离焉而不即。即焉而不离。通摄于中谛而已。举是八端而例诸法。只一性具。以是具义。故名六即佛也。

  

  是故作传佛心印者。广引佛祖诚言。以明性具宗旨。庶令从事斯道者。了众生修恶之地。本全性以起修。虽昏盲倒惑之乡。亦全修而在性。

  

  上已说明修法。犹恐后学不信。重提记主之意。为明性具。皆以诚言。俾后学信解而修。了众生下者。谓任九法界中。随举一界之所造。即百界千如。一切法性皆趣。是为本全性以起修。是一切法性皆趣不过理具。乃为全修而在性。昏盲倒惑指八难三途之类。亦属是趣不过。全性起修。成俗谛以起假观。全修在性成真谛以起空观。性修不二。成中谛以起中观。三谛三观。皆一而三。三而一。非一而三。即一而三。非一二三。而一二三。谓三谛者。指理境而言。是由心智而理境。三观者指心智而言。是由理境而心智。此谓具造不二之义。何则。如修空观。先明真谛。解一切法了不可得。行起解绝。行起者造义。解绝者具义。虽造而具在其中。一而三者。谓一心三观。可以观空观假观中。一境三谛。可以为真为俗为中。三而一者。三观起之于一心。三谛起之于一境。非一而三。非一心而独起三观。以非谛不成。非一境而独起三谛。以非观不成。即一而三者。以一心亦具三谛。非非谛不成。一境亦具三观。非非观不成。非一二三者。全造即具。而一二三者。全具即造。具造性修。一多同异。皆成天然不可思议。而众生不信奈何。天台智者大师。以具造不二。诸法实相之修观法门。作偈以总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为入手之功夫。偈曰。实心缘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续。自然入实理。依此用功。即是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行者不以为然。又将奈何。

  

  是则生佛因果。悉由迷悟。迷悟无因。本乎心性。迷之则道修旷劫。犹曝腮于龙门。悟之则稗贩屠沽。亦高超于上乘。

  

  上明性具为修因劝信。此明生佛由迷悟一心。古德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本心者、心王心所是。本性者、五根六尘是。岂别有真心佛性乎。只在见地如何。悟解正眼圆知。即此王所根尘。皆是真心佛性。迷情邪见固执。另有真心佛性。即成妄想尘劳。云何正眼圆知。谓不偏于对待。事理融通者也。观理断九。亦落对待。心外无境。方属融通。不亦全修在性乎。云何邪见固执。谓不了断常。深着我法者也。舍一取一。未免断常。能所不泯。亦涉我法。去如是之固执。免邪见之稠林。不亦全性起修乎。迷之下。谓不了性具。纵能恒修。断六道生死。亦不免变易生死也。犹曝腮于龙门者。以喻表法也。昔大禹治水。疏通水道。凿山于陕西山西两省之间。名曰龙门。俗传有鲤鱼跃过龙门。即得成龙。跃不过者。堕于龙门之旁为日曝腮而死。以此为喻迷者之失者。悟之下。谓明了性具也。稗贩屠沽者。以例表法。虽下贱至稗贩屠沽之营业者。悟之亦能高超最上佛乘。以此而例悟者之得耳。

  

  然而建道虽齐于诸佛。结习犹纡于下凡。所当全性以起修。妙达全修而在性。全性以起修。则修无别修。全修而在性。则性无别性。此则终日在性。念念达性以成修。终日起修。心心了修而在性。

  

  上明褒悟圆理。此恐执悟废修。并详圆修之道。然而下。转诫虽悟圆理。而齐诸佛知见。亦须见道而后修道。何则。以无始结使习气。熏染于六道。缠纡于下凡。岂能解脱。所当全性以起修者。谓观练熏修。唯凭了了法法皆是自性而成修。妙达成修而在性者。谓行起解绝。惺惺寂寂皆是自性。全性以起修。唯性具而观。无别修法。全修而在性。观造即具。以修外无性故。岂有别性。此则下。结性修不二。终日在性。云性者何。惟念念达性。明了不昧。寂寂惺惺以成修。终日起修。所修者何。唯心心了修。观不间断。惺惺寂寂而在性。

  

  不妨建立水月道场。广作空花佛事。修行如幻三昧。回向镜像如来。具菩萨之威仪。成比丘之细行。立文殊之智种。圆普贤之行门。能具乎此。则学道事毕。此传佛心印记之所以作也。

  

  向来所明性具。乃显诸法实相。以全权即实故。此明又恐以实废权。故举一切行门。皆是为实施权。岂可废之。明乎性具。尘劳皆成佛事。不明性具。佛事即作尘劳也。能具乎此下。指一切行门。无非性具。各不偏废。则学道者大事毕矣。此注者作传佛心印记注之本怀。非为与其他不明性具者诤也。

  

  或有厉声动色而言曰。吾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者也。伙言修性亦奚以为。余始闻之。则唯而退。末则屏气徐进曰。余闻初祖曰。吾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五六叶又尚般若。当时为君已聊通一线。请事斯语。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向明性具诸法实相之信解修证已毕。犹恐他宗执彼一隅之言。非此圆修圆证。以惑后学。仿徨不果。故假设问答。以塞其旡妄之疑窦也。或有下。以形容该宗伪匠之素态。吾宗下。是指该宗之常谈。余始下。乃记主自叙对对方之貌。余闻下。记主引达摩之言。以四卷楞伽经之文字。以塞该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口。五六叶下。又引五祖黄梅宏忍。时尚金刚般若印心。致六祖曹溪慧能。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当时下。责该宗问者之非。复次。初祖五六叶云者。显序主直斥宗徒。暗证之流。动以教外为口实。熊岳曹溪无与焉。

  

  又曰吾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者也。伙言进修。亦奚以为。余亦退步屏气徐而谓曰。何名直指。何名人心。何名见性。何名成佛。又君所成佛。性乎相乎。若见性佛。则未有庄严。古人修慧不修福。尚云罗汉应供薄。矧俱未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此又指该宗伪匠。执成言而转计。又曰下。是出该宗之常谈以转计。余亦下。拨其废修之过。其余如文可知。

  

  君于日用见色闻声。果能不缘尘以起分别。或尘劳暂息、而未永断烦恼。则见思犹阻乎空寂。而空观宜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此明以修空观校罔指正。君于下。指其所不能者而正之。以对境无心之实证。纵或有强制尘劳不起于一时。岂可恃此为究竟。而未能永断烦恼者。以未见空寂之理。非修空观。不能见空寂。非见空寂。不能顿断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非继修空寂。不能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所谓见道而后修道者是也。若不修空观。则见思惑。仍阻于空寂。而空观不可不修。若能顿修一心三观。则见思惑。仍阻于空寂。而空观不可不修。若能顿修一心三观。则见思惑任运脱落。又不在此例。余言可知。

  

  君于化道。能知病识药。应病与药。合得服行。先以神通骇动。后以智辩宣扬乎。苟未能此。则尘沙障乎化导。而假观宜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此明以修假观。校罔指正。君于下。指其所不能者而正之。是以化道菩萨所作之事。以喻明法。知众生之根性。所造惑业之浅深。事障理障之轻重。曰知病。及识道品之功能利用曰识药。应以何法得度者。即用何法以度之。故曰应病与药。机教相扣。谓之合得服行。从空出假之菩萨。故能先以神通骇动被教之见思惑根。后以道种智。辩论宣扬。破其尘沙惑习。能否如是耶。苟未能此。则尘沙障乎化道。假观宜修。莫作无益空言。

  

  君于法性。能空有双遮。中道亦忘。契秘藏而高踞寂场。证报应而三身圆现乎。苟未能此。则无明翳乎法性。而中观宜修。无为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读经随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