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曰其所由來亦舊矣。
煩惱生死斷。則解脫大用成。解脫大用成。則般若智照朗。般若智照朗。則法身性德顯。
此承上文以喻表法。醫病得方。病除身健。此法身解脫般若叁德秘藏。不落先後。而先而後。舉一即叁。而一而叁。連帶而起。隱顯不一。唯憑叁觀用之緩急耳。若空觀急。則般若照朗。法身顯。煩惱生死斷。若假觀急。則解脫大用成。般若照朗。法身顯。若中觀急。則法身顯。煩惱生死斷。解脫大用成。而先而後。而一而叁。若一心叁觀俱急。則煩惱生死頓斷。則解脫般若法身叁德頓顯。不落先後。舉一即叁。知性具者。方能一心叁觀名頓。不知性具者名漸。故又曰、其所由來亦舊矣。
是則叁觀者。爲傳佛心印之真宗。祖祖相承之大法。凡有志于佛道者。是不可不明。又不可不修也。
向來首明性具叁德。次明有據可審之叁谛。爲生佛因果之原素。叁明爲惑所障。不得空寂理體。不得化道莊嚴。不得法性自在。故叁身被縛叁德不顯。四明解縛除障之方。以叁觀而破叁惑。可謂聖藥真因。五明服藥有效。真因方成真果。故結之以叁觀爲要務。是心印之正宗。即相承之大法。明而後修。斷無唐捐虛棄之虞。以有實理可據也。經雲一切唯心。的指觀念功能。遍察世法。何事不由觀念成耶。然成者無非苦惱之事。何以故。以觀念于極端偏小故。夫偏者偏于形式。小者小于我見。以逞我見。作非我之公敵。以著聲色。作生滅之根株。以此二種行于極端。自成苦惱之境。佛之心印。俾人離苦得樂。必要變轉偏小之觀念。修空假中一心叁觀。破素執之聲色我見。起性具之法界大觀。修德不容緩矣。
第觀由達境而修。境由開解而發。境有生焉、佛焉、善焉、惡焉、修焉、性焉、離焉、即焉。苟不原乎性具。則即義何由可明。
上以修觀爲要務。此深指修一心叁觀之大法。第觀由達境而修者。謂但由通達所觀之境。方起能觀之修。無境而觀無所止。無觀而止無所恒。靜久因發。大開圓解。以一境而成叁谛。有生焉而俗谛。佛焉而真谛。善焉而佛界。惡焉而九界。修焉而造。性焉而具。離焉而不即。即焉而不離。通攝于中谛而已。舉是八端而例諸法。只一性具。以是具義。故名六即佛也。
是故作傳佛心印者。廣引佛祖誠言。以明性具宗旨。庶令從事斯道者。了衆生修惡之地。本全性以起修。雖昏盲倒惑之鄉。亦全修而在性。
上已說明修法。猶恐後學不信。重提記主之意。爲明性具。皆以誠言。俾後學信解而修。了衆生下者。謂任九法界中。隨舉一界之所造。即百界千如。一切法性皆趣。是爲本全性以起修。是一切法性皆趣不過理具。乃爲全修而在性。昏盲倒惑指八難叁途之類。亦屬是趣不過。全性起修。成俗谛以起假觀。全修在性成真谛以起空觀。性修不二。成中谛以起中觀。叁谛叁觀。皆一而叁。叁而一。非一而叁。即一而叁。非一二叁。而一二叁。謂叁谛者。指理境而言。是由心智而理境。叁觀者指心智而言。是由理境而心智。此謂具造不二之義。何則。如修空觀。先明真谛。解一切法了不可得。行起解絕。行起者造義。解絕者具義。雖造而具在其中。一而叁者。謂一心叁觀。可以觀空觀假觀中。一境叁谛。可以爲真爲俗爲中。叁而一者。叁觀起之于一心。叁谛起之于一境。非一而叁。非一心而獨起叁觀。以非谛不成。非一境而獨起叁谛。以非觀不成。即一而叁者。以一心亦具叁谛。非非谛不成。一境亦具叁觀。非非觀不成。非一二叁者。全造即具。而一二叁者。全具即造。具造性修。一多同異。皆成天然不可思議。而衆生不信奈何。天臺智者大師。以具造不二。諸法實相之修觀法門。作偈以總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爲入手之功夫。偈曰。實心緣實境。實緣次第生。實實疊相續。自然入實理。依此用功。即是一心叁觀。一境叁谛。行者不以爲然。又將奈何。
是則生佛因果。悉由迷悟。迷悟無因。本乎心性。迷之則道修曠劫。猶曝腮于龍門。悟之則稗販屠沽。亦高超于上乘。
上明性具爲修因勸信。此明生佛由迷悟一心。古德雲。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本心者、心王心所是。本性者、五根六塵是。豈別有真心佛性乎。只在見地如何。悟解正眼圓知。即此王所根塵。皆是真心佛性。迷情邪見固執。另有真心佛性。即成妄想塵勞。雲何正眼圓知。謂不偏于對待。事理融通者也。觀理斷九。亦落對待。心外無境。方屬融通。不亦全修在性乎。雲何邪見固執。謂不了斷常。深著我法者也。舍一取一。未免斷常。能所不泯。亦涉我法。去如是之固執。免邪見之稠林。不亦全性起修乎。迷之下。謂不了性具。縱能恒修。斷六道生死。亦不免變易生死也。猶曝腮于龍門者。以喻表法也。昔大禹治水。疏通水道。鑿山于陝西山西兩省之間。名曰龍門。俗傳有鯉魚躍過龍門。即得成龍。躍不過者。墮于龍門之旁爲日曝腮而死。以此爲喻迷者之失者。悟之下。謂明了性具也。稗販屠沽者。以例表法。雖下賤至稗販屠沽之營業者。悟之亦能高超最上佛乘。以此而例悟者之得耳。
然而建道雖齊于諸佛。結習猶纡于下凡。所當全性以起修。妙達全修而在性。全性以起修。則修無別修。全修而在性。則性無別性。此則終日在性。念念達性以成修。終日起修。心心了修而在性。
上明褒悟圓理。此恐執悟廢修。並詳圓修之道。然而下。轉誡雖悟圓理。而齊諸佛知見。亦須見道而後修道。何則。以無始結使習氣。熏染于六道。纏纡于下凡。豈能解脫。所當全性以起修者。謂觀練熏修。唯憑了了法法皆是自性而成修。妙達成修而在性者。謂行起解絕。惺惺寂寂皆是自性。全性以起修。唯性具而觀。無別修法。全修而在性。觀造即具。以修外無性故。豈有別性。此則下。結性修不二。終日在性。雲性者何。惟念念達性。明了不昧。寂寂惺惺以成修。終日起修。所修者何。唯心心了修。觀不間斷。惺惺寂寂而在性。
不妨建立水月道場。廣作空花佛事。修行如幻叁昧。回向鏡像如來。具菩薩之威儀。成比丘之細行。立文殊之智種。圓普賢之行門。能具乎此。則學道事畢。此傳佛心印記之所以作也。
向來所明性具。乃顯諸法實相。以全權即實故。此明又恐以實廢權。故舉一切行門。皆是爲實施權。豈可廢之。明乎性具。塵勞皆成佛事。不明性具。佛事即作塵勞也。能具乎此下。指一切行門。無非性具。各不偏廢。則學道者大事畢矣。此注者作傳佛心印記注之本懷。非爲與其他不明性具者诤也。
或有厲聲動色而言曰。吾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者也。夥言修性亦奚以爲。余始聞之。則唯而退。末則屏氣徐進曰。余聞初祖曰。吾有楞伽四卷。可以印心。五六葉又尚般若。當時爲君已聊通一線。請事斯語。無爲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向明性具諸法實相之信解修證已畢。猶恐他宗執彼一隅之言。非此圓修圓證。以惑後學。仿徨不果。故假設問答。以塞其旡妄之疑窦也。或有下。以形容該宗僞匠之素態。吾宗下。是指該宗之常談。余始下。乃記主自敘對對方之貌。余聞下。記主引達摩之言。以四卷楞伽經之文字。以塞該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口。五六葉下。又引五祖黃梅宏忍。時尚金剛般若印心。致六祖曹溪慧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當時下。責該宗問者之非。複次。初祖五六葉雲者。顯序主直斥宗徒。暗證之流。動以教外爲口實。熊嶽曹溪無與焉。
又曰吾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也。夥言進修。亦奚以爲。余亦退步屏氣徐而謂曰。何名直指。何名人心。何名見性。何名成佛。又君所成佛。性乎相乎。若見性佛。則未有莊嚴。古人修慧不修福。尚雲羅漢應供薄。矧俱未修。無爲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此又指該宗僞匠。執成言而轉計。又曰下。是出該宗之常談以轉計。余亦下。撥其廢修之過。其余如文可知。
君于日用見色聞聲。果能不緣塵以起分別。或塵勞暫息、而未永斷煩惱。則見思猶阻乎空寂。而空觀宜修。無爲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此明以修空觀校罔指正。君于下。指其所不能者而正之。以對境無心之實證。縱或有強製塵勞不起于一時。豈可恃此爲究竟。而未能永斷煩惱者。以未見空寂之理。非修空觀。不能見空寂。非見空寂。不能頓斷叁界八十八使之見惑。非繼修空寂。不能斷叁界八十一品思惑。所謂見道而後修道者是也。若不修空觀。則見思惑。仍阻于空寂。而空觀不可不修。若能頓修一心叁觀。則見思惑。仍阻于空寂。而空觀不可不修。若能頓修一心叁觀。則見思惑任運脫落。又不在此例。余言可知。
君于化道。能知病識藥。應病與藥。合得服行。先以神通駭動。後以智辯宣揚乎。苟未能此。則塵沙障乎化導。而假觀宜修。無爲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此明以修假觀。校罔指正。君于下。指其所不能者而正之。是以化道菩薩所作之事。以喻明法。知衆生之根性。所造惑業之淺深。事障理障之輕重。曰知病。及識道品之功能利用曰識藥。應以何法得度者。即用何法以度之。故曰應病與藥。機教相扣。謂之合得服行。從空出假之菩薩。故能先以神通駭動被教之見思惑根。後以道種智。辯論宣揚。破其塵沙惑習。能否如是耶。苟未能此。則塵沙障乎化道。假觀宜修。莫作無益空言。
君于法性。能空有雙遮。中道亦忘。契秘藏而高踞寂場。證報應而叁身圓現乎。苟未能此。則無明翳乎法性。而中觀宜修。無爲侈言而空腹高心也。
…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