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明以修中觀。校罔指正。君于下。指其所不能者而正之。意謂究竟佛法。貴乎真參實修。不事空談。果于法性相應。雖空有雙遮。而中道亦不獨顯。方契叁德秘藏。而高踞寂滅道場。以此法身用萬德莊嚴。而成大因大果之圓滿報身。應機隨處化現之應身。叁德圓成。叁身普現。苟未能此。則有無明惑翳障法性。必修中觀。始能破此無明。不然。非所宜也。徒說何益。
或者聞之。理窮語息。合十盤談。唯唯而退。因錄其言。而並爲之序。
至此杜絕疑窦。永除惑根。或者下。舉質難問疑之折服。理窮語息。再無疑問。合十盤談。以表合掌恭敬。謹領教言。唯唯而退。以表可畏獅子吼也。余文可知。
大明天啓七年歲次丁卯僧自恣後二日傳持天臺教觀比丘傳燈述于楞嚴壇之不瞬堂
中華民國叁十年歲次辛巳僧自恣後二日天臺宗第四十四代持法沙門倓虛謹釋于青
天臺傳佛心印記注釋要
元虎溪沙門懷則 述
明幽溪沙門傳燈 注
湛山沙門倓虛 釋要
○初題目
天臺傳佛心印記
【注】此之記題。乃用叁別以揀叁通。謂通記別記通印別印通傳別傳也。通別記者。如四明光明拾遺等、柏庭仁王神寶等、皆稱爲記。故通。光明拾遺非仁王神寶等。故別。今以心印之別、冠于此通之上。乃顯此記別從心印以受稱也。通別印者。如小乘無常無我寂滅、大乘一實相。皆稱爲印。故通。大乘一印非小乘叁印等。故別。今以佛心之別。冠于此通之上。乃顯此印從一心實相爲印受稱也。通別傳者。如達摩賢首等。故別。今以天臺之別、冠于此通之上。乃顯此傳別從天臺而受稱焉。故雲天臺傳佛心印記。天臺佛心之旨。其義雲何。佛雖無心。而無不心。乃以叁智爲心也。
【釋要】佛雖無心而無不心者。謂佛雖對境無心。乃絕待妙心也。妙心現前。無處不是佛心矣。何以見之。乃以叁智爲心也。叁智者。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由審明真谛。起體真止。修空觀成。發一切智。破見思惑。故對境無心也。由審明俗谛。起方便隨緣止。修假觀成。發道種智。破塵沙惑。照見一切衆生無非自心也。由審明中谛。起息二邊分別止。修中觀成。發一切種智。破無明惑。故總之曰。佛雖無心而無不心也。
【注】須知今家言佛心者。非夐指真心爲佛心。乃指現前介爾一念妄心當體即是佛心。以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即空假中故。
【釋要】幽溪大師。此片言折獄。舊案推翻。揭亘古之疑團。醒行人之迷夢。振聾發聩。于斯盡矣。凡學佛者。誰不專指真心爲佛心耶。一旦聞得現前介爾者。是一念妄心。當體即是佛心。駭煞人也。豈知此一念妄心。具足百界千如。即空假中耶。何以故。佛心者、覺心也。以吾人之知覺。欲動則動謂之造。動造成者謂之假。欲靜則靜謂之具。靜具成者謂之空。動靜適宜。具造循軌。空假同功謂之中。百界千如。隨舉一界一如。莫不是空、是假、是中。而空假中、由于具造。具造由于動靜。動靜由于知覺。故曰妄心當體即是佛心。所以者何。如吾人界。相之一如。如是相者。假也。是相如者。空也。相如是者中也。如是之空假中、出之于具造。具造出之于欲。欲出之于覺。而覺爲萬法之源。而萬法不離乎覺。既不離覺。豈不萬法唯心。豈不一念具足百界千如。此一念豈非妄心乎。妄心豈非佛心乎。故儒書雲。莫現乎隱。莫顯乎微。謂現隱同時。顯微不二。現顯者修也。隱微者性也。性修互具。同出一轍。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謂己竟識得。即應起觀照耳。
【注】又複應知。今家雲直指妄心是佛心者。乃對乎佛界之真。通說九界爲妄。
【釋要】今家下。明法起因緣。不出對待。以對真而說妄。此妄心非專指吾人界之心。乃通說九法界之心。皆爲妄心。九界者何。
【注】別而言之。應雲直指地獄心是佛心。乃至天心是佛心。聲聞心是佛心。乃至菩薩心是佛心。
【釋要】佛心者。即知覺心也。若非此覺心。誰作地獄之依正二報。爲此能受所受之苦苦。乃至若非此覺心。誰作天界依正二報。爲此能受所受之樂苦。此六凡之佛心也。若非此覺心。誰能由聞聲悟道。成此聞中偏真寂滅。乃至若非此覺心。誰能修六度萬行。爲能度所化之衆生。此叁聖之佛心也。共九階級。各有情執所迷之厚薄淺深不同。若破執迷。不落階級。各得直契究竟佛心。或問雲何而成執迷。答曰。唯不信此一念妄心。即具叁千性相。百界千如。皆空假中故。故成所執一隅之間隔障礙。即有對待無盡之苦。若信此一念具足法界。即空假中。由信理境。自然依止。既有依止。自成觀念。觀成界融。叁智現前。頓契叁德佛果。
【注】又複此順題中雲佛心故。從對待顯妙。雲一切心是佛心。若絕待顯妙。應雲直指地獄心是地獄心。乃至天心是天心。聲聞心是聲聞心。乃至菩薩心是菩薩心。
【釋要】又複下。乃結順題中。從對待顯佛心之妙。若絕下。乃起絕待顯佛心之妙。應雲直指地獄心是地獄心者。謂一切法。乃天然之法住法位。即天然法法皆是佛心。絕待之妙也。何則。妙者不可思議之謂也。凡舉一法。自住本位。不假他言。即無有能思能議之余地。故謂之妙。且如六塵之中。隨舉一塵。不假他言。皆不可思議。縱令假他思議。無非似是。絕非真實。且舉色塵一法。如有羨慕印度人者。請問識者、議其相貌。可像何種人之形色。或議曰。像中國黑面色之人乎。噫。非也。或又議曰。像斐洲之黑人乎。噫。猶非也。縱令巧言善辯。議經千劫。亦不能議出真相。若果親見印度人之本色。則印度人之形色。是印度人之形色。而親見者亦不能說其像何種人之色矣。其他議者。皆是戲語。故曰絕待妙者。直指地獄心是地獄心。乃至菩薩心是菩薩心。豈可思議。即是妙契佛心也。
【注】又複此亦順題中雲心印故。舍別從總。雲一切心是一切心。若從別者。應雲直接地獄色是佛色。地獄色是地獄色。乃至菩薩色是佛色。菩薩色是菩薩色。受想行識。根塵識叁。莫不如是。
【釋要】又複下。乃結順題中。從絕待總顯佛心之妙。若從下。乃起別顯對待絕待佛心之妙。所謂別者。不但專順題中之心法。乃至五蘊十八界等法。皆是對待絕待佛心之妙。對待者。以一具一切言之。絕待者。以法住法位言之。鹹歸不可思議也。地獄色是佛色下。謂不但心具一切法。而色亦具一切法。不但地獄色具一切色。成對待之妙。而亦各住本位成絕待之妙。故又曰地獄色是地獄色也。乃至菩薩色是佛色下。謂不但地獄色是對待絕待之妙。即餓鬼畜生乃至第九法界之菩薩。亦無不然。故又曰菩薩色是菩薩色也。不但色蘊如是。即受想行識之四蘊。及根塵識叁六一十八界。莫不如是。而法法皆是對待絕待之妙法也。
【注】蓋修惡即是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也。
【釋要】此總結向來性具法位對待絕待之妙法。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妙法也。此記不說性德修德。但言修惡性惡者何也。乃專爲對治偏執性善之流。俾其觸目警心耳。若專執性善。即不足名具。既不成具。雲何爲對待之妙。對待不成。絕待何顯。故深究修惡即是性惡。所謂修惡者。即是九法界衆生終日之所造也。若非性具此九法界。而九法界從何而來耶。故曰修惡即是性具之惡也。若如是承認。即以性具之惡不爲障礙。自成不以爲礙之觀念。自是融通九界。九界之惡。括盡諸法。自然無法不趨向而歸。于是法法無礙。而法法即是佛法。何須造作。故曰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也。欲期圓解起圓修者。于斯應反複而玩索焉。
【注】若爾。題中何得偏稱心印。以妙玄雲。佛法太高。衆生太廣。初心爲難。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觀心則易。今順妙玄。去難就易。故以心印爲題。以叁無差別故。任運攝得佛及衆生色心依正等。佛以此心印定一切諸法。相相皆實。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傳之于迦葉。迦葉一十叁傳至于龍樹。龍樹一十七傳至于四明法智。此天臺傳佛心印之述也。具如記中所出。或曰。天臺賢首。立宗雖別。佛之心印。義乃攸同。若其異者。則不得雲佛之心印果一無二。良由傳者所得不同。故法華聲聞未蒙開顯之先。孰不自謂與菩薩同入法性。豈聲聞所入同菩薩所入。蓋從自計未入謂入爾。如他宗夐以真心爲佛心。今家則直以妄心爲佛心。此其所以不同也。既有不同。則彼反加謬斥。疑誤後學。而是彼非此。又豈容漠然不辨哉。故知今之所記。爲樹圓宗。匪關人我。永嘉雲。圓頓教。拂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此天臺傳佛心印記之所以作也。
○二述人
虎溪沙門懷則述
【注】述者記其所聞。述天臺授受之道。謙而不敢稱作也。師得法于雲夢允師。爲南屏八代之的裔。四明九世之玄孫。嘗撰淨土境觀及此記。最爲精確。並入大藏。其氏族等未詳。更俟檢討。
○叁正文(叁)甲一明傳佛心印之本(二)乙一明谛觀性體(二)丙一直標性具以明理本(二)丁一略援祖诰以立心印之體
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
【注】此之六句共…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