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明以修中观。校罔指正。君于下。指其所不能者而正之。意谓究竟佛法。贵乎真参实修。不事空谈。果于法性相应。虽空有双遮。而中道亦不独显。方契三德秘藏。而高踞寂灭道场。以此法身用万德庄严。而成大因大果之圆满报身。应机随处化现之应身。三德圆成。三身普现。苟未能此。则有无明惑翳障法性。必修中观。始能破此无明。不然。非所宜也。徒说何益。
或者闻之。理穷语息。合十盘谈。唯唯而退。因录其言。而并为之序。
至此杜绝疑窦。永除惑根。或者下。举质难问疑之折服。理穷语息。再无疑问。合十盘谈。以表合掌恭敬。谨领教言。唯唯而退。以表可畏狮子吼也。余文可知。
大明天启七年岁次丁卯僧自恣后二日传持天台教观比丘传灯述于楞严坛之不瞬堂
中华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巳僧自恣后二日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持法沙门倓虚谨释于青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释要
元虎溪沙门怀则 述
明幽溪沙门传灯 注
湛山沙门倓虚 释要
○初题目
天台传佛心印记
【注】此之记题。乃用三别以拣三通。谓通记别记通印别印通传别传也。通别记者。如四明光明拾遗等、柏庭仁王神宝等、皆称为记。故通。光明拾遗非仁王神宝等。故别。今以心印之别、冠于此通之上。乃显此记别从心印以受称也。通别印者。如小乘无常无我寂灭、大乘一实相。皆称为印。故通。大乘一印非小乘三印等。故别。今以佛心之别。冠于此通之上。乃显此印从一心实相为印受称也。通别传者。如达摩贤首等。故别。今以天台之别、冠于此通之上。乃显此传别从天台而受称焉。故云天台传佛心印记。天台佛心之旨。其义云何。佛虽无心。而无不心。乃以三智为心也。
【释要】佛虽无心而无不心者。谓佛虽对境无心。乃绝待妙心也。妙心现前。无处不是佛心矣。何以见之。乃以三智为心也。三智者。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由审明真谛。起体真止。修空观成。发一切智。破见思惑。故对境无心也。由审明俗谛。起方便随缘止。修假观成。发道种智。破尘沙惑。照见一切众生无非自心也。由审明中谛。起息二边分别止。修中观成。发一切种智。破无明惑。故总之曰。佛虽无心而无不心也。
【注】须知今家言佛心者。非夐指真心为佛心。乃指现前介尔一念妄心当体即是佛心。以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即空假中故。
【释要】幽溪大师。此片言折狱。旧案推翻。揭亘古之疑团。醒行人之迷梦。振聋发聩。于斯尽矣。凡学佛者。谁不专指真心为佛心耶。一旦闻得现前介尔者。是一念妄心。当体即是佛心。骇煞人也。岂知此一念妄心。具足百界千如。即空假中耶。何以故。佛心者、觉心也。以吾人之知觉。欲动则动谓之造。动造成者谓之假。欲静则静谓之具。静具成者谓之空。动静适宜。具造循轨。空假同功谓之中。百界千如。随举一界一如。莫不是空、是假、是中。而空假中、由于具造。具造由于动静。动静由于知觉。故曰妄心当体即是佛心。所以者何。如吾人界。相之一如。如是相者。假也。是相如者。空也。相如是者中也。如是之空假中、出之于具造。具造出之于欲。欲出之于觉。而觉为万法之源。而万法不离乎觉。既不离觉。岂不万法唯心。岂不一念具足百界千如。此一念岂非妄心乎。妄心岂非佛心乎。故儒书云。莫现乎隐。莫显乎微。谓现隐同时。显微不二。现显者修也。隐微者性也。性修互具。同出一辙。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谓己竟识得。即应起观照耳。
【注】又复应知。今家云直指妄心是佛心者。乃对乎佛界之真。通说九界为妄。
【释要】今家下。明法起因缘。不出对待。以对真而说妄。此妄心非专指吾人界之心。乃通说九法界之心。皆为妄心。九界者何。
【注】别而言之。应云直指地狱心是佛心。乃至天心是佛心。声闻心是佛心。乃至菩萨心是佛心。
【释要】佛心者。即知觉心也。若非此觉心。谁作地狱之依正二报。为此能受所受之苦苦。乃至若非此觉心。谁作天界依正二报。为此能受所受之乐苦。此六凡之佛心也。若非此觉心。谁能由闻声悟道。成此闻中偏真寂灭。乃至若非此觉心。谁能修六度万行。为能度所化之众生。此三圣之佛心也。共九阶级。各有情执所迷之厚薄浅深不同。若破执迷。不落阶级。各得直契究竟佛心。或问云何而成执迷。答曰。唯不信此一念妄心。即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皆空假中故。故成所执一隅之间隔障碍。即有对待无尽之苦。若信此一念具足法界。即空假中。由信理境。自然依止。既有依止。自成观念。观成界融。三智现前。顿契三德佛果。
【注】又复此顺题中云佛心故。从对待显妙。云一切心是佛心。若绝待显妙。应云直指地狱心是地狱心。乃至天心是天心。声闻心是声闻心。乃至菩萨心是菩萨心。
【释要】又复下。乃结顺题中。从对待显佛心之妙。若绝下。乃起绝待显佛心之妙。应云直指地狱心是地狱心者。谓一切法。乃天然之法住法位。即天然法法皆是佛心。绝待之妙也。何则。妙者不可思议之谓也。凡举一法。自住本位。不假他言。即无有能思能议之余地。故谓之妙。且如六尘之中。随举一尘。不假他言。皆不可思议。纵令假他思议。无非似是。绝非真实。且举色尘一法。如有羡慕印度人者。请问识者、议其相貌。可像何种人之形色。或议曰。像中国黑面色之人乎。噫。非也。或又议曰。像斐洲之黑人乎。噫。犹非也。纵令巧言善辩。议经千劫。亦不能议出真相。若果亲见印度人之本色。则印度人之形色。是印度人之形色。而亲见者亦不能说其像何种人之色矣。其他议者。皆是戏语。故曰绝待妙者。直指地狱心是地狱心。乃至菩萨心是菩萨心。岂可思议。即是妙契佛心也。
【注】又复此亦顺题中云心印故。舍别从总。云一切心是一切心。若从别者。应云直接地狱色是佛色。地狱色是地狱色。乃至菩萨色是佛色。菩萨色是菩萨色。受想行识。根尘识三。莫不如是。
【释要】又复下。乃结顺题中。从绝待总显佛心之妙。若从下。乃起别显对待绝待佛心之妙。所谓别者。不但专顺题中之心法。乃至五蕴十八界等法。皆是对待绝待佛心之妙。对待者。以一具一切言之。绝待者。以法住法位言之。咸归不可思议也。地狱色是佛色下。谓不但心具一切法。而色亦具一切法。不但地狱色具一切色。成对待之妙。而亦各住本位成绝待之妙。故又曰地狱色是地狱色也。乃至菩萨色是佛色下。谓不但地狱色是对待绝待之妙。即饿鬼畜生乃至第九法界之菩萨。亦无不然。故又曰菩萨色是菩萨色也。不但色蕴如是。即受想行识之四蕴。及根尘识三六一十八界。莫不如是。而法法皆是对待绝待之妙法也。
【注】盖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也。
【释要】此总结向来性具法位对待绝待之妙法。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妙法也。此记不说性德修德。但言修恶性恶者何也。乃专为对治偏执性善之流。俾其触目警心耳。若专执性善。即不足名具。既不成具。云何为对待之妙。对待不成。绝待何显。故深究修恶即是性恶。所谓修恶者。即是九法界众生终日之所造也。若非性具此九法界。而九法界从何而来耶。故曰修恶即是性具之恶也。若如是承认。即以性具之恶不为障碍。自成不以为碍之观念。自是融通九界。九界之恶。括尽诸法。自然无法不趋向而归。于是法法无碍。而法法即是佛法。何须造作。故曰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也。欲期圆解起圆修者。于斯应反复而玩索焉。
【注】若尔。题中何得偏称心印。以妙玄云。佛法太高。众生太广。初心为难。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观心则易。今顺妙玄。去难就易。故以心印为题。以三无差别故。任运摄得佛及众生色心依正等。佛以此心印定一切诸法。相相皆实。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传之于迦叶。迦叶一十三传至于龙树。龙树一十七传至于四明法智。此天台传佛心印之述也。具如记中所出。或曰。天台贤首。立宗虽别。佛之心印。义乃攸同。若其异者。则不得云佛之心印果一无二。良由传者所得不同。故法华声闻未蒙开显之先。孰不自谓与菩萨同入法性。岂声闻所入同菩萨所入。盖从自计未入谓入尔。如他宗夐以真心为佛心。今家则直以妄心为佛心。此其所以不同也。既有不同。则彼反加谬斥。疑误后学。而是彼非此。又岂容漠然不辨哉。故知今之所记。为树圆宗。匪关人我。永嘉云。圆顿教。拂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此天台传佛心印记之所以作也。
○二述人
虎溪沙门怀则述
【注】述者记其所闻。述天台授受之道。谦而不敢称作也。师得法于云梦允师。为南屏八代之的裔。四明九世之玄孙。尝撰净土境观及此记。最为精确。并入大藏。其氏族等未详。更俟检讨。
○三正文(三)甲一明传佛心印之本(二)乙一明谛观性体(二)丙一直标性具以明理本(二)丁一略援祖诰以立心印之体
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
【注】此之六句共…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