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二十四字。语本出四明尊者观音玄义记中。玄义乃天台大师释法华经普门品题。未入经文。先立五重玄义。以释品题。用十义以通其意。十义者。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四真应。五药珠。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述。九缘了。十智断。至第九简缘了中。大师设问云。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自答云具。此一具字。乃吾大师掀翻如来藏海。涌出摩尼宝珠。得之者。不惟喜雨宝穰穰。亦以见体圆莹彻。故法智大师一见乎此。即称扬赞美。对众宣弘。而曰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他皆莫测。而我虎溪大师深悟此宗。传佩心印。欲以此道转以悟人。笔述此记以弘顿教。是以开宗明义。即拈出此章。以为心印之体。而曰只一具字弥显今宗等。可谓善乎记述者也。言今宗者。天台圆宗也。有二。一对古言今。二对他言今。古者。天台之先。光宅等诸家也。他者。天台已后。贤首慈恩等诸家也。自佛法东流震旦。诸家判教立宗。或是西来圣贤。或是此方英哲。孰不谓被犀坚之铠。握龙泉之剑。而独振寰中。若求其有教以为之说。离暗证之讥。有观以为之行。无循文之失。舍天台则难能。故以圆宗而自许。非自誉也。深有所以也。所以者何。所谓只一具字。若不论具。则全无所以。乌足以称圆。又与夫藏通别之有教观者何以异乎。是故今家称圆。功在性具。教得此故圆顿。观得此故无作。故曰弥显。是以宗其教而为之说者。说而无说。依其观而为之行者。行而无行。无说而说。是为真说。行而无行。是为妙行。自行化化。能事毕矣。得不谓天台之道大有功于如来灭度之后者乎。
【释要】此明解说性具之功。方为圆顿之教。而起无作妙观。弥显台宗法要。夫性具者。是如来之心印。受此心印者。方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云何性具。性者、不变坏之义。具者、一法不缺之义。若以众生之认识。考察世界一切所有。不过成住坏空。岂有不坏不缺者乎。于是以为性具。非是另有一法。特与世间不同。或以修至如何地位。方成不坏不缺之点。此通是真实义愚(认为世外有真)。异熟果愚(认为变异方成)。然其所以为性具者。而成住坏空。不失为成住坏空者是也。何则。成住坏空。乃性具之本有。若失其坏者可谓之空。失其空者可谓之坏。而坏空本未尝失其坏空。又坏不失者谓之成。空不失者谓之住。如是法法皆能成住。而成住不失为成住。无成而成。无住而住。坏即不坏。空即不空。此之谓性具之本有也。如是教人破尽一切情执。岂有欠余次第。故曰圆顿。情执一破。随处皆是观境。故曰无作。如是言教。一无所说之法。故曰说而无说是真说。依教修观。自无取舍分别。故曰行而无行为妙行。以此性具善恶诸法自行化他。较其他宗只知具善教观非圆。而谓今宗大有功于如来灭度之后者。不亦宜乎。
【注】或曰。若天台以性具称圆者。如他宗谁不云圆家以性具为宗耶。若然。又何独贵于天台。故释之云。诚如所言。他师果亦云圆家以性具为宗也。然不知他家云性具者。只知性具善也。特天台之少分耳。盖天台之言具者。有性善焉。性恶焉。于善恶中各有正与缘了。故法华云诸法实相。诸法即十法界也。佛界十如。是性善缘了。九界十如。是性恶缘了。实相是性善性恶正因。如此十界善恶。不论凡圣。现前一念之心。法尔具足。他宗诸师何尝道及。故云莫测。以不测故。故闻之者以谓恶骇天下。狂而不信。此齐东野人也。乌足以语道哉。
丁二略释性具以显圆顿之教(六)戊一通显圆顿
是知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是为缘理断九。非今所论。
【注】他宗既莫测具恶缘了。故虽知具善。不得称圆。反显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恶。故得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也。夫何故。以若无性恶。必须破九界修恶。显佛界性善。不足以称圆矣。是以今家所明性具三因。善恶正因是一性。善恶缘了属二修。二虽修成。元是本具。一虽性具。全体起修。故九法界起修恶时。是全性恶起。修既性起。则全修在性。性恶融通。任运摄得佛界。而此修恶即是妙事。正属所显。岂属所破。故不须缘理以断九也。
【释要】佛法之本旨。非是一技一艺之行为。亦非一隅一区之境界。乃发明全世界之原理。全世界之事实。俾人心与环境有正当之认识。及正当之作为。同出无谓之苦。共得研究之乐。而苦乐之果。岂是无因。以因招果。势所必然。欲希将来之何果。必察现在属何因。夫因者何。即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是也。以一念介尔能造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何以故。以一念性本具故。祇在当人识得。三千不失为三千。百界不失为百界。此之谓性具也。惜吾人一念颠倒。对境错觉。错识、错想。认一己之见解。执一隅之境界。施于有为。放弃无为之功。不知性具。专逞事造。毕招无谓之苦。竟不知苦自何来。为可怜愍者也。故我世尊遗教。圣祖相传。性具三因。善恶正因是一性。善恶缘了属二修。义谓祇一正因佛性。具足十法界善恶因果。善了因是佛性。恶了因亦是佛性。善缘因是佛性。恶缘因亦是佛性。了因者、谓以了知为因也。了无别了。唯了十法界善恶因果。即是正因佛性。缘因者、谓以缘助为因也。缘无别缘。唯缘十法界善恶因果。熏作正因佛性。若非了知。无从缘助。若非缘助。徒然了知。缘了本是正因所具。正因唯凭缘了所显。一性二修。互融互具。善因恶因。岂作两橛。夫善恶者。由分别自成向背。了性具者。息诸缘泯立同时。今宗独揭性恶法门。非是俾人造恶执法成病之事。旨在所观之境。以融分别之心耳。故九法界起修恶时者。指三圣六凡之所作。若非全性具此九法界之恶。而此恶当从何起。可知修作即是性具而起。则全修当然在此全性。又若非九法界全修恶时。而此性具当从何显。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无碍。九界融通。咸成佛界。故曰任运摄得佛界也。而此修恶。既知性具。自然分别心歇。歇即菩提。岂不即妙事乎。盖修恶即是性具。何则。若九界无恶。又何须修。若非性具。恶从何起。既属性具。修亦不断。既不能断。又何用修。若知性修不二。言语道断。教即无教。心行处灭。无修即修。而修恶既妙。可谓修德有功。全修即是所显之性德。岂可破哉。故不须专缘性具之理。以断九法界之修恶也。
【注】若不论乎性恶者。则九界修恶。非从性起。非性之恶。定须破断。离边之中。必须别缘。正是他家历别之义。故曰非今所论。
戊二正引教部
故止观所明十乘妙观。观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一一皆成圆妙三谛。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岂有圆顿更过于此。
【注】此引今家性具成功教部而证成也。止观者。摩诃止观也。十乘妙观者。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乃至第十离法爱。此能观之观也。阴等十境者。阴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上慢、二乘、菩萨。此所观之境也。三障四魔者。三障即阴入病患二境属报障。烦恼诸见上慢三境属烦恼障。业相魔事禅定二乘菩萨五境属业障。四魔即阴入业相禅定二乘菩萨五境属阴魔。烦恼诸见上慢三境属烦恼魔。病患境属死魔。魔事境属天魔也。此十境三障四魔。即九界修恶。何者。阴等八境。即六凡法界。二乘一境。即声闻辟支二法界。菩萨一境。即菩萨法界。言一一皆成圆妙三谛者。正由今家有性恶之功。故不破九界修恶。直以十乘能观妙观。体达所观十境三障四魔九界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阴等十境一一皆成圆妙三谛。
【释要】九界之所以为九界者。以九界之众生。非执则拒。不取则舍。由执拒取舍。多少之差别。故成九界之阶级。佛界之所以为佛界者。以佛界之佛。不执不拒。不取不舍。由无为大化之究竟。故成佛界圆妙之平等。盖九界修恶外。再无佛界性具之可指。佛界性具外。再无九界修恶之可分。然可指者。乃俯就众生之知见。可分者。全依众生之情执。若脱离情执之知见。不但九界无可名。即佛界亦不可说。强以实义名之。曰圆妙三谛也。何者。以世界之所有。本来如是。随举一法。立时即泯。泯时即立。泯立同时。立者俗谛也。泯者真谛也。泯立同时者中谛也。且举世界一法作例推之。即可信此三谛实义之不诬也。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之时间也。界者。东边界。西边界。南边界。北边界之空间也。此即随世界风俗成立假名符号。可知世界是假。故名俗谛立一切法。若明此实义。应修假观。若厌假求世界之真者。求至极成。成归了不可得。何者。以过去世已去。则不可得。现在世不住。则不可得。未来世未到。则不可得。又东边之东边。而反观东边则成西边。而东边则不可得。南边之南边。而反观南边则成北边。而南边则不可得。余皆类此。可知世界、当体即空。故名真谛泯一切法。若明此实义。应修空观。泯时、泯不自泯。因立而泯。立时、立不自立。因泯而立。泯立同时。故名中谛统一切法。若明此实义。应修中观。虽中而不离两边。亦不即两边。不即不离。故谓之圆妙三谛。此性具圆妙三谛。皆是九界修恶所成。何者。以离此九界之外。再无所观之境。所言一一皆成圆妙三谛者。正由今家有性恶之功也。天台揭此性恶之功。有二义。一者以九界之修恶。故成十境等。而为所观之境。一者以各界之性具。体达无执善恶。以起十乘能观妙观。观其十境等。始得性恶融通。法法皆趣。是趣不过性具。佛界性善。岂不任运摄在其中乎。故曰一一皆成圆妙三谛。而他宗欲破九界之恶。而独显佛界之善。何得谓之…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