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P5

  ..续本文上一页圆妙乎。噫、佛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之具。若执善破恶。善即成恶。于恶境不起情执。恶境即是善境。若明性具。岂有情执。

  

  【注】盖性善恶正因、即中道第一义谛。性善恶了因、即真谛。性善恶缘因、即俗谛。些三因三谛。举一即三故圆。言三即一故妙。圆家行人。凡发心立行。莫不以此为大体。莫不以此为纲格。故曰此乃发心立行之体格。夫以此而为体格。则三障四魔。无有遣法。圆妙三谛。当体圆成。故曰岂有圆顿更过于此。呜呼。天台妙教成功之若是圆且顿也。而云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信不诬矣。

  

  戊三的观心要 二 己一总无明心

  

  初心修观。必先内心。故于三科拣却界入。复以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为总无明心。

  

  【注】此以易观而释或者之妨也。前明十乘妙观观于阴等十境。须知一是现前所观之境。九是未得入位未来所发宿习之境。故今但以三科而释。或曰。止观明所观之境。既有阴入界三。何得只以现前一念识心为所观耶。故释之云必先内心也。盖阴入界三。多是生法。生法太广。初心为难。三无差别。观心则易。故以三科唯取阴境。阴境有五。仍复为宽。复以五阴又除前四。的取识阴为所观境。喻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以此识阴近而复要。最为易观。即众生日用根尘相对一念心也。言是为总无明心者。六七八识。皆属无明。粗细虽殊。不出一念。故此一念得称为总。故此八识观前前者、必具后后。观后后者、不具前前。如人观波必观于水。若观静水必不观波也。

  

  已二就观明别

  

  若就总明别。即第六识。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

  

  【注】言就总明别即第六识者。以七八两识虽在其中。据现前粗浅易见。则第六者偏当其称。苟行人用微妙观。以此而为所观。则不久任运转八识以成四智。故云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何以故。盖此一念是为总无明心。虽观一识。未尝不以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故不惟祇破见思。而尘沙无明。随其功着。任运皆破。此言的取识阴为所观境成功之妙如此。

  

  戊四例余一心

  

  若不入者。然后历余一心。例余阴入。乃至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莫不咸尔。

  

  【注】若于此六识境不得入者。当知此法非是便宜。应须改辙以从善道。故曰然后历余一心例余阴入。余一心者。受想行三阴也。例余阴入者。色阴及十二入也。乃至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者。前一境其犹礼乐。后九境其犹征伐。礼乐施之于太平。故阴入境不待发而先观。征伐行之于离乱。故后九境必待起不得已而后观也。须知此十境者。非唯识阴是总无明心。而余一心乃至九境悉可称总。若能随其所行所发。用微妙观而观之。一一皆如伐树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故曰莫不咸尔。

  

  戊五结成功能

  

  方显九界修恶当体即是性恶法门。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修恶既即性恶。修恶无所破。性恶无所显。是为全恶是恶。即义方成。

  

  【注】九界三道修恶。即止观所明阴等十境三障四魔也。性恶即止观所成圆妙三谛也。言修恶是性恶法门者。此九界三道修恶。元是全性恶三德而起。修从性起。则全修在性。修既在性。苟外此而求。是犹拨波取水。乌可得乎。是故止观直以十乘妙观观于阴等诸境。皆成圆妙三谛。而此三谛既由观阴而成。岂非修恶当体即是性恶之法门乎。或曰。天台明性。既曰有二。今修恶虽即性恶。奈性善乎。故答云性恶融通无法不趣等也。言融通者。性善性恶。其犹水乳。乳故本来成。水亦非今有。是故行者惟当务即修恶而成性恶。弗患性善之不成也。

  

  戊六即异诸师

  

  是则今家明即。永异诸师。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直须当体全是。方名为即。何须断除烦恼生死、方显佛界菩提涅槃耶。

  

  【注】他之名义。有曰修可破而性可显者。盖昧夫修即性而性即修。定有能覆之恶故也。今修恶既即性恶。故无破显。以无破显故。是为全恶是恶。而即义方成也。惟以是为即。是故今家永异诸师明即。如二物相合。背面相翻矣。言二物相合者。如尔雅训即云。即者合也。诸师虽有即名。既不知修性相即。正如尔雅所训。借非二物相合。亦难逃乎背面相翻矣。以是义故。生死非涅槃。烦恼非菩提。所有烦恼生死定须破除。菩提涅槃方得证显。是为破边立中。非今所尚。

  

  丙二略引契经以会差别 二 丁一双标

  

  又应须了此性善恶。在诸大乘。立名不同。广略有异。

  

  【注】今家之言性善恶。一禀契经。非师心自立。但诸经立名不同。广略有异。

  

  丁二各释 二 戊一立名不同 四 己一华严 二 庚一牒指经文

  

  初立名不同者。华严云。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

  

  庚二结成三因

  

  迷则十界俱染。悟则十界俱净。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三字合呼。九界为恶正因。佛界为善正因。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因。

  

  【注】华严云云者。能随。即真如不变随缘也。能随真如、即善恶正因。所随染净缘、即善恶缘了。随染缘则成九界缘了。随净缘则成佛界缘了。须知染净初无定体。升沈悉由迷悟。方其真如之迷而染也。不惟本具九界成迷。佛界亦随之俱迷。方其真如之悟而净也。不惟本具佛界成悟。九界亦随之俱悟。良由染净虽以异缘。十界本乎一性。缘有隐显。性无即离。故迷则俱染。悟则俱净。或问善恶何因十界而分、三因又依何义而立。答曰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离合之言。本乎妙玄。彼云皆称法界。其意有三。十数皆依法界。法界外更无复法。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此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即了因之意也。

  

  【释要】或问下。假设问端。以明十界三因。善恶立义起原。答曰下。答此问义。十法界离合读之。三因具足者。因谓真如随染净缘。成立三因。遂分成十法界之善恶也。善恶之缘起于染净。染净之缘起于分别。以有是义。故立是名。就此十法界三字合离读之。以表有分别无分别之染净而成善恶三因。此离合之言。根据妙法莲华经玄义。彼云下、指妙玄言。法界者、乃全世界之总称。包括无余。故云皆称法界也。其意有三者。谓此十法界三字。含有三种意义。一者能依也。二者所依也。三者能所互依也。以十数为能依。以法界为所依。其法界仅有其十。其外更无复有法。以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若此十字独呼。法界合呼。则法界不落个数。即不起分别。法界清净。明了无疑。名法界性。即了因之意义也。

  

  【注】二、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故加之以界。此十法合呼、界字独呼。即缘因之意也。

  

  【释要】此明以十数加于法相合呼。成立个数边际。自然加之于界。则分齐因果凡圣。各有境界不同。遂成分别。法界纷繁。知缘有在。名法界相。即缘因之意义也。此缘了二因。解义各有不同。往往以缘因属善性。了因属慧性。再随胜言之。了因属心。缘因属境。极而言之。缘了二因。皆具善恶。

  

  【注】三、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此三字合呼。即正因之意也。

  

  【释要】此十、虽举其一。皆即全法界摄一切法。若一切法中。地狱因缘起。而一切法。皆趣地狱。是趣者非有形迹。不过当体即是理具。更无能趣。来趣所依。于是故名法界。譬如一人牙齿痛。则一人之四肢百骸。皆趣牙痛。是趣者非有形迹。不过当体即是理具。如是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或一念或一事之因缘起。而全法界一切法。皆趣佛界。是趣不过。当体皆是理具。更无能趣。来趣所依。唯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于是故名法界。此三字合呼。即正因之意义也。此正合一念介尔妄想心。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儒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皆是一辙。而观念之际。可不慎诸。噫、儒者多不知克己为何物。释子多不知观念是何心。若一人克己。则一人之天下归仁。若多人克己。则多人之天下归仁。则可知一人营私悖理。天下归祸焉。如是推之。吾人之祸福。天下治乱。可以预知矣。今人皆知神经通于周身最微。而不知全世界之神经更密。唯贤圣知而行之。幸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若非贤圣之仁慈观念。以均众生之不良思想。则世界早已沈沦久矣。或曰凡多圣少。如何均之。答曰。岂止凡圣同居土。余三土亦在其中。

  

  【注】又曰。若十数依法界者。能依从所依。即入空界也。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数皆依法界。即中界也。欲令易解。如此分别。得意为言。空即假中。无一二三。而一二三。而如前云云。

  

  己二法华 二 庚一牒指经文

  

  法华云。诸法实相。不出权实。

  

  庚二结成三因

  

  诸法是同体权中善恶缘了。实相是同体实中善恶开正因。九界十如即缘因。佛界十…

《天台传法心印记注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读经随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