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圓妙乎。噫、佛說一大藏教。無非破執之具。若執善破惡。善即成惡。于惡境不起情執。惡境即是善境。若明性具。豈有情執。
【注】蓋性善惡正因、即中道第一義谛。性善惡了因、即真谛。性善惡緣因、即俗谛。些叁因叁谛。舉一即叁故圓。言叁即一故妙。圓家行人。凡發心立行。莫不以此爲大體。莫不以此爲綱格。故曰此乃發心立行之體格。夫以此而爲體格。則叁障四魔。無有遣法。圓妙叁谛。當體圓成。故曰豈有圓頓更過于此。嗚呼。天臺妙教成功之若是圓且頓也。而雲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信不誣矣。
戊叁的觀心要 二 己一總無明心
初心修觀。必先內心。故于叁科揀卻界入。複以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爲所觀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爲總無明心。
【注】此以易觀而釋或者之妨也。前明十乘妙觀觀于陰等十境。須知一是現前所觀之境。九是未得入位未來所發宿習之境。故今但以叁科而釋。或曰。止觀明所觀之境。既有陰入界叁。何得只以現前一念識心爲所觀耶。故釋之雲必先內心也。蓋陰入界叁。多是生法。生法太廣。初心爲難。叁無差別。觀心則易。故以叁科唯取陰境。陰境有五。仍複爲寬。複以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爲所觀境。喻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以此識陰近而複要。最爲易觀。即衆生日用根塵相對一念心也。言是爲總無明心者。六七八識。皆屬無明。粗細雖殊。不出一念。故此一念得稱爲總。故此八識觀前前者、必具後後。觀後後者、不具前前。如人觀波必觀于水。若觀靜水必不觀波也。
已二就觀明別
若就總明別。即第六識。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
【注】言就總明別即第六識者。以七八兩識雖在其中。據現前粗淺易見。則第六者偏當其稱。苟行人用微妙觀。以此而爲所觀。則不久任運轉八識以成四智。故雲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何以故。蓋此一念是爲總無明心。雖觀一識。未嘗不以叁識爲觀。未嘗不以叁識爲境。故不惟祇破見思。而塵沙無明。隨其功著。任運皆破。此言的取識陰爲所觀境成功之妙如此。
戊四例余一心
若不入者。然後曆余一心。例余陰入。乃至九境待發方觀。不發不觀。莫不鹹爾。
【注】若于此六識境不得入者。當知此法非是便宜。應須改轍以從善道。故曰然後曆余一心例余陰入。余一心者。受想行叁陰也。例余陰入者。色陰及十二入也。乃至九境待發方觀不發不觀者。前一境其猶禮樂。後九境其猶征伐。禮樂施之于太平。故陰入境不待發而先觀。征伐行之于離亂。故後九境必待起不得已而後觀也。須知此十境者。非唯識陰是總無明心。而余一心乃至九境悉可稱總。若能隨其所行所發。用微妙觀而觀之。一一皆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千枝百病自然消殒。故曰莫不鹹爾。
戊五結成功能
方顯九界修惡當體即是性惡法門。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修惡既即性惡。修惡無所破。性惡無所顯。是爲全惡是惡。即義方成。
【注】九界叁道修惡。即止觀所明陰等十境叁障四魔也。性惡即止觀所成圓妙叁谛也。言修惡是性惡法門者。此九界叁道修惡。元是全性惡叁德而起。修從性起。則全修在性。修既在性。苟外此而求。是猶撥波取水。烏可得乎。是故止觀直以十乘妙觀觀于陰等諸境。皆成圓妙叁谛。而此叁谛既由觀陰而成。豈非修惡當體即是性惡之法門乎。或曰。天臺明性。既曰有二。今修惡雖即性惡。奈性善乎。故答雲性惡融通無法不趣等也。言融通者。性善性惡。其猶水乳。乳故本來成。水亦非今有。是故行者惟當務即修惡而成性惡。弗患性善之不成也。
戊六即異諸師
是則今家明即。永異諸師。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直須當體全是。方名爲即。何須斷除煩惱生死、方顯佛界菩提涅槃耶。
【注】他之名義。有曰修可破而性可顯者。蓋昧夫修即性而性即修。定有能覆之惡故也。今修惡既即性惡。故無破顯。以無破顯故。是爲全惡是惡。而即義方成也。惟以是爲即。是故今家永異諸師明即。如二物相合。背面相翻矣。言二物相合者。如爾雅訓即雲。即者合也。諸師雖有即名。既不知修性相即。正如爾雅所訓。借非二物相合。亦難逃乎背面相翻矣。以是義故。生死非涅槃。煩惱非菩提。所有煩惱生死定須破除。菩提涅槃方得證顯。是爲破邊立中。非今所尚。
丙二略引契經以會差別 二 丁一雙標
又應須了此性善惡。在諸大乘。立名不同。廣略有異。
【注】今家之言性善惡。一禀契經。非師心自立。但諸經立名不同。廣略有異。
丁二各釋 二 戊一立名不同 四 己一華嚴 二 庚一牒指經文
初立名不同者。華嚴雲。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
庚二結成叁因
迷則十界俱染。悟則十界俱淨。十法界離合讀之。叁因具足。叁字合呼。九界爲惡正因。佛界爲善正因。十字獨呼。法界合呼。即了因。十法合呼。界字獨呼。即緣因。
【注】華嚴雲雲者。能隨。即真如不變隨緣也。能隨真如、即善惡正因。所隨染淨緣、即善惡緣了。隨染緣則成九界緣了。隨淨緣則成佛界緣了。須知染淨初無定體。升沈悉由迷悟。方其真如之迷而染也。不惟本具九界成迷。佛界亦隨之俱迷。方其真如之悟而淨也。不惟本具佛界成悟。九界亦隨之俱悟。良由染淨雖以異緣。十界本乎一性。緣有隱顯。性無即離。故迷則俱染。悟則俱淨。或問善惡何因十界而分、叁因又依何義而立。答曰十法界離合讀之叁因具足。離合之言。本乎妙玄。彼雲皆稱法界。其意有叁。十數皆依法界。法界外更無複法。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此十字獨呼。法界合呼。即了因之意也。
【釋要】或問下。假設問端。以明十界叁因。善惡立義起原。答曰下。答此問義。十法界離合讀之。叁因具足者。因謂真如隨染淨緣。成立叁因。遂分成十法界之善惡也。善惡之緣起于染淨。染淨之緣起于分別。以有是義。故立是名。就此十法界叁字合離讀之。以表有分別無分別之染淨而成善惡叁因。此離合之言。根據妙法蓮華經玄義。彼雲下、指妙玄言。法界者、乃全世界之總稱。包括無余。故雲皆稱法界也。其意有叁者。謂此十法界叁字。含有叁種意義。一者能依也。二者所依也。叁者能所互依也。以十數爲能依。以法界爲所依。其法界僅有其十。其外更無複有法。以能所合稱。故言十法界。若此十字獨呼。法界合呼。則法界不落個數。即不起分別。法界清淨。明了無疑。名法界性。即了因之意義也。
【注】二、此十種法分齊不同。因果隔別。凡聖有異。故加之以界。此十法合呼、界字獨呼。即緣因之意也。
【釋要】此明以十數加于法相合呼。成立個數邊際。自然加之于界。則分齊因果凡聖。各有境界不同。遂成分別。法界紛繁。知緣有在。名法界相。即緣因之意義也。此緣了二因。解義各有不同。往往以緣因屬善性。了因屬慧性。再隨勝言之。了因屬心。緣因屬境。極而言之。緣了二因。皆具善惡。
【注】叁、此十皆即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獄。是趣不過當體即理。更無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複如是。此叁字合呼。即正因之意也。
【釋要】此十、雖舉其一。皆即全法界攝一切法。若一切法中。地獄因緣起。而一切法。皆趣地獄。是趣者非有形迹。不過當體即是理具。更無能趣。來趣所依。于是故名法界。譬如一人牙齒痛。則一人之四肢百骸。皆趣牙痛。是趣者非有形迹。不過當體即是理具。如是乃至佛法界。亦複如是。或一念或一事之因緣起。而全法界一切法。皆趣佛界。是趣不過。當體皆是理具。更無能趣。來趣所依。唯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于是故名法界。此叁字合呼。即正因之意義也。此正合一念介爾妄想心。具足叁千性相。百界千如。儒雲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皆是一轍。而觀念之際。可不慎諸。噫、儒者多不知克己爲何物。釋子多不知觀念是何心。若一人克己。則一人之天下歸仁。若多人克己。則多人之天下歸仁。則可知一人營私悖理。天下歸禍焉。如是推之。吾人之禍福。天下治亂。可以預知矣。今人皆知神經通于周身最微。而不知全世界之神經更密。唯賢聖知而行之。幸世不絕聖。國不乏賢。若非賢聖之仁慈觀念。以均衆生之不良思想。則世界早已沈淪久矣。或曰凡多聖少。如何均之。答曰。豈止凡聖同居土。余叁土亦在其中。
【注】又曰。若十數依法界者。能依從所依。即入空界也。十界界隔者。即假界也。十數皆依法界。即中界也。欲令易解。如此分別。得意爲言。空即假中。無一二叁。而一二叁。而如前雲雲。
己二法華 二 庚一牒指經文
法華雲。諸法實相。不出權實。
庚二結成叁因
諸法是同體權中善惡緣了。實相是同體實中善惡開正因。九界十如即緣因。佛界十…
《天臺傳法心印記注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