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虽造多生多世之最多最大之罪业。毫无障碍。以本来空。故若未了如来。应须造何宿业。还何宿债。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在欲行禅知见力。火里生莲终不坏。
饥逢王膳不能餐者。乃引证法华经。迦叶尊者。对佛自述。佛之大法。如国王所设之极佳美膳。若王未许我等食之。则不能餐。以喻待佛授记时。可得授受之意。借此譬喻。以表不见一法即如来。即是王膳。求法之人如饥。不能不见一法。其如王膳时时现前。竟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者。亦引法华。佛如医王。远出回家。见诸子悞服毒药。遂以药救之。聪敏者服之即愈。愚痴者不服药。争得病瘥耶。以譬世人受贪瞋痴之毒。而不学戒定慧之佛法。如愚者不愿服药。在欲行禅者。乃在欲界中修行禅那(译静虑)欲界分上界。下界。上界是六层欲界天上。下界是五趣杂居地。吾人道在天道之下界。在欲行禅者不多。何以故。必须有知见之力。知见者、乃开佛之知见。力者、乃佛之十种智力。其一者乃传大士有妻子以鱼业为生活。居东海之滨。人称东洋居士。二者鸠摩罗什法师。有女待。其余似是者有之。不可多举。此如火中生莲终久不能损坏丝毫的。然非泛泛人。所能法之。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乃过去久远的时期。有比丘。名勇施者。曾犯根本戒的重罪。自己欲求忏悔。重得清净。恳求上座。寻求其人忏罪。其忏法有三种。一作法忏。二取相忏。三无生忏。古时比丘披三衣。持锡杖。若破根本戒。四种之一。即不准再披三衣。故将三衣脱下。搭在锡杖之上。自己高声大呼。我勇施犯四罪。求人忏悔。来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曰鼻鞠多罗。云。推罪性。了不可得。勇施闻之。豁然大悟无生。(此二字代表八只四双名无生忏、乃非作法忏、及取相忏。)当时具足佛之十种通号。即往东方世界。成正等正觉。别号曰宝月如来。已至于今。故曰。早时成佛于今在。
具足佛之十种通号者。一如来。二供应。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世间解。六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此十种通号。后来译成十一名号。仍称十号。所见翻成一切经无一不然。后来讯问法舫法师。因他在印度。及锡兰岛。住有二十余年。学成「巴利文」及「英文」必能得底。他说本人。亦是如是念十一号。名之为佛十种通号。窃想当时集经人等。抄录时、容易有句读之错。后来流通及翻译。谁肯多事。非敢多事。藉斯访友。得承另有高见指示。岂不是抛砖引玉么。又于佛号的讲义。亦不相合。如「善逝」者。作一名尚可解之。我佛非生现生。非灭现灭。生灭无不利益众生。可谓之来去皆善。「善逝」一号尚可。唯「世闲解」则大与佛法相反。何则。如世间解。皆属世论。佛为一概破之。如楞伽经。乃大慧菩萨为当机者。所问数十条皆属世论。佛一概非之。可见是善去世间解之明征。不但此一经。而大小乘一切诸经。无一不是善去世间解之义。又无一不是善去世间之解行者。按翻译名义集。有翻善逝者。亦有翻善去者。可见「善去世间解」本是一名了。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蒙憧顽皮靼。祇知犯重障菩提。不知如来开秘诀。
又师子吼者。以喻如来说秘密大法。深嗟蒙憧顽皮靼者。乃深慨叹蒙憧昏昧顽皮之人。如极厚之牛皮坚固之不开。但祇知犯重罪者。能障菩提之佛果。而不能得见如来大开秘密之真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
佛住世时。有二比丘山内结庵修行。一比丘外出。一比丘睡沉。有樵女藉比丘睡沉。就偷行淫欲。比丘醒知。大为懊丧。外出比丘回庵。被淫比丘相告。彼比丘闻之大怒。去寻找樵女。女见之恐惧逃跑。彼比丘追之。女惧罪逃跑。失脚堕于深水坑中而死。二比丘各自知有罪。同诣优波离尊者处。各自发露罪相。尊者、乃小乘戒师。不追原情、遂与二比丘。各结重罪。二比丘心疑、虽有一杀一淫之事。不出于本心。同见维摩居士。各自发述实情。维摩说。不出有心。不能结罪。故说有二比丘犯淫杀。出于无心。乃优波离尊者。小智慧如萤火之光。不明情理。与二比丘增结重罪。幸有维摩大士。顿然解释。出于无心。不能结罪。顿除二人之疑。犹如赫日当空。消化霜雪。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也消得。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此段文承维摩大士解罪之功德。人尊言重。此大士乃金粟如来示现居士身。又助释迦如来引导诸小乘声闻弟子等。耻小乘。慕大乘。行菩萨道。以待般若会上。好随佛扬化。以不思议心。方有解脱之力。其妙用功能。虽有洹河沙之多数。亦不能以致其极。就应用四事供养。亦不敢辞力。虽供养万两黄金。亦能消化得了。粉身两句。此又颂扬其德。虽粉骨碎身亦未足酬报。因他这一句。无有杀淫之心。虽有杀淫之事。亦不能结罪。所以者何。乃一切维心造。罪从何来。故曰。一句了然超百亿时劫之罪苦。
法中王。最高胜。怛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以无为之法。为法中之王。最高最胜。虽恒河沙数之多的如来。同以无为之法而共得成证。我今解悟此如意珠。非从外得。亦非有所解。乃本来如是。法法现成。皆备于我。若自迷得失。当不如意。若能自信受者。皆得相应。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谓解此如意珠者。唯是自了明了。本无一物可了。不但无物。而亦无人。不但无人。而亦无佛。所以者何。以法法皆如故。若果法法皆如本位。则佛如、众生如。何则。因物而立人名。因众生而有佛名。若无众生。佛依何立。若无万物。人名何立。其万物人佛之名。无非偏计而立。立后又起执着。故谓之偏计执呀。总俾其一名不立。则无作无为。仍未逃出依有作有为。故佛谓之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又有言说。皆依无言说而起。故又谓之依他起也。虽大千沙界之广。无非依海中一沤而立名。再以环境推及于人。人有凡圣贤愚。亦是互相依他而起名相。若非偏计依他。一切圣贤之假名假相。如电力一拂扫。则名相皆空了。如是之说。赞成者有几。难免众恶攻击反对啦。
假设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日可冷。月可暖。众魔不能坏真说。
此说、乃诸佛之心心相印。任何人终不能改。假使热铁轮头上旋转。致身成焦炭。我心之定慧圆明不能失去分毫。假使日之热可令其冷。月之凉可令其热。以此比较。反对佛法之魔力。虽能使其日冷月热。而众魔亦不能坏其真实义。大无畏澈底之论说。
象驾峥嵘漫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象驾峥嵘乃行之高峻。谁人能见螳螂之微物。能拒住象驾之辙。大象不游于兔径。喻谓大乘菩萨。决不能行于小乘之道。而大彻大悟。当然不拘于小节。莫将竹管之小见。而谤苍苍之太空。设若未了大义。不妨吾今为君详细果诀呀。
弟子念安校对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略解》全文阅读结束。